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歷來以資源豐富、風景秀麗聞名。它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是地球內外應力的相互作用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洋淀的變遷
- 外文名:The changes of the baiyangdian
- 沉積:一千多米厚的湖泊相碎屑岩
- 時間:7000年
- 氣候:溫涼、乾旱
地質變遷,
地質變遷
在距今18—6億年前的上元古界,華北地區是一片汪洋。它從元古界中期開始下沉、接受沉積,到古升界早期、上萬米厚的沉積物逐步形成了以碳酸鹽岩為主的海相地層。在距今4.5億年的古生界中期,隨著地殼的區域性抬升海水逐漸退去,華北地區成了一片荒涼而又遼闊的大陸。到上古生界石炭系,地殼相對整體下降,海水再次入侵。到了距今大約2.3億年的中生界,進入以褶斷為主的構造發展期,並伴有強烈的火山活動,任丘古隆起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在距今6—7千萬年的新生界,整個渤海灣地區又進入一個活躍發展階段。在第三系始新統,任丘古隆起還是一個露出水面的地貌山,到漸新統,由於總體沉降速變加快,這個古隆起便沉沒到水下了。到上第三系中新統,地殼重新下降,沉積了一千多米厚的湖泊相碎屑岩。距今2—3千萬年的第四系更新統,又有幾次短暫的海水人侵(其中有一次就叫白洋淀海侵)。從那以後,白洋淀一帶乃至廣大冀中地區就逐步成為平原了。再以後,發源於太行山、燕山的幾條大的古河系,如海河水系、灤河水系以及古黃河的作用,在山前形成了沖積扇群。扇與扇之間,出現了積水窪地和湖成平原。這些窪地和湖泊成不連續的帶狀分布,如東淀、白洋淀、文安窪、大浪淀、千頃窪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窪地等。在距今萬年左右的全新世,古窪地湖泊又經歷了時而擴張、時而收縮的演變過程。早全新世後期(距今10000—7000年),由於東南的熱氣團進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乾涸的窪淀再度擴張。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氣候變得溫涼、乾旱,淀水變淺甚至收縮乾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