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白沙五村境域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八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五區白鎮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虎門區、北柵大鄉白沙鄉,虎門人民公社白沙生產大隊,虎門區公所白沙鄉,東莞市虎門鎮白沙管理區,虎門鎮白沙行政村,白沙社區。
1950年,白沙將坊改為村,陂兜坊、水圍坊、茶園坊、巷美坊和新寧坊5坊合併稱為五村。
行政區劃
白沙五村為東莞市虎門鎮
白沙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白沙社區行政區劃代碼441900121019。
地理環境
白沙五村位於虎門鎮西北部,距
虎門鎮政府約4千米,面積約1.4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平原地帶。村東是S256省道,西與四村組塘邊坊相連,南是山嶺,稱南山邊,北與一村山兜相望。
人口
2015年末,白沙五村戶籍人口1569人,其中男778人,女791人;80歲以上41人,最年長者93歲(女)。外來暫住人口4240人。
經濟
1985年,建五村工業區、金山工業區,一批較大型的企業在白沙五村落戶。白沙五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番薯、木薯、蔬菜及果樹等。1956年,五村在墩頭開辦油鴨廠和織席廠。20世紀60年代,成立瓜菜組,與太平出口公司簽訂蔬菜出口契約。當時村民的勞動日值從0.6元升到1.1元,最高時1.5元。
2015年,白沙五村集體以輕工業為主要產業,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家具、製衣、超市、汽車、酒店等。是年,村純收入80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白沙五村內有休閒公園、水圍康樂中心、巷美老人活動中心、巷尾坊球場、新村坊球場。
基礎設施
1962年,白沙五村通電。1989年,通電話。1991年,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通網際網路。約200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白沙五村有省道S256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白沙五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村內有宗祠3座,始建年份不詳。其中鄭氏小宗祠、悅江公祠為二進式建築,奉槐祖柯為三進式建築。
白沙五村世居村民以鄭姓為主,另有陳、李等姓。
白沙五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白沙五村民俗有“慶燈”和“上樑”習俗。每月農曆初二、十六日,各戶村民輪流到土地廟祭祀,祈求保佑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人畜平安。
楹聯:“門承通德,家誦清芬”,橫額“源遠流長”存奉槐祖祠。“前蝶嶺,後龍潭,山水鐘靈凝秀氣;左蓮峰,右虎海,雲霞蒸蔚煥文章”,門額“里保聚”,存逆水流龜村堡正門。“里必澤仁稱志士,間堪旌善有賢人”,題額“裡間”,存逆水流龜村堡左巷。“保我黎民亦有利,聚旗國族恆哀思”,題額“保聚”,存逆水流龜村堡右巷。“傳經堂上書香遠,通德門前學海深”,存逆水流龜村堡大廳。“種樹屢培佳子弟,擁書虔拜小諸侯”,存逆水流龜村堡大廳。
明崇禎末年,鄭瑜主持第三次修纂族譜,戶部尚書何如寵撰寫序言。
清順治四年(1647年),東莞知縣施景麟率兵至白沙,在鄭瑜協助下,大敗張家玉抗清義軍。1959年,厚街絨旗墩村民遷至白沙百足地,組成新聯村,由五村撥沙望口、沙井頭、花栽、賣鹽望共300畝田地給該村。
白沙五村後為大嶺山余脈百足山,其形狀如一條巨形百足(娛蚣)。山前(位於白沙村中)有一圓形小山,其土色深紅,人稱紅珠山,傳說由百足(蜈蚣)吐出來的百足珠形成。百足山上有一墓穴,名“百足地”,該穴用灰沙土築成,規模宏偉,墓穴前矗立兩根花崗岩石柱,高約2丈(1丈=3.33米),粗約1尺(1尺=0.33米),氣勢磅礴。此墓為金桔嶺豪門祖墓,據傳金桔嶺先祖自葬在此,其子孫湧現多名官員。每年春秋二祭,他們乘30多匹馬前來祭祀。祭祀時,他們把馬匹隨處散放,踐踏很多稻禾。白沙村民不堪其擾,便求鄭瑜出面交涉。鄭瑜少年時即聰穎異常,諸子百家、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尤擅長於建築、堪輿之術。當時,鄭瑜雖為進士,但對方財雄勢大,不理不睬。鄭瑜無奈之下心生一計,對金桔嶺族人說:“貴方每年兩祭,馬匹未免糟蹋禾苗,本鄉疏於接待貴賓,有失地方之誼,今我鄉誠意代建兩根石柱,以作華表,也可以供拴馬之用。”對方見他一片誠意,心想“你權不敵我,富不敵我,現在來拍馬屁,也好!墓前矗立兩根華表(石柱)也甚壯觀瞻”,便答應了鄭瑜的請求。鄭瑜得到答覆後,便馬上動工立石,從此墓前便矗立一對石柱,蔚為壯觀。鄭瑜又雇員將白沙村中紅珠山減低,以破壞那顆百足珠的風水。那兩根石柱形如兩根大鐵釘,分別釘在百足頭上觸角處(俗稱百足須),將百足釘死在地上。自豎柱後,金桔嶺豪門後代便沒有人來祭祀了,從此村民免受人畜踐踏禾苗之苦。該墓穴直到1956年修百足地水庫時才毀壞。
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當時鄭瑜官任七省糧道使,正押運七省稅賦,用船載往北京。途中聞訊,知大勢已去,國家已亡,此銀若運往京師,有如濟賊,於是下令將船鑿沉於“銀河口”(厚街對面海域)。事後打撈回來,仿明代建築,在水圍坊之處修建村堡。村堡取形長壽靈龜,圍牆四角建4個樓,好像壽龜4隻腳,正北有一座堡壘樓,當作龜頭,朝向龍潭勝地。龍潭水流經村堡,好像壽龜逆流而上。南面大門口有一座吊橋,跨過護城河,當作壽龜尾,因而取名“逆水流龜”。堡內有一口井接暗道,直出村外,作為被圍困時逃亡通道。傳說明亡後,明太子逃難到白沙,隨員曾動員鄭瑜舉旗勤王,鄭瑜知明朝大勢已去,眼見無力回天,若逆天而行,徒使白沙村民面臨滅族之災,於是請父親出來應答。太於責怪鄭瑜不忠,瑜父答曰:“在君前不聽君言是為不忠,在父前不聽父言是為不孝,今朝廷已亡,現在我跟前,不聽我言是為不孝,我不準他跟隨你冒險。”太子及隨員們不得要領,恰巧那時清兵追蹤前來,圍困著白沙,鄭瑜便引著太子等一班人從水井暗道逃出白沙。後來太子餘黨屢屢舉事,均以失敗告終。
白沙五村巷美有一位秀才,家境清貧,但才學過人。有一年應鄉試,他以為可以鯉魚躍龍門,從此飛黃騰達,怎奈事有變故。因當年所中的舉人都是上六府人,下四府無一人中舉,下四府試子群情激憤,紛紛涌到官府抗議,大罵考官作弊(明清時廣東省分十府,其中廣州、惠州、潮州、嘉應、韶州、肇慶為上六府,高州、雷州、廉州、瓊州為下四府)。主考官怕事情鬧大,趕緊問學子們有什麼要求,對曰:“我下四府一向慣例,每屆參考秀才旅差費用,均由中舉者負擔。請讓下四府中一名舉人,便可得解決。”主考官無法,為平息風波,便在已中名額中抽籤,恰巧抽著巷美秀才。巷美秀才十分驚愕,主考官對他說:“賢契,你不用擔心,此是副榜,正本已呈皇上,你明年有資格上京會試。你此次幫我大忙,明年我已欽點會試主考官,一定還一個翰林郎給你。”巷美秀才無可奈何,只得回家。次年,果然是那主考官做京試總裁。秀才欣然向親友籌借銀兩,上京考試。兒子替他擔書箱行李,一直送到太平碼頭上船。他兒子是出了名的賭徒,看見父親行李箱中有銀兩,便將銀兩偷光,用磚頭代替放進箱內。船行至江西,秀才身上所帶散銀用完,便開箱取銀兩,只見銀兩變為一箱磚石。盤纏用盡,上京無門,只得靠賣字畫,沿途乞討回家。回家後一氣成病,他拖著病軀到祖墳上看風水,只見祖墳葬在麒麟山(即坑心附近),山勢形狀恰似一隻麒麟,可是頭上只有一隻耳朵,故嘆日:“可惜麒麟單掩耳,他年誤了翰林郎”。於是,咯血數升而歿。那主考官連任幾科主考,都不見秀才前來應考,便派人到白沙調查。後主考官聞訊日:“是我負了他,不料他清貧如此,若無此舉,他便不至落到如此地步”。於是將此事詳奏皇上,追封秀才以功名。
風景名勝
逆水流龜村堡位於虎門鎮白沙村,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亦村亦堡,呈正方形聚落,坐東北向西南,寬83米,深83米,占地面積6889平方米,四面護寨牆高6米、厚0.6米,青磚構築。村堡仿龜形布局,正門前面有一道水泥橋(原為木橋),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逆水流龜的龜尾。北面高出護牆的碉樓則是龜頭,四角的小調樓為龜的四足,青色碉樓上的紅磚形似龜眼。正門門框由紅砂石建成,額題“聚堡間裡”4字,門兩側有石刻對聯。村堡內有一直巷自南往北,巷寬2米,直巷兩旁並列4條橫巷,各寬1.4米。直巷兩邊分布著大小統一、格局一致的72座房屋。村堡內房屋歷幾百年風雨,屋上的石刻雕花尚有部分殘存。村堡內排水渠縱橫交錯,無論下多大的雨,排水渠均能及時排走雨水。德國、韓國有關專家多次組織考察團考察村堡內的排水系統。直巷盡頭左邊房屋為村堡創建人鄭瑜住所。屋內有一淤塞的水井,相傳可直通村堡外的暗道。村堡護寨圍牆青磚規格不一,傳為鄭瑜派兵士拆取鄰近烽火台的磚築成。逆水流龜村堡平面布局特殊,是國內少見的明代村堡,也是東莞市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寨建築之一。1993年6月,逆水流龜村堡被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瑜墓,位於虎門鎮白沙。始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坐西向東,全長20米,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古慕用青磚、灰沙砌成,墳成睡狀,直望東方蓮花山(又名筆架山),有“丹風朝陽”之意。古墓保存完好。2004年1月8日,鄭瑜慕被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沙五村有土地廟4座,分別是:陂兜土地廟、新村土地廟、水圍土地廟、巷美土地廟。
著名人物
鄭瑜(1610~1691年),明崇禎三年(1630年)中舉人,次年考取進士。初授職吉安府推官,不久代理江西廣信府(上饒市)知府。後回家鄉歸隱,建“逆水流龜”堡。清宣統《東莞縣誌》為其立傳。
鄭修(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舉人,十九年登恩科進士。先後任江西建昌(永修縣)知縣、直求肅寧知縣。詩文俱佳,有“才壓江南”之稱。著有詩集《紅雨樓詩草》(已佚)。有詩30首、文1篇傳世。
鄭師許(1897~1953年),上海交通大學國文科講師、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中山大學史地系主任及研究院教授。鄭師許對古文字學、青銅考古、中西交通史、邊疆民族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170餘種。曾受命籌備上海博物館兼藝術考古部,創辦建設大學,兼職《廣東年鑑》總編纂,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西沙群島志》總編纂等職。事略入《廣東近現代人物辭典》。
鄭乾(1910年生),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副軍長、“國防部”高級參謀。後往台灣,積極促成台灣東莞同鄉會的成立。事略入《廣東軍事將領志》。
鄭炳堅(1910~1943年),惠東寶人民抗日游擊隊隊員,在寶安作戰時犧牲,抗日烈士。
鄭三珠(1920年生),曾參加中共領導的抗日救亡組織,跟隨王作堯、張英等人參加抗日工作。後在香港開辦利華行,熱心家鄉公益,捐資修橋鋪路、贈車建校,累計捐助款數十萬港元。
鄭仰(1927年生),先後任廣州市工會執委常委副主席、廣州市電器工業公司黨委書記、廣州市政協委員。
鄭麗銀(1930年生),女,20世紀70年代移民美國。多次將自己養老金捐出,支持白沙國小教育,資助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學生。20餘年間,靠在外打工和退休金積蓄中節衣縮食捐獻10餘萬美元。
鄭蔭彭(1936年生),先後任香港東莞同鄉會屯門分會主席、清新縣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東莞工商總會副會長、虎門僑聯會名譽主席、世界東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創辦龍鳳洋服公司、保利來置業有限公司、龍風校服有限公司。鄭蔭彭聯繫旅港鄉親支持家鄉發展,贈送汽車,捐資修祖墳、築馬路,興建白沙中學教學樓,發起並長期資助白沙一年一度的“蔭彭杯足球友誼賽”。為湛江、陽江、河源等貧困地方捐建希望工程學校。
鄭安國(1946年生),鄭乾禁子,台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碩士研究生,《中華日報》記者,曾任“中國國民黨駐美黨部”總督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企劃處處長、港澳處處長、香港“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香港事務局”局長、台灣中國國民黨第十五屆候補中央委員、台北市東莞同鄉會第14屆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