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地理位置,人口衛生,資源概況,村史溯源,經濟社會,國土資源,經濟概況,五通工程,衣食住行,教育文化,組織建設,村史詳述,清有文記,老子墳園,崗路彝族,曲靖志考,重走長征路,風土人情,山區旅遊,發展目標,新聞連結,兩委領導,
村情概況
地理位置
崗路村民委員會轄崗路村、甘塘村兩個村民小組(自然村),東鄰富源縣墨紅鎮清水村委會西流水村,西接麒麟區青龍村,北靠霑益縣白水鎮馬場村,位於三縣交界處,可謂雞鳴醒三縣、花開香三地,崗路森林茂密、果樹成蔭、空氣清新、風光旖旎,是現代版的“桃花源”,紅軍長征經過此地,楊尚昆、朱德與國民黨軍有一戰。村落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同時,甘塘自然村是霑益縣的最南端。
人口衛生
全村現有農戶441戶,其中彝族35戶,總人口1930人,其中彝族142人,男性1049人,女性881人,其中農業人口1830人,勞動力1121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2人。主要姓氏有李、牛、呂、溫、唐、楊、張、劉等,其中李姓居首。其中農業人口1930人,勞動力1121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2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1.7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40戶。
資源概況
崗路村委會距白水鎮政府所在地22公里,用時30分鐘,距霑益縣城48公里,用時1小時。崗路土地資源、水資源、林業資源、草藥資源豐富,野生菌種類繁多。礦產主要有煤礦、石英砂礦,種養植業是全村的經濟支柱,村民養豬牛羊較多,種植玉米、烤菸、萬壽菊較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欠思維是制約崗路村發展的第一要因,崗路村至今是霑益縣經濟社會發展最落後的村。崗路村土地平整,水利條件好,但水利設施落後,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377.10畝(其中:田360.00畝,地3017.10畝),人均耕地1.77畝,主要種植包穀、洋芋、烤菸、萬壽菊、辣椒等作物;擁有林地26606.1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3.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花椒、板栗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8169.40畝,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唯一出路。
村史溯源
崗路村史即為李氏之史,起於元朝末年,但自清初才有文字記錄,崗路村古稱“鐵路平子”,乾隆三十四年《霑益州志》、光緒十一年《霑益州志》均有崗路村的記載:著名僧人元春造訪崗路,清統治雲南期間,中原鮑氏家族為躲避戰亂進入崗路境內,至民國初年,十幾戶鮑氏家族神秘消失,成為當地人口口相傳的神秘事件,祖籍在崗路村的李氏族群已超過五千人,主要分布在霑益縣、麒麟區、宣威市、富源縣、昆明市、貴州、四川等地,2001年,四川李氏家族到崗路尋祖。崗路李氏為唐王朝賜姓,始祖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李氏曾追隨明帝敗給清軍後,於南京高石坎柳樹灣被清軍充軍至雲南。
另一說法: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命令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大將從南京率大軍30萬出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朱元璋很賞識沐英,又念其功勞無比,便派沐英留在雲南鎮守疆土。為了鞏固疆域,促進雲南的發展,洪武十五年前後,沐英親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廣招工匠,隨著自己遠赴雲南屯田墾荒,興修水利。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及帶來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官兵則與雲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雲南。其次,又因柳樹灣緊靠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屬於皇城禁地。因此,在這一片駐紮的軍隊以及居住著的居民,成為朱元璋的心頭之患。還有一些讓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員、商賈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強行加上罪名的人,統統都被發配充軍到了雲南這塊不毛這地。就這樣,居住在柳樹灣一帶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對象了。
經濟社會
國土資源
全村國土面積約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55米,最高處是東北部打磨山山脈、海拔2700米,最低處位於西北落刺平子,海拔1999米,全村年平均氣溫 13 ℃,年降水量1045毫米,土質較好,適合種植包穀、洋芋、烤菸、萬壽菊等農作物。全村擁有林地約4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3.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花椒、板栗等經濟林果。
崗路村委會甘塘自然村有聞名遐邇的甘塘水庫,甘塘水庫是崗路村人的母親湖,崗路人就是依靠這汪水繁衍生息幾百年不衰的,水庫海拔2200.1米,屬於珠江上游水系,出水量非常大,清朝前崗路由此遭水患,為了更好利用這一水源,清朝中期開挖為壩塘,民國時加固壩塘,修築泄水道,道長兩千餘米,除去水禍,新中國建立發動千餘人力,耗費3年,建成小一型水庫,疏通渠道5千米至落刺平子,水患幾乎絕跡,1998年洪水也未奈何,豐水期崗路全村的水域面積可達3平方公里。崗路的山野現在仍有麂子、野兔、野雞、穿山甲、秤桿蛇、野豬等野生動物,北方遠道而來的白鸛、灰鸛、鷺鷥、黑頸鶴等候鳥已永久棲息在崗路村內的“老子墳園”,2014年僅灰鸛便達到了80餘只,十分壯觀,崗路由此被周邊村落稱為“仙鶴村”,人才輩出,官運商運亨通。
經濟概況
全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9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6.00萬元,畜牧業收入424.6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55頭,肉牛380頭,肉羊1356頭); 林業收入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415.40萬元, 工資性收入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7.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運輸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 ,在省內務工13人,到省外務工3人。
五通工程
截止2012年底,全村村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41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41戶通電,有35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0.45 %和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0戶(分別占總數的87%和87%)。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6戶;一池三改27戶。
衣食住行
崗路至縣城、集鎮不通公車,村民出行困難。村民飲食以米為主,偶食麵,喜食牛羊豬雞肉、洋芋,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抗震係數低,其中有3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教育文化
崗路教育發展水平低,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80平方米,擁有教師 8人,距離鎮中學26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5人,其中小學生185人,中學生30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小學生就讀到崗路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白水一中中學,距離中學26公里。貧寒出人才,小小的崗路村,人才輩出,近幾年來,為黨和政府輸送了一大批領導幹部、技術人才。
組織建設
全村建有黨支部2個,共有黨員52人,少數民族黨員7人,其中男黨員42人、女黨員10人。該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監督主任組成,下設2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9人。
村史詳述
清有文記
李姓是崗路最早姓氏,並占絕對多數,老子墳園是李氏宗祠,石碑林立,園內有明確碑文記載的墳冢有:修建於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兩座墳冢。道光八年,由宣威庠師(學生)李元春、邑庠生(秀才)李思孔帶領族人為祖立下第一碑,此碑文詳述崗路村李氏祖先來源:崗路籍李氏清朝時期祖在曲靖董家鄉(經考證該地現名李家鄉),明朝後期祖在宣威縣(市),明朝前期祖在江蘇省南京市高石坎柳樹灣(充軍發配之地),元朝即始祖源自山西省洪洞縣(更有可能)或者河南相州。祖輩傳下來說,崗路最早祖先在元朝,當時李氏祖最高官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從一品,相當於國家副職),作為漢人,官至此已極其罕見,明朝被發配後不再有大人物出現。李繼現主編的《隴西堂富源、宣威李氏族譜》[雲南富源、宣威]》:始遷祖俊,原籍河南相州府湯陰縣,明正統六年以錦衣指揮領軍征滇,駐節平彝(今富源縣),後裔今散居富源、宣威、盤縣。家譜網: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崗路的子孫,可謂明定居,清發展,民國出色,建國展翅。
老子墳園
老子墳園是崗路村很出名的地名,因其是遷往崗路籍李姓祖宗安息之地,又因諸多外地人關注常駐於此的白鸛和黑頸鶴而名聲大噪。
老子墳園位於崗路村一個叫“溝底下”的地方,是一個小山頭,是李姓始祖墳園,墳園內有龍刻、獅刻、麒麟刻,各具特色、雕刻精美。整園坐落在一山頭,森林覆蓋率高達100%,海拔2201.7米,年均氣溫12℃,面積百餘畝,古木參天、翠竹連連、怪石嶙峋,最古老的櫟樹千年有餘,草長蟲奇,黑頸鶴、白鸛等候居住於此,不再遷徙,甚為神奇,因此聞名。墳園由李氏集資,砌起石牆進行保護,雖為私家園林,但其藝術性極高,具備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件。
崗路彝族
崗路村委會現有彝族42戶,162人,他們可謂崗路村的原住民,先於漢族居此多年,但僅有口頭相傳,未有文字記錄。崗路一詞即彝語,意為“平坦的地方”,彝族寨內流過一條河,邊上現有巨石一塊,刻有圖騰,為魚和龍,意為高瞻遠矚,紮實愛鄉。
曲靖志考
史書《曲靖志》記載,清朝道光年間,著名僧人元春曾遊歷至此,見“彝漢隔河而居,風俗不見相同”,《南寧志》記載,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隱居曲靖翠峰山時,曾遊歷崗路村,在此寫下“天下第一山”五字,帶回曲靖翠峰山刻為石匾,這也許就是崗路村文化史上最有歷史意義的一件事。長者回憶,文化大革命時期,清代建的土地廟被拆、宋修古驛道被起料做石基建房。紅軍大撤退時期,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等率領的紅軍1、3、4、30等軍經過崗路,1軍與國民黨軍在轉山戰鬥三日,轉山、土山等現在仍完好保存當年戰爭戰壕、彈坑、石刻旗台、烈士墳墓。大石洞、轉山洞等還有紅軍遺留下的炊具,楊尚昆曾在王官營村被敵軍炸傷後轉移至崗路村,躲進大石洞。
重走長征路
中央電視台2007年發起的重走長征路活動中,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敬一丹、張越等帶領劉歡等藝人一行幾十人從富源縣步行至崗路,崗路村也第一次進入中央級別媒體鏡頭。崗路村是紅軍長征經過的村落,在各種歷史文獻中均能查到。國內常有尋根、重走長征路的人員遠道而來,甚是熱鬧。
風土人情
崗路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超過50%,是全縣的生態村,山野有麂子、穿山甲、麻蛇、野雞、野兔、豬倌、貓狸、白鸛等幾十種野生動物,山野有龍爪菜、野生菌、野沙梨、黃泡、野櫻桃、野生李子、楊梅、地彈果、山橄欖、馬桑、烏份兒等上百種野果。連年的乾旱教育了崗路人,必須珍惜生態環境,才能繁衍子孫。崗路曾有一棵全省最古老的山楂樹,五年前已老死。
崗路人愛吃牛羊肉,油炸食物、酸辣食物。崗路人十分友善、好客,不論誰來,都可以領略樸實農家風情,請你喝上土酒一杯,吃上臘肉幾塊,蘸些野菜嘗鮮。
山區旅遊
1.轉山:此處看日出日落別具特色,有夏日涼、冬日暖的奇特現象,鳥瞰崗路、甘塘、甘塘水庫、雞頭山,遊覽土地廟,爬爬大肚子羅漢松樹和天地樹,解放戰爭時遺留下的戰壕,撿拾化石、琥珀,崗路迎客松,紅軍指揮所轉山洞、洞深十幾米、鐘乳石千奇百怪、此山是當地最著名景點,山腳有洞名曰大石洞,長征時期朱德、楊尚昆曾住過以躲敵機轟炸;
2.崗路大河:沿河而下,領略山野、田野風光,領略李氏宗親老子墳園敬祖文化,領略彝族文化保護村,領略百年古橋,領略彝家古村品米酒吃野菜,享受菸草、洋芋、野生菌、黃牛四大美產。
發展目標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扶貧政策少,交通條件差,物資進出困難,制約經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差,產業結構單一,部分民眾科技意識淡薄,不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全力發展交通、大力爭取上級政策、穩糧、強煙、興畜,大力發展萬壽菊產業。同時保護祖先遺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革命精神,樹立良好形象。
新聞連結
多個網站報導:崗路村曾經以莊XX殺人一案受媒體關注,被告人莊XX,男,1954年10月28日生,漢族,文盲,雲南省霑益縣人,農民,住霑益縣白水鎮崗路村委會甘塘村。因涉嫌故意殺人罪於2008年3月19日被霑益縣公安局刑事拘留,4月1日執行逮捕。 雲南省曲靖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莊XX經常因瑣事與其兒子莊X發生吵打。案發前幾天,莊X放火燒自家房子,後被村民撲滅。2008年3月19日,父子二人吃晚飯後又發生爭吵,莊X揚言要燒房子、殺人。當晚凌晨3時,莊X在樓上一直沒有入睡,拿電筒四處張望並走動。莊XX以為莊X又要燒房子,便從樓下拎著自家鍘刀來到莊X的房屋,用鍘刀朝莊建斌的頭部、頸部、肩部亂砍,致莊X失血性休剋死亡。
兩委領導
村總支書:何燦華
村主任:李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