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越橘(Vaccinium leucobotrys (Nutt.) Nicholson)是杜鵑花科、越橘屬常綠灌木,通常附生。幼枝褐色,具棱,老枝灰色,漸無毛,莖皮粗糙。葉4-5(-6)枚假輪生,葉片紙質;葉柄近無或僅有極短的柄。總狀花序1-5枝生枝頂葉腋;序軸無毛,基部有多數披針狀覆瓦排列的宿存花芽鱗;苞片早落,小苞片2,著生花梗基部,線狀披針形,邊緣有少數流蘇;花梗無毛,頂部與萼筒間具關節;萼筒無毛,萼齒三角形,銳尖,有1中脈;花冠白色至綠白色,壇狀;雄蕊比花冠短。漿果球形或略扁,綠色至雪白色;果梗紅色,棒狀。
產中國雲南、西藏;不丹、印度、緬甸也有分布。生於海拔2100-28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附生樹上或岩石上。
白果越橘果實雪白色,晶瑩剔透,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十分漂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白果越橘果實極具特色,因此可在越橘育種工作中發揮極重要的套用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
- 外植體消毒和接種:以成熟果實為消毒材料,將帶果肉的種子作為外植體;以用水浸泡2天的種子為外植體;以帶1-2個腋芽的嫩莖段為外植體;將帶果肉的種子、莖段均用洗衣粉液浸泡5分鐘,流水沖洗2小時,然後放入超淨台,70%乙醇消毒30秒,再用0.1%升汞溶液分別消毒15、10分鐘,無菌水浸洗5次後供接種使用。
- 初代培養:將消毒後的果實去除果皮,將內部帶著果肉的種子和莖段直接接種在WPM+1.0毫克/升ZT培養基上。培養溫度為25℃,光照強度為20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12小時/天,培養基pH為5.4。成熟果實中帶果肉的種子在培養基上2-3天就開始膨大,5天就開始萌發,萌發很快,且萌發率很高,除極細小的不飽滿種子外基本都能萌發;莖段上腋芽萌發較快,萌發後生長較快。
- 繼代增殖培養:將初代培養萌發的種子苗和腋芽剪成1厘米的莖段,接種到WPM+0.5毫克/升ZT的增殖培養基上。pH值為5.4。培養60天后,苗長得較高且絕大多數是單苗,叢生苗極少,部分苗基部形成2-3個叢生芽。
- 生根培養及試管外扦插:將試管苗剪去基部愈傷組織,蘸1000毫克/升NAA後扦插在松針粉、苔蘚、草炭土和細腐殖土4種基質中,4種基質中的生根情況均較好。苔蘚和草炭土13天左右後多數枝段基部均形成少量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及其稍上方冒出數目不一的無色短根,一段時間後根變白,再變黃,60天后絕大多數枝段均長根,生根率達到95%左右,且根基本長滿整孔基質,草炭土中的苗長高較多,苔蘚中的苗長高較少;細腐殖土為基質的穴盤中,15天后多數枝段基部也形成少量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及其稍上方冒出數目不一的無色短根,一段時間後根變白,再變黃,60天后絕大多數枝段均長根,生根率達到91%左右,根基本長滿整孔基質,苗長高很多;松針粉為基質的穴盤中,約16天后多數枝段基部也形成少量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及其稍上方冒出數目不一的無色短根,一段時間後根變白,再變黃,60天后絕大多數枝段均長根,生根率稍低,為87%左右,苗長高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