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潘徑海堤地處台灣海峽圍頭灣北岸,與金門島相望,堤身高6~7米,堤頂寬2~2.5米,堤身為沙質結構。保護6個村3個居委會1.17萬人,保護土地1.35萬畝,其中耕地0.64萬畝、鹽場0.71萬畝,工廠142座,工農業總產值近億元,占全鎮總產值40%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沙—潘徑海堤
- 堤長:10.17公里
- 堤頂高程:7.2~9.8米
- 平均:8.5米
白沙—潘徑海堤
白沙—潘徑海堤地處台灣海峽圍頭灣北岸,與金門島相望,堤身高6~7米,堤頂寬2~2.5米,堤身為沙質結構。保護6個村3個居委會1.17萬人,保護土地1.35萬畝,其中耕地0.64萬畝、鹽場0.71萬畝,工廠142座,工農業總產值近億元,占全鎮總產值40%左右。
圍頭灣北岸是全省受海潮侵蝕範圍最大、速度最快、危害較嚴重的海岸線之一。東石鎮的白沙至英林鄉的岑張岸線,在近百年中,海岸蝕退數百米,大片桑田淪為滄海,沿岸居民深受其害。1958年,修建白潘海堤,海岸蝕退才被基本控制,然而灘面仍繼續被蝕低。建堤30多年來,堤前灘面蝕低3~5米,海堤受到破壞,需年年修復。1988年6月,省水電廳科研所、國家海洋局三所、泉州市、晉江縣水電局組成聯合考察組,實地考察調查了解岸灘的自然條件、侵蝕狀況,提出促淤保灘防淘刷的新措施。1988~1990年,投資45萬元,建成丁壩10條、離岸壩3條,蝕低初步被控制,白沙堤段灘面泥沙明顯淤積,淤積覆蓋最高1米多。至1990年,試驗還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