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廬

白廬

白廬,1949年上海戰役正式打響之前,蔣中正(介石)曾在這停駐了11天,並從此處離開上海,繼而永遠離開了大陸。

復興島,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楊浦區東南部的黃浦江下游,距吳淞口約6公里。南起定海路橋,北近虬江口,呈月牙形,長3.42公里,中部最寬處550米,面積約1.133平方公里,是浦江內唯一的封閉式內陸島,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被看作是是很多上海人眼中的“後花園”。小島隱藏在楊浦區的東北角,島上有一個寂靜的小公園,樹木茂盛,綠茵滿地,春天櫻花飛舞,秋日紅葉翩翩。就在這樣一個四季芬芳的世外桃源里,隱藏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建築,它的歷史甚至和中國現代史都有密切的關係,它,就是“白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廬
  • 外文名:Bai Lu
  • 人物蔣中正(介石)
  • 地點:上海市楊浦區
隱於園中,“白廬”傳說,時過境遷,

隱於園中


上海理工大學旁有一條小路海安路,從那裡可以上到復興島。看多了軍工路上的鋼筋水泥,當共青路上鬱鬱蔥蔥的樹木映入眼帘,相信很多人頓時會有些不習慣。

復興島公園位於小島的中部,公園不大,北面有一片草坪,走過草坪,沒費什麼氣力,便找到了傳說中蔣介石在1949年前住過的別墅,一棟頗具日式風情的白色小洋樓。別墅的門口寫著“白廬”兩個字,聽說是後人依據房子的樣式顏色添加上去的。

別墅現在歸屬上海浦信經濟發展諮詢服務中心,平日裡院門緊鎖,外牆的窗台上積著厚厚的灰塵,一副無人問津的樣子。遙想當年蔣介石可是在這裡下達了不少震動一時的命令,當時有很多政要在此出入,再看現如今的景象,歷史車輪可從來不會為誰停歇啊。想來一定有人也對這段歷史頗有興趣,門旁的樹叢里被行人辟出一條小路,可以直接進入“白廬”的庭院內,可謂“獨闢蹊徑”。幾經周折,才找到了該經濟中心的負責人張敏燁主任,這才得以從正門進入別墅。

“這棟房子可是好多年都沒有對外開放了。過些年如果整修的話,恐怕原有的結構都要有所改動,能保留下來的東西就更少了。”張主任說道:“你要求來採訪,我們都蠻驚訝的,因為已經很少有上海的年輕人知道這個地方了,有些歷史不留心也就晃過去了,其實是該記住的啊。”說著他推開了庭院的木門,一堵矮矮的老牆出現在眼前。“這些是我們改建房子的時候拆下來的,每塊牆磚上都寫著‘浙建’字樣,至少也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仔細端詳著這些塵封著歷史的牆磚,我的思緒也開始隨之逆轉。

“白廬”傳說


“白廬”雖說是別墅,但卻只有一層,據說那個年代的日式建築多數都是這個模樣。客廳很雅致,在綠樹掩映中,光線忽明忽暗。“裡面我們已經裝修過,多數格局已經改動,只有會客室保持了原來擺設。”張主任說道。會客室在別墅的最西面,結構很獨特,是八角形的,靠門的牆上有壁爐,爐前擺著兩張皮沙發。“這可是蔣介石坐過的沙發喔。”常主任邊說邊請我坐下,我的眼前突然浮現許多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經典電影場景。時過境遷,再大的成敗在歷史的滔滔長河中也只是一朵浪花而已。

走出會客室,是一間較寬敞的會議室,現在仍作為會議室使用。客廳北面的中段被挑空,變成一個小小的天井,種了些植物。“改建的時候,我們特意保留了這面牆,上面的字都是文革時留下的。”我順著他所指的方向,果然看到牆壁上殘留的字跡,雖已模糊,卻仍能從中感受到一點歷史的重量。

在張主任那裡,得知“白廬”的歷史要追溯到民國初,最初這座別墅是上海浚浦局(上海航道局的前身)高級職員的俱樂部。“一·二八”事變後,復興島被日軍侵占,被改成敵酋居住的別墅。日本人對於復興島的園林,以及別墅的外觀都作了部分改造,希望它看上去更具“和式”風格。

抗日勝利後,別墅又劃歸浚浦局所有。但真正讓“白廬”為人所知,是因為傳說1949年前蔣介石曾在這裡住過。關於這段歷史,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有一種說法是,這一切都來自一本小說《戰鬥在敵人的心臟里》,或許名字很陌生,但由它改改編的電影卻是相當的出名,那就是《保密局的槍聲》。作者在小說里披露,解放前夕,國民黨盤踞復興島,而蔣介石就住在這座小別墅里指揮著所有的行動。小說一出,使得本來就很有“歷史”的別墅更加神秘起來。

“這些都不算啥,我還知道更玄乎的。”張主任說道:“聽前人說,這裡有條秘密通道通往島外,蔣介石每次都從那裡進出。照蔣介石小心謹慎的性格,倒也不無可能。但在改建的時候,我們把每一寸地板牆壁都找過了,卻不見所謂的通道入口。很早之前我們接待過幾批來參觀的台灣同胞,他們都說,別墅里的裝飾和布置都和蔣介石喜歡的風格很接近,他們敢確定蔣介石肯定在這裡居住過沒錯,而只要是他居住的地方,多數都會有用來逃生或者掩人耳目的秘密通道,於是有關那條傳說中的秘密通道就成了永遠的秘密了。”

還有一種被大多數歷史書認可的說法是,蔣介石於1949年4月26日乘軍艦到達吳淞口,5月25日又乘軍艦離開上海,期間為了安全主要在艦上住宿,但離開上海的最後一天,他是在這座別墅里度過的。

時過境遷


走出“白廬”,夕陽正將最後的餘暉灑落在屋前的草坪上。解放後,港務局接管了復興島公園。此後的多年裡,小小的公園進行了多次改造。大草坪的西南面,本來有一間日式小屋,傳說是日本人臨時存放骨灰的場所,屋前還種植了兩株鐵樹,生長得很好。不知什麼時候,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鐵樹葉可以治療疾病,所以常有人來摘葉,不久後一棵鐵樹枯死了。1981年小屋被拆除,改建成了休息廊。剩下的一棵鐵樹就留在廊前,近2米高,樹齡已經超過50年。我撫摸著樹幹,抬頭仰望,不禁想到,可惜它不會開口說話,不然就能告訴我們那段歷史的真相了。

走出公園的時候,回望“白廬”,頓時想到,很多時候榮辱成敗都在彈指之間,物是人非以後,一切都將回歸平靜安寧。而楊浦區委書記陳寅曾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復興島的開發不會輕易啟動,一定要等到條件成熟再開發建設。未來的復興島開發建設要立足高起點、高水準、高品質,項目定位將與大虹橋樞紐、上海迪士尼同等級。張主任說,不久之後別墅將變成楊浦區工商聯的沙龍,到那時“白廬”也許又將迎來新的喧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