白牛廠村隸屬蒙自縣老寨苗族鄉,地處老寨苗族鄉政府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64公里。東鄰文山縣,南鄰鳴鷲,西鄰鳴鷲,北鄰文山。轄白牛廠、魚塘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36戶,有鄉村人口2394人,其中農業人口2394人,勞動力151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6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牛廠村
- 別名:村莊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64385.5畝
- 人口:2394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7.1℃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64385.5畝,海拔1756米,年平均氣溫17.1℃,年降水量1312.6毫米,適合種植玉米、三七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872.04畝,人均耕地1.94畝,林地24754.46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86.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40元,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872.04畝(其中田160畝,地5712.04畝),人均耕地1.94畝,主要種植 玉米、三七等作物;擁有林地24754.46畝,荒山荒地18531畝,其他面積15228畝。有鉛、鋅、錫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全村有536戶通電,有2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4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3%和5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0戶(分別占總數的21%和20%)。
該村到鄉道路為沙石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50輛。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6.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5萬元,占總收入的36.24%;畜牧業收入211.5萬元,占總收入的28.1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115頭,肉牛113頭,肉羊488頭);林業收入40.18萬元,占總收入的5.11%;第二、三產業收入179.1萬元,占總收入的22.77%;工資性收入36.1萬元,占總收入的10%。農民人均純收入1407.3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5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30人(占勞動力的8.57%),在省內務工104人,到省外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57.2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96.31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三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6戶,共鄉村人口2394人,其中男性1208人,女性1186人。其中農業人口2394人,勞動力 1517人。該村以苗族、漢族為主,其中苗族1686人,漢族575人。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50人,參合率98.16%;享受低保38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1 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74戶,占農戶總數的52.09%。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399人,距離中學9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99人,其中小學生286 人,中學生113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 1 個。
村務公開
該村在2010年2月,進行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以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4個,共有黨員65人,少數民族黨員38人,其中男黨員55人、女黨員10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8等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 150 人。
人文地理
清初在此開採銀礦,傳說銀子顯現如牛,故得名,白牛廠多金屬礦區,有百年開採歷史,目前已進行大規模的開採,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蘆笙文化
金色的秋天,是苗家製作蘆笙的大好時節。每到此時,苗族小伙子便從山上砍回金黃的笙竹,開始削竹、制簧、安箍。於是一把把大小不同的蘆笙隨著一代新的蘆笙手製造出來,並奏出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曲調,引來姑娘的笑聲和青睞。
蘆笙是苗族傳統的簧管樂器,在苗族地區廣為流傳。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宮廷就有了蘆笙的演奏。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盪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蘆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現在蘆笙的形制已發生了很大變革,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常用的蘆笙管6根,外側開有接音孔,下端裝置銅簧,插入一長形木頭葫蘆內,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小蘆笙的管長十幾公分,大蘆笙長四、五米不等。低音蘆笙類中,有在大竹筒內裝一細竹管,發音者稱為“蘆笙筒”。現經改革,笙管數增至20餘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銅皮製作的共鳴管,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又五度。蘆笙音色明亮渾厚,男女均可吹奏。每當過年,婚嫁喜事,起房蓋屋,人們總要手捧蘆笙,載歌載舞,以此抒發自己的歡樂和感情。
自古以來,蘆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邊吹邊舞。不過根據各地區習俗的不同,蘆笙的演奏也有所差異。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的“踩蘆笙”,規模宏偉,蘆笙高大,蘆笙隊伍演奏的蘆笙,音樂豐富,樂聲雄厚,氣勢磅礴,動人心魄。蘆笙手們一邊吹,一邊熟練地做出倒立、滾翻、吊掛、倒背、爬竿、疊羅漢等高難動作。有的地區則以蘆笙獨舞和雙人舞見常,旋律明快,節奏自由,技巧嫻熟,引人入勝。有的地區蘆笙較小,男吹女舞,節奏平穩舒緩,耐人尋味。這些不同風俗的蘆笙技藝,匯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代代相傳,永不衰退。
另外,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過它能使豆蔻年華的青年,互相了解,產生愛慕,結為伉儷。每當風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愛的蘆笙吹一首婉轉悠揚的愛情曲,姑娘們聞聲,就心領神會,以清脆的歌聲相對,這種戀愛方式,外行人是聽不懂的,內行人,一聽自明。因此,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珍貴的,家家離不開它。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33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缺乏資金、水資源、科技人才。2、道路條件差,交通不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三七種植業面積達100畝,到“十二五”期末,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500。
地圖信息
地址:白牛廠--蒙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