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白水鎮位於霑益區東南,東與富源縣交界,南與麒麟區相連,西與盤江鄉接壤,北與播樂鄉為鄰,總面積322.59平方千米,總人口32142人(2017年),西距霑益區城24公里,明代設驛站,時稱“泉關”。白水鎮清初屬南寧縣(曲靖),民國初期改設白水鎮,民國後期改設白水區。後幾經更名,2000年9月撤鄉設鎮,稱白水鎮。
2014年3月3日,省政府(雲政復[2014]7號)批准同意調整出
盤江鎮施家屯、遵化鋪、大樹屯、迤堵、十里舖、興源、湖濱、松林和白水鎮新排共9個社區,設立花山街道。2014年,白水鎮、盤江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鎮情概況
基本情況
白水鎮位於雲南省
曲靖市
霑益區東部24公里處,轄白水、尖山、小塘、勺達、中心、座棚、大德、王官營、
馬場、
崗路、下坡、潘家洞12個村委會,其中民族村委會1個、民族村民小組3個。全鎮平均海拔2077米,最高海拔在新鋪馬鞍山,海拔2381米,最低海拔在勺達口子村,海拔2042米,年平均氣溫13℃。全鎮國土總面積322.59平方千米。
白水鎮歷史悠久,元朝便是西南重要驛站,並形成村落,白水村產的酸菜、豆腐聞名全滇,著名作家
汪曾祺尤愛白水鎮產的豆腐,白水鎮是雲南重要的工業基地, 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0.06億元,是雲南省乃至全國的工業重鎮。
風土
白水鎮屬山區丘陵地帶,無霜期274天,年平均降雨量988毫米,平均降雨167天,年平均日照2200小時,日照百分率48%,積溫4414℃,冬春季節乾旱,夏季光照條件較好,汛期單點暴雨較多,秋季陰雨寡照,旅遊資源較豐富,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主要集中在白水、馬場、
崗路、王官營、下坡等地。適宜種植包穀、洋芋、水稻、蕎麥、烤菸、萬壽菊、水果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交通、工業
白水鎮內交通十分便捷,2208鐵路線、320國道、曲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在建滬昆高鐵穿境而過。白水鎮經濟實力十分雄厚,是以煤業、鋁業、電業、鐵廠、建築材料業為主導的工業強鎮,農村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2007年該鎮中心村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評為“綠色小康村”。2005年被國家評為“全國文明鎮”。
經濟社會
產值
201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0.17億元,較2009年的67.251億元增32.919億元,增長48.94%,其中工業總產值96.6億元,電廠、鋁廠總產值52.3億元,非公經濟總產值44.3億元,農村經濟總產值3.57億元,較2009年的3.251億元增0.319億元,增長9.81%。農村人均經濟純收入4361元,較上年的4038元增8%。鎮域內實現稅收2.0689億元,其中國稅1.7938億元,地稅0.276億元。糧食總產量2700萬公斤,人均有糧780公斤。
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0.06億元,較2010年的103.67億元增16.39億元,增長15.8%,其中工業總產值115.79億元,電廠、鋁廠總產值72.28億元,非公經濟總產值43.51億元,農村經濟總產值4.27億元,較2010年的3.57億元增0.7億元,增長19.6%。農村人均經濟純收入4897元,較上年的4361元增12.29%。鎮域內實現稅收2.32億元,其中國稅1.99億元,地稅0.33億元。糧食總產量2775萬公斤,人均有糧796公斤。
為改善工業投資硬環境,該鎮先後建成天生橋110KV變電站、尖山220KV變電站,完成了曲靖電廠雙迴路建設、曲靖鋁業220KV輸電線路工程建設、白水鎮冶金能源工業園區的線路規範建設。投資178.3萬元完成小塘集鎮道路1.2公里改造工程。協調投資580萬元建設冶金能源工業園區工業大道,完成了楊梅山片區道路建設的規劃設計,啟動了寬36米、長2111米的泉關北路建設工程,協調鎮域內企業維修320國道近5公里。還通過曲靖電廠、曲靖鋁業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吸引關聯企業入駐園區,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加工、冶金為支柱的產業體系。
農村市場
白水鎮有13個村(居)委會,轄白水、中心、小塘3個集貿市場,平時每天早上市場上都有蔬菜、洋芋、肉類、蛋類、豆類等生活食品出售,在固定的集市日除了以上生活食品外,還有農用工具(竹製用品、鐵具等)、農用種子、化肥、藥品、水果、百貨家具以及農土特產品(柿子乾、松子、瓜子等)、電器等多種商品,基本滿足了全鎮的生產生活需要,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效益,為進一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招商引資
白水鎮位於霑益縣城東北部,距離縣城22公里。古稱“泉關”,“中原入滇第二關”之稱。全鎮國土總面積322.59平方千米。東與富源縣接壤,南與麒麟區相連,西與西平鎮交界,北與播樂鄉毗鄰。境內2208鐵路線、320國道、曲勝高速公路穿鎮而過,交通便捷。白水鎮是霑益縣重點建設小城鎮的鄉鎮之一,是以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的曲靖電廠為龍頭,大力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的山區鎮,礦產資源主要有建築用沙、鋁土礦、方解石、高嶺土、石灰岩等。
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加大項目儲備,力爭更多的投資項目到白水落實。目前白水的儲備項目有:水洞山水庫建設、粉煤灰綜合開發、玄武岩開採以及重型機械廠、康力洗煤廠、福臨洗煤廠建設等。
文化教育
白水的教育有文字記載始於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南寧知縣王建“白水義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南寧縣設白水初等國小堂。義學的興起及初等國小堂的設立,給鄉村農家子弟有了學文化受教育的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白水鎮人民政府(原霑益縣東區)接管並恢復了14所國小。1951年至1965年間,白水的教育在恢復、整頓中穩步發展,在1950年的基礎上恢復新建了10所國小(初小),在校學生增加到834人。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鎮國小基本上處於停課狀態,當時全鎮國小附設國中班15個,在校學生705人。附設高中班3個,在校學生166人。
1978改革開放後,白水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健康迅速的發展。
1987年以後的幾年,白水公社黨委積極投工、投勞、投料,實現了白水鎮國小教育的“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1982年白水民眾集資、政府投入、人民民眾投工投料,興建了白水中學,結束了白水無中學的歷史。
1984年至1987年全鎮集資143.135萬元,政府投入36.55萬元,新建磚混結構校舍2824平方米,磚木結構校舍8012平方米,排除危房271間,添置課桌凳1698套,經地區行署1987年9月檢查驗收,全鎮初等教育普及率96%,畢業率95.8%,入學率97.8%,鞏固率98.4%,達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標準,終於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務。
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以後,鄉黨委政府制定了《白水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經認真分析,結合白水實際,決定分期分批對全鄉13所村完小完成國小段義務教育達標。經曲靖地區行署1993年12月檢查驗收,全鄉13所村完小全部完成國小義務教育達標。1994年4月白水鄉被曲靖地區行署授予“普六先進鄉”稱號。接著,白水狠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經過艱苦的努力,1996年10月,白水鄉經省人民政府檢查評估,達到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標準。
後來,白水注重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鄉中國小採取很多措施,保證了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的鞏固和提高。1997年至1999年間,投資150萬元為白水一中建蓋行政樓、教師宿舍、維修老教學樓,投資100萬元為白水二中建教工宿舍,建造體育運動場,投資130萬元為教管會建辦公樓、宿舍樓。1999年鄉政府投入10萬元,民眾集資21萬元,完成了全鄉中國小的實驗室建設,促進了全鄉中國小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2005年由上級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在白水鎮中國小建立計算機教室兩校,衛星教學收視點14校,教學光碟播發點30校。充分套用和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中國小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全鎮共有學校15所。其中,鎮辦初級中學2所、國小13所,在校學生5466人。其中,國中生1955人,小學生3464人,中國小教職工374人,2010年中考參考392人,曲一中錄取3人,曲二中錄取2人,普高上線214人。幼兒院17所,在園幼兒649人,教職工20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9.9%,普及率100%,畢業率100%。擁有文化站1個,活動室13個,藏書4100冊。繼續加大廣播、有線電視網路建設,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8%。
人文地理
1935年4月26日,紅軍三軍團某部長征從中安鎮方向的清水溝、寨子口村行進到白水鎮王官營村委會,上午10點被敵機轟炸,地點在李官墳村小組的山水田和王官墳村小組後山。紅軍當時在兩村傷亡60餘人,時任三軍團某部政委的楊尚昆同志在此地腿部受傷,警衛員當場犧牲,紅軍三軍團突圍後,連夜趕往崗路村方向,遭埋伏在崗路村轉山、土山上的國民黨軍襲擊,激烈戰鬥至天明。現在
崗路村轉山、土山仍留有當年戰壕和旗台的痕跡。
1977年10月,在白水人民公社的重視和支持下,為了紀念犧牲的紅軍,教育後代,讓人們記住這段歷史,特在王官營村委會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當地百姓投工投勞,挖土方、搬石頭,由於當時工具簡陋,百姓用砂輪砂石磨碑面,就這樣一錘一鑽建立了紀念碑。後來制定了村規民約管護好這片山林,不許任何人挖草取土,從而表達出當地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白水古有“泉關”之稱,位於霑益區東南角,東與富源縣交界,南與麒麟區相連,西與盤江鎮接壤,北與播樂鄉為鄰,總面積322.59平方千米。鎮政府駐白水村,距區城24公里。
境內有很多風景名勝:
馬場的小石林,風景秀麗,一座座聳立的石頭千奇百態;崗路甘塘水庫青山圍繞,炊煙裊裊,讓人見後心曠神怡。還有王官紅軍烈士遺址、白水古道、新排天生橋、海家哨古廟堂、
崗路村轉山自然風景更是讓人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