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廟村音樂會

白廟村音樂會

白廟村音樂會是一種傳統宗教音樂,屬於僧傳笙管樂、為小型樂隊形式。它具有北京地區禪樂和民間吹打樂的特點,其歷史悠久、傳承脈絡清晰,曲牌、曲譜及演奏形式保存基本完好,藝人演奏技藝嫻熟,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及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廟村音樂會
  • 形式:僧傳笙管樂、為小型樂隊形式
  • 歷史:傳承了二十幾代
  • 意義 :較高的歷史、藝術及文化價值
基本資料,特點,陣容,

基本資料

白廟村音樂會的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已經傳承了二十幾代,在白廟村完整保存了三百餘年。白廟村音樂會所使用的樂器為笙、管、笛、鑼、鈸、鐃、鑔、鼓等八種,後加入“木魚”和“手磬”變成十種。樂譜為工尺譜。原有樂譜100餘首,僅存70餘首,是1985年後由老藝人憑著記憶整理出來的,其餘樂譜已失傳。所演奏的曲目主要有《玉芙蓉》、《翠竹簾》、《五聖仙》、《望江南》、《刀兵祭》、《唐多令》、《謹然神燈》等。

特點

白廟村經最大的特點在於具有禪樂的風格和特徵,其音樂風格莊嚴、肅穆、豪放、高亢,節奏鮮明,曲調動聽、悠揚、典雅,既有清虛的寺廟宗教色彩,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質樸的鄉土氣息。演奏時一般由9—11人組成,演奏者分為前後兩場依次坐定,前場由小鑔開場,鼓、鑼等打擊樂器演奏,後場由笙、管、橫笛等樂器演奏,前後兩場交替進行,依次循環,直至曲目演奏結束。
白廟村經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突出表現了中國佛道教音樂的風格,保存了完整的佛教寺廟音樂,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挖掘和保護白廟村經音樂對於我們研究傳統民間音樂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革期間,白廟經音樂遭到嚴重破壞,1985年才得以恢復。白廟村音樂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很多曲調已經失傳;資金嚴重缺乏;人員老化,演出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迫切需要搶救保護。

陣容

白廟村音樂會的樂隊陣容為15人,表演時則一般為9或11人,包括5吹4打或6吹5打,5吹(或6吹)含雲鑼1(或2)、笙2、管子1、笛子1,4打(或5打)含鈸1對、鐃1對、鼓1、小鑔1對(或2對)。主要參與的演出活動有喪葬活動中的各種法事以及其它特定需要的場合。可定點演出也可行進演出,定點演出分為前後兩場依次坐定,前場由小鑔開場,鼓、鑼等打擊樂器演奏,後場由笙、管、橫笛等樂器演奏,前後兩場交替進行,依次循環,直至曲目演奏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