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楊溝泥火山群
- 發現時間:2001年
- 性質: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群
- 地處:市西南40公里的白楊溝鎮
地質特點,論證開發,規劃發展,
地質特點
泥火山又稱假火山,所以叫泥火山,就是它噴發的全是泥,泥由黏土、岩屑、鹽粉等泥土構成,然後形成的形態又像火山。白楊溝泥火山群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噴發口多達四十餘個,直徑最大的1.6米,最小的僅有蠶豆大小,長年累月伴隨著咕咚咕咚的聲音,噴出成千上萬噸漂著彩色油花的泥漿。據化驗得知,泥漿中富含銅、銦、礬、鈸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理療、美容和科研價值。泥漿沿著幾千米的地層通道湧出後,緩慢地流向低凹地帶,逐漸形成“紅河谷”、“煙雲山”、“燃燒石”等形象奇特的地貌,無不給人一種空靈飄渺、物化超然的遐想,使人感悟出自然與人生的和諧境界。
論證開發
烏蘇市白楊溝泥火山群已發現有90多個噴發口,2002年,經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確定,尚有36個正在噴發,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規模的泥火山群。
世界上僅在美國、俄羅斯、墨西哥、紐西蘭等幾個國家有發現有泥火山,我國台灣高雄也發現有20多個噴發口的泥火山,但是,規模和數量遠不及烏蘇白楊溝泥火山群。
目前自治區擬將其建成國家地質公園。來自烏蘇市旅遊局的訊息說,泥火山旅遊總體規劃及可行性報告已通過相關部門審批,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1.9億元,將其打造成為3A級旅遊風景區。
從烏蘇市車行約40公里,在臨近四棵樹煤礦所在地白楊溝鎮約3公里時,一條由散落的煤炭和石子形成的道路躍入眼前,司機停下了車:“這就是通往泥火山群的路。”
這裡屬天山北坡山前丘陵地帶,前些年一直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除了牧人,一般人很難進入,也許近年來由於煤礦的發現,才漸漸形成了一條“路”。沿這條煤路前行約兩公里,在一道鐵絲網圍起的地面上,十幾處水坑模樣的泥火山“泉眼”就這么平靜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泥火山所在地是由相同的土質構成的,土質均勻而細膩,沒有碎石塊和其他的物體。
山里剛下過一場大雨,風很大,有些涼,吹得打開的寶特瓶子“嗚嗚”作響。泥火山群附近山體嶙峋陡峭,呈現出紫、褐紅、青等斑斕色彩,億萬年的雨水、風等將這些古老沉積岩造化成了立體、抽象水墨山水畫。
再看,遠處的山頂聚集著一大塊一大塊的烏雲,而近山的半山腰卻出現了令人心怡的白雲,似乎你招招手,即可擁其入懷。
這些火山口多數呈圓形,少數為橢圓形或梨形,直徑約在50厘米左右。噴發口裡的泥漿不時“咕嘟、咕嘟”地冒泡,猶如有烈火在下面沸騰,可那翻滾著的泥漿溫度卻不高,把手放進去只會感到是涼的,因而當地有人把泥火山稱為“涼火山”。
有的泥火山漿上還漂浮著黑褐色的油狀物,近前仔細觀察時,我聞到了比較重的石油味,蘸些泥漿放在嘴邊微嘗一下,還有點鹹。但多數泥漿呈灰白色,有的卻是紅褐色,還有的是灰綠色。有的在噴口周圍聚成一個小池,泥漿又從池邊溢出,形成一條小泥河,順著泥坡向下蜿蜒而去,似乎流淌著的是一首凝固了的曼妙樂曲。
在這些泥火山口附近方圓約半平方公里的山坡和谷地里,我們陸陸續續共發現了20個形態各異的泥火山口,有的泥火山噴出口沿地表斷層或裂隙成串珠狀分布,有的成深溝,有的似深井。最大的一處噴發口直徑達一米,每分鐘泥漿的噴發超過60次。小心翼翼地將胳膊伸入,沒到了肩膀也探不到底。再用一根近兩米長的木桿試探,竟然也沒有結果。
在它的四周,則零星分布著幾個只有雞蛋般大小泥火山口,最小的竟如蠶豆大小。小火山口裡的泥漿很安靜,似乎在積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有力的噴發。
由於泥火山口一般多在土質比較多的山樑和土丘之上,受雨水的沖刷侵蝕,經年下來就面目全非了,非專業人員極難辨認,所以烏蘇的泥火山沒有人發現。
當地牧民為了防止羊只掉進泥坑裡,在火山口設定了一些木柵欄。但最初,白楊溝人把這些冒著的泡泡當做泉眼,而且是會著火的泉眼。那些祖祖輩輩與泥火山相伴的牧人在此之前並不知道泥火山就在身邊。因為泥火山的性子很溫和,從沒有“使性子”劇烈噴發過。他們一直認為那一坑坑冒著泡泡的水坑只是普通的水窪。對這些看似泥窪的小水譚到底為什麼會冒泡泡自然也就不去多想了。
直到現在,當地人仍然把泥火山所在地稱為“硫磺溝”或“明礬溝”,因為有些泥火山的泥漿散發出帶有臭味的沼氣、硫化氫等氣體,有的可以點燃。從小在附近長大的牧民烏塔爾說,小時候這裡就有許多冒著泡泡的水窪,以為是泉眼。他還聽父輩講,曾用這裡取“水”灌入馬燈照明,直到現在,當地的牧民仍然把它當做泉眼。
泥火山群所在地距烏蘇市四棵樹煤礦有限公司礦部約3公里,該煤礦已有5O餘年的歷史。36歲的煤礦職工劉理國就在“硫磺溝”邊長大,父親劉學華也是煤礦的老職工了,直到1989年舉家遷往礦部。他向我們講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用廢舊的報紙捲成小桶狀,放在冒泡的地方,火柴劃著名扔進紙筒,就能看見紙內燃起了火。
在礦部開了家小賣部的古麗正好與我們同車,她告訴我,自己原來臉上總起些小疙瘩,自從兩年前跟女友一起到這裡取回泥漿,每天往臉上塗抹,等泥漿乾後再清洗乾淨,現在她的臉上的皮膚已經變得光滑細膩了,小疙瘩也都奇蹟般的消失了。
雖然這些泥漿看起來粘粘稠稠的,也確實像極了化妝品商店裡賣的海底泥面膜。我將雙手塗滿泥漿,幾分鐘後用礦泉水洗乾淨,竟也感覺有滑膩之感。
按照劉理國的指點,我們翻過一座並不高的山丘,爬上去才發現,半坡上分布著幾處的泥火山口。
我們首先要找到劉理國所說那個最大的大泥火山口。據他回憶,小時候這個大噴發口直徑約有兩米多。但我們找到的噴發口最大也不過1.8米,半山坡已被正在噴發的泥漿侵蝕出了一個深深的坑,每隔10餘秒“咕嘟、咕嘟”地冒著褐紅色的泥泡,鼓起的泥泡里夾著一絲絲的黑油般的液體,像水波紋似的一圈圈向外延伸,激起的泥漿溢出噴發口,向山丘下流去。噴發口的邊緣橫七豎八地插了一些木條,形成了一個木柵欄。
據介紹,烏蘇市白楊溝泥火山群集中在天山淺山區,共發現了90多個噴發口,其中40多個仍在噴發。實際上,在我發現的30餘處泥火山口中,更多的是乾涸的泥火山噴發口。泥火山曾用了億萬年的時光,守著一片淨土深谷。現在,這些乾涸的泥火山噴發口,正仰望藍天,似乎在吟唱生命最後的樂章,而那一個個圓形噴發口,可是一個一個預示圓滿的句號?
而從烏蘇泥火山群目前的噴發強度上看,泥火山群已經進入了活動的尾聲,所以它的噴發活動非常弱,非常安靜,泥火山的噴發物也處於常溫狀態。
數量多且類型豐富的泥火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專業人士,泥火山噴出物中多含鈹、鋇、銅、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理療和美容價值,也吸引著遊客蜂擁而至,儘管有關部門安排一人值守,但是只能攔著車,卻擋不住上來濫采亂挖的人。
據介紹,2006年泥火山群風景區接待遊客一萬餘人,有三分之一的遊客用寶特瓶子裝走噴出物質。被人踩過和挖過的噴發口,堵塞後就再也不噴了。
然更令人擔憂的是,附近小煤礦的開採使泥火山遭到破壞。2006年新開的一小煤礦由於煤層位於泥火山群的下端,採煤時地質結構遭破壞,影響了泥火山群的生成和發育。修路時把泥火山群風景區完整的“紅河谷”、“煙雲山”一劈兩半。我前往泥火山時看到的那條運煤路,正好從泥火群中穿過,拉煤車來來往往,凸凹不平的土路上到處撒著煤渣,也碾壓破壞著部分泥火山的噴發口。
2001年,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專家在考察烏蘇市的旅遊資源時,發現了位於天山北坡山前丘陵地帶的36個正在噴發的泥火山。經研究確認後,次年9月,他們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
泥火山,是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罕見自然地質景觀,世界上僅在美國、俄羅斯、墨西哥、紐西蘭等幾個國家有發現,我國台灣高雄也發現有20多個噴發口的泥火山,但是,規模和數量遠不及烏蘇白楊溝泥火山群。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這是中國發現最大規模的泥火山群。”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熊黑鋼說。
根據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專家研究,大約100萬年以前,天山山前斷裂帶活動頻繁,地下水、天然氣以及石油在各種壓力的作用下,沿著斷層裂隙上行,與結構鬆軟的泥岩混合形成的泥漿沖透了第三紀泥岩沉積物,間歇性地噴出地面,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泥火山。
地下水的分布分布狀況決定泥漿的稠度:泥火山噴發時從地層帶出的水多,泥漿便稀,帶出的水少,泥漿就稠,而噴發物的稀稠則決定了各式泥火山噴發口的形狀。有的噴發物堆積成了錐體,有的僅僅是形成隆起的盾形;有的已經乾涸,留下乾涸的泥盆。
這些外形特徵說明白楊溝泥火山群是形態最全的,在一個地方有這樣全的泥人山形態,就連見多識廣的地質學家也嘆為觀止,是研究地形、地層變化的活教材。泥火山是世界罕見的自然景觀,正在噴發的泥火山更屬罕見,對於旅遊業來說,泥火山是一個獨特而有吸引力的寶貴資源。
規劃發展
我從烏蘇市旅遊局獲悉,烏蘇市泥火山旅遊總體規劃及可行性報告已通過自治區旅遊局和自治區環保局的審批。這標誌著該市的旅遊優勢資源——我國最大的泥火山群開發在即,烏蘇旅遊資源的後發優勢已逐漸呈現出來。
按照規劃設計,烏蘇泥火山開發預計總投資1.9億元,以泥火山景區為中心,還包括國畫山、紅河谷、煙雲山等11個景點,最終將其打造成為3A級旅遊風景區。泥火山整體規劃面積為8790公頃,日最大接待量為一萬多人次。
來自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訊息也顯示,自治區將投資450萬元在我國最大泥火山群——新疆烏蘇泥火山群建立國家地質公園,以保護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