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鄉鎮概況
白濟汛鄉有獨特的自然、歷史人文景點可供開發,小維西天主教堂歷史悠久,建築結構別具一格,思鄉湖等景區風光奇秀、生物多樣性特徵顯著。當地民眾依山勢分別居住在高山、半山、江邊河谷三個海拔帶,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包括農田水利在內的基礎設施尚十分滯後,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水平不高,生產力欠發達,是典型的集山區、民族、宗教、貧困為一體的農業大鄉。
白濟汛共有5963戶23617人,其中農業人口22821人,占總人口的96%。居住有僳僳、納西、白、漢等11種少數民族,其中僳僳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全鄉總耕地面積34268畝,其中水田3465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1%,人均擁有耕地面積1.5畝。民眾主要靠種植糧食、藥材、飼養牲畜以及務工為其主要生產生活來源,農業生產基本處於靠天吃飯,民眾科學文化整體素質不高,增收渠道少,生產生活尚十分貧困。
全鄉設有1所中學,67所國小,其中完小5所,普及了義務教育,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所中心衛生院和11個村衛生室,29個農村醫療點,有22181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白濟汛鄉黨委、政府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經濟抓黨建,不斷最佳化基層黨組織設定,以團結、務實、高效、和諧為執政理念,以強基礎、興科教、培產業、促發展為工作思路,圍繞民眾最關心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大搞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從增加民眾收入出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蜜蜂、藥材、白芸豆、生豬、蔬菜為代表的產業培育,多渠道增加民眾收入,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核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眾科技、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截止目前,全鄉累計修建了251公里的村組公路,有142個村民小組實現通路,有6座江橋連線瀾滄江兩岸,方便了民眾往來。建成了以木香、核桃、白芸豆為主,蔬菜養殖為輔的產業格局,其中木香種植已突破萬畝,白芸豆實施6000畝;形成了以岩瓦、小維西、白濟汛、黑日多、共元為市場的經濟貿易平台。有151個村民小組解決了通電問題,154個村民小組建設了人畜飲水設施,全鄉經濟總收入實現7460.98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512元,全年糧食總產1025.77萬公斤,人均有糧311公斤。
地理位置
白濟汛鄉位於維西僳僳族自治縣西部。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2.28萬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2.18萬人。有僳僳、納西、白、漢等民族,其中僳僳族占總人口的64%。轄白濟汛、統維、永安、施底、乾壩子、碧羅、共廠、共樂、共恩、共園、共吉11個行政村,166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白濟訊,距縣城34千米。
資源
瀾滄江從北至南縱貫全境,過境流程48千米,將轄區劃分為江東、江西兩大片區。石德公路過境。農產以玉米、小麥、稻穀種植為主。兼營山貨藥材。有天麻、茯苓、黃芩、松茸、羊肚菌、牛肝菌、香菌、黑木耳等野生藥材、野生食用菌和多種蘭花。有銻、銅、鐵、鉛、汞、石棉、鉛、鋅等礦藏。
沿革
1949年為三區,1958年建紅旗公社,1959年更名白濟汛公社,1962年復稱三區,1969年改五七公社,1972年更名白濟汛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鄉。1997年,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白濟汛、永安、施底、乾壩子、統維、共廠、碧羅、共樂、共恩、共吉、共園11個行政村。
郵編
674603 [2007年代碼]533423203:~201白濟汛村 ~202統維村 ~203永安村 ~204施底村 ~205乾壩子村 ~206碧羅村 ~207共廠村 ~208共樂村 ~209共恩村 ~210共元村 ~211共吉村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縣白濟汛鄉政府(德維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