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斬河田雞製作技藝

白斬河田雞製作技藝

白斬河田雞製作技藝,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傳統技藝,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斬河田雞被譽為“汀州第一大菜”。長汀民間烹製河田雞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香酥雞、油淋雞、白露雞、八寶全雞、鹽酒雞等,其中薑汁白斬河田雞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譜之首。雞必須是長汀特產的河田雞,料酒必須是長汀產的米酒料酒,才會使這道菜吃起來香嫩不膩,香味撲鼻。

2018年7月30日,“白斬河田雞製作技藝”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7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斬河田雞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
  • 項目序號:72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原料,製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據傳:唐明皇喜好清明鬥雞,立雞坊於兩宮。李白有“……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乾虹霓,行人皆休惕……”之句。岑參的《神雞童謠》云:“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據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選送到長安,列為鬥雞之一。到明朝有一時期亦盛行鬥雞。河田雞選送京都、曾被譽為鬥雞之雄,每每取勝。
不過,河田雞馳名海內外,並非由於善斗稱雄,而是因為它外表絢麗,皮色金黃,肉質嫩滑鮮甜,營養豐富。河田雞特徵鮮明。公雞,三黃、三黑、三叉紅。即嘴黃、腳黃,全身毛色金黃;兩翅尖各有3至5片半黑扁毛,尾端有7至9片黑綠色毛彎翹在後;雞冠頂端呈三叉形。鮮紅明亮。母雞,體圓腳較短,全身毛色淡黃,頸項毛帶有碎米般黑色斑點,翅尖和尾端毛稍大而短,雞冠鮮紅。標準的河田雞被定為出口活雞的名貴商品。
1964年秋,在廣州國際交易會名雞評比中,經國際客商從體型、驍勇、重量、毛色、肉質等5個方面評定,河田雞被列為國際第二名雞。
長汀民間烹雞的方法多式多樣,白斬河田雞為汀州自古以來之名特優佳肴,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之首。原望江樓的李弋聲、林益汀,賓館的沈德標,金沙酒家的黃炎等廚師均善烹製。今許多酒家都有製作。

工藝特徵

白斬河田雞金黃油亮、肉香撲鼻、原汁原味、鮮香脆爽、滑嫩不膩。白斬河田雞用河田雞蒸製而成。特點是皮黃而薄、肉質細嫩、滋味鮮美。河田鄉人吃此菜,有的還講究備一小碗茶油,夾雞肉蘸茶油而食,謂之“公雞洗澡”,茶油質澀,可與油膩之雞肉起中和作用。

工藝流程

原料

河田雞1隻(以足年跨年的公雞為佳,當年生未下蛋的雞媛為次,重約1.25公斤,公雞重約1.5公斤至1.75公斤),蔥、 姜(紫薑為佳)各25克,香油、精鹽適量。

製法

將生雞宰殺,放血去淨毛,沖洗乾淨,於腹部後端從肛門處起開一小口,取淨內臟,徹底洗淨血污。
蔥白、蔥段,紫薑及精鹽少許,共剁為汁,加入香油開水澆成姜蔥汁(也可入鍋熬油姜蔥汁),裝碟備用。
將整雞放入大鍋,注滿水,文火慢煮一至二小時(看雞的品質母雞時間短,公雞時間長)至皮黃肉嫩(煮的過程注意火候和雞的翻身,雞皮尚未破裂為佳),取出風涼,斬成雞塊,整齊裝盤。
將姜蔥汁淋在裝好盤的雞上(也可取小碟裝姜蔥汁於一旁,吃前沾汁),即可上席。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河田雞產於汀州河田,以其肉嫩、色黃、味鮮而聞名海內外,被列為中國名雞。白斬河田雞就是選用純種河田雞烹製,成為汀州城鄉百姓招待客人的高級佳肴。汀州客家人年節喜慶的宴席當中也必定有這道菜。“白斬河田雞”也成為賓館招待客人的傳統風味大菜。
保護措施
2006年,河田雞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19年6月,河田雞獲得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為全面提升河田雞地理標誌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水平和品牌價值,長汀縣實施河田雞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在長汀縣河田鎮南塅村,新建的河田雞保種場,占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這是長汀縣實施河田雞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的一個縮影。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6年,在福建省閩菜評比中,廚師張茂生製作的“白斬河田雞”獲得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稱號。
2016年,白斬河田雞獲評福建十大名菜之一。
2019年12月,河田雞被評為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2021年,河田雞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
社會活動
2021年6月10日,閩菜宣傳推廣活動(龍巖)啟動儀式在客家大院舉行。活動分項目發布、閩菜精選推介及閩菜欣賞品鑑等階段。在閩菜精選推介及閩菜欣賞品鑑活動環節,現場推介了洋魚、白斬河田雞等23道閩西客家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