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村

白浮村

白浮村位於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京藏高速與京密引水渠交匯的東南位置,周圍有山峽村、姜屯等村落,該村人民友好好客,風景優美。曾於一九九一年被國家鄉鎮企業局評為“中國鄉鎮經濟百強村”第九十名。現因村委領導不作為,日益沒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浮村
  • 行政區類別: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
  • 電話區號:010
  • 郵政區碼:102200
基本信息,白浮村史,白浮村木槨墓,

基本信息

城 市:北京
區/縣: 昌平區
地 址: 馬池口鎮白浮村
郵 編: 102200
區 號: 010

白浮村史

據史傳說,在中國歷史五代十國以前,這裡是幽洲燕雲十六之洲地界。當時這裡是一片白茫茫雜草叢生的沼澤地,山前不遠處有一處凸起的土地,好像小島一樣,這裡居住著幾十戶人家,以農為主,水上打魚為輔,過著貧窮的生活,在這片沼澤地的水面上棲息著成群結隊的白色水鳥,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若干年後沼澤地逐漸乾枯,那些白色水鳥無法生活,也隨著水流浮往遷移。水村裡的面積擴大,居住的人家逐漸增多,傳說有百十戶人家混好了,成了當地有名的富戶,人們便稱這裡為“百富屯”,但生活中沒有了白色水鳥和沼澤地,雖然富了但生活卻顯得乾枯膩味了,人們為懷念那一群群遠去的白色水鳥便把百富屯改名為白浮村,沿續直至今日。
當年的白浮村相傳只有邱、計、翟、邢四大戶,直傳至清朝末年,翟、邢二大戶遷出已經絕跡,只有邱、計二姓氏戶尚存。而今的白浮村卻由王、吳、盧、韓、劉五大姓氏居多,還有不少新遷入的零星姓氏。其中的王姓多是由河北棗強縣大王莊與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的,只有姓盧的是清朝時期皇親國戚、八旗子弟。隨著滿清入關而來,俗稱臊韃子。所以在我村土地的名稱當中,今天仍有果園、皇牆、桃園等,這本是明朝皇家園林的名稱,並設有韃子館。盧姓本應是滿族人,但隨著生活習性的變化,全都變成了漢人了。
白浮村歷史悠久,名聲久遠,還在於村東北角有一個山為龍山。龍山頂有個都龍王廟,山下有個“九龍池”,現在經常有遊客前去觀光遊覽,龍山的東北方向山腳下就是“九龍池”,池裡靠山面的池壁上並排安裝9個石雕龍頭,完好無損,龍頭上方有一石台,台上新建一元代規制方亭一座,亭子的迎面上方懸有匾額一塊,紅邊藍地金字,上書“白浮之泉”,亭東側豎有一座文物保護碑,上書: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浮泉——九龍池
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九零年十月立
據白浮泉遺址整修記記載:
昌平城東南有龍泉山或曰龍山。山麓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即《元始河渠志》之白浮泉,亦稱神山泉。昌平沿山一帶多有流泉,其為利之溥與歷史上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
歷史上的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時,白浮泉東側就是大運河的源頭,以供其往來遊樂之便,同時也為南北的水陸運輸提供了很大方便,後來河槽淤塞,河底增高,斷絕了水運,因此卻給白浮村留下了豐富的砂源,為昌平和京城建設提供了優質砂石。
白浮泉水導引入京始於元朝初年,時就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漕運,遂有通匯河之開鑿,其上源即在白浮泉。700多年前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在昌平任督水監時,就是由此處大運河的源頭設計開鑿通匯河,而引白浮神泉之水以增京城用水。直至今日於60年代開鑿的京密引水渠所走的路線,從白浮泉向下路段,基本上是原白浮堰路線,人們引水思源,永遠紀念郭守敬功績,為此人們將郭守敬的金身和廟宇就建在白浮泉岸邊的龍鳳山腳下,供奉為郭守敬廟,因其山莊和廟宇聲名遠震,便叫做都龍王廟了。
白浮村不但歷史悠久,而且人才輩出,清朝時期據傳白浮村有個大力士叫王三楞,日進斗米,力拉千斤,而且還俠肝義膽熱心助人。據老人說:三大套馬車擱淺了,拉不出來,他見到了叫車把式把牲畜卸下來,他自己將擱淺的馬車給拉出來了,從此王三楞隻身力拉千斤車遠近聞名。
在抗日戰爭時期,最艱難的時代,白浮村出了一個八路軍團長叫鞏老四,原名叫鞏永貴,因其在本家弟兄排行老四,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為鞏老四。他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歷經多次戰鬥、多次負傷。在朝鮮戰場上任炮兵團團長作戰英勇,多次立功受獎,於七十年代轉業後任宣化鋼鐵公司黨委書記,另外還有韓德新、 等老八路。志願軍和老復退轉業軍人他們都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流血、吃苦、作出了貢獻,現在雖年歲已高,但黨和政府沒有忘記老一代為中國革命事業所作的貢獻,每年享受民政部發給的補助金和醫療補助。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白浮村的韓德成、李忠分別在50和60年代當選為北京市勞模,前任黨支部書記王槐不但當選為市勞模還被評為農民企業家的光榮稱號。
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白浮村的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先後建起了水泥構件廠、鉬鐵廠、電石廠、長城餐館、建築隊、開關廠、電器合金廠、水泥廠等十幾家企業,村內餐飲業,第三產業也有了明顯的發展。村北農貿市場繁榮,村內商業飲食店鋪林立,白浮的家鄉灌腸遠近聞名,村內家家戶戶通電話,有線電視,不少農戶還新建了住宅樓,到了晚上大街上燈火通明,真正實現了過去人們幻想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生活,現在還加上家家實現電器化。白浮村真正成為了“百富村”,一九九一年曾被國家鄉鎮企業局評為“中國鄉鎮經濟百強村第九十名。”這是白浮村廣大民眾的驕傲,今天他們不驕不躁,仍然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建設美好的家園,為把白浮村建設成為文明、富裕、美好的新農村而不懈的努力著。

白浮村木槨墓

北京地區已發現的西周燕國墓葬有黃土坡墓地(見琉璃河遺址)、白浮村木槨墓和金牛村墓葬等。
白浮村西周墓,西周早期燕國貴族墓葬。位於昌平白浮村龍山腳下。1975年共發掘3座。3座墓均為土坑豎穴,墓位按發現先後的順序排列呈倒品字形。3座墓口均已遭到破壞,殘存有木槨、槨底及槨的四壁板,東西二壁板存2塊,南壁板存2塊,北壁板存3塊,均用方木從下往上壘成,四周鋪填白膏泥。墓底用11根長3米餘、寬0.2米左右的方木縱向排列而成,在槨底板下墊有東西向的方木2根及竹蓆,為橢圓形腰坑,坑內殉狗。隨葬品以2號、3號墓較多,1號墓較少,主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陶器、玉器、象牙器以及帶字卜甲等。出土隨葬品400餘件。青銅禮器有鼎、簋、壺及車馬器中的當盧、銅泡等。其形制與琉璃河西周墓中發現的同類器物相同。兵器主要有戈、戟、劍、刀、匕首、矛、盾飾等,其中有鷹首劍、馬首劍、鷹首刀、帶鈴匕首等。在2、3號墓中發現有100餘片卜甲殘片,是西周墓葬中最早發現的帶字卜甲。卜甲的背面有方形平底的鑿,排列整齊,並有灼痕,契刻的字型很小。卜骨為圓形平底鑿,骨臼經修整未見契刻。
墓葬殷墟中發現的帶字甲骨均為商代遺物,西周帶字甲骨數量較商代少。2號墓保存最好,墓長3.35米,寬2.5米。墓室兩端橫放2條枕木,其上用方木壘出槨室,方木間以榫卯相接。隨葬品均在槨室內,裝飾品在屍骨附近。出土鼎、壺各1件。在人骨左上方發現卜甲數十片,其中有兩小片刻有文字,一片刻有“貞”字,另一片刻有“不止”2字。3號墓出土鼎2件。在槨室右側發現破碎的卜甲殘片百片以上,其中1片刻有“其祀”2字,另1片刻“其尚上下韋馭”。該墓青銅兵器以戈的數量居多,其中尖喙狀銎戈和三角形斜刃四穿戈均為罕見的器形;青銅短劍有的劍格與劍身之間有凹缺,有的柄首作馬頭狀或鷹頭狀;銅刀的柄首也有作鷹頭狀的;另有柄端帶鈴的匕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