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短肛棒是四川林木上的一種重要害蟲。據四川萬縣地區林科所寄來標本,稱此蟲1986年在巫山縣使200餘畝林木受害。寄主有油桐、化香、柏樹、烏柏、青岡棟、麻柳等,同時還為害玉米、馬鈴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帶短肛棒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分布區域:四川林木
- 學科:生命科學
簡介,分布,寄主及危害,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存在位置,繁殖過程,防治方法,
簡介
據四川萬縣地區林科所寄來標本,稱此蟲1986年在巫山縣使200餘畝林木受害。寄主有油桐、化香、柏樹、烏柏、青岡棟、麻柳等,同時還為害玉米、馬鈴薯等。
分布
分布於重慶東部的萬州、涪陵、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和湖北西部。該蟲分布於川東、鄂西。主要為害柏木、李、梨、玉米等數十種植物,是我國主要食葉害蟲之一。
寄主及危害
危害柏木、麻柳、烏桕、油桐、玉米。受害嚴重的柏木林鱗葉和嫩枝被吃光,看上去一片黑褐色,如遭火燒。
生物學特性
重慶2年1代,以卵和2齡若蟲越冬。4齡以後食量逐漸增加,6齡若蟲和成蟲食量猛增,對個體在半月內可將株15m高的幼樹吃成光桿。
形態特徵
雌成蟲深褐色,光滑。頭長橢圓形頭側緣具灰白色寬頻。觸角絲狀。前胸背板亞長方形側緣具隆脊,中域具一“+”字形溝痕。中、後胸圓簡形,光滑,前端較窄縮,後端稍膨大。雄成蟲體長竹桿狀,褐黃色發亮。頭頂中央一“∨字形溝痕。卵亞橢圓形,灰色。具不規則黑色斑痕。若蟲初孵若蟲淺綠色,體細瘦,足纖長。胸部與腹部的長度幾乎相等。2-5齡若蟲綠色,褐色或深褐色,6齡綠褐色。
成蟲 雌蟲體長155— 187mm,深褐色,光滑。頭長橢圓形,後部窄縮,頭測線具灰白色寬頻。眼半球狀,眼間有一對向外側斜伸的短刺突。觸角絲狀,超過前足腿節中央。前胸背板亞長方形,側緣縣隆脊,中域具一“+”字形溝痕。中、後胸圓筒形,光滑,前端較窄縮,後端稍膨大。並胸腹節短寬,長約為寬的1/2。前足腿節具明顯縱隆脊,背面和腹面外側脊為粗鋸齒狀;股節無刺齒。中、後足腿節腹面內、外及中央脊均具齒,近端部各有一個強刺;勝節腹面內、外側及中央脊具刺齒。腹部圓筒形,第二至第五節較粗,第五節以後漸窄縮,臀節後緣中央呈寬弧形凹入。上肛板明顯,橫寬,超過臀節後綠。尾須末端尖,稍超過上肛板後緣。第六腹節腹板後緣中央突出,腹瓣舟狀,腹面中央脊顯著,末端稍尖,遠超過腹端。雄蟲體長 128—164mm,竹桿狀,褐黃色發亮。頭頂中央一“V”字形溝痕;頭背中央有一乳白色三角形斑紋,側緣具灰白色寬頻。眼間具一對短刺。觸角絲狀,超過前腿中央。中、後足腿節、膠節下沿內、中、外脊線上各有1列細齒;中、後足腿節脊線端各有1孜彎形大齒。腹部圓筒形,第八腹節後端稍加租,第八、九腹節背板側緣基都各有一明顯白斑。臀節深裂,兩側葉端都鈍圓,其內側具齒,外部具深色短硬毛。尾須律狀,黑色,具密短硬毛,不達臀節後綠。下生殖板兜狀,稍超過第九背板後端。 卵亞橢圓形。灰色。具不規則黑色斑痕。長 3.7一4.3mm,寬 2.5-2.8mm,厚 2.3—2.5mm。卵蓋扁平,中央具短柱狀頭端。卵囊前端具光滑寬邊,背面中央稍突出,後端有2個光滑不等長的光滑乳突。卵孔板桃形,表面粗糙,其中央為低凹的黑色桃形斑,中線明顯,不伸達後端。 若蟲初孵若蟲淺綠色,體細瘦,足纖長,體長15-20 mm。胸部與腹部的長度幾乎相等。2-5齡若蟲綠色、褐色;6齡綠褐色。
生物學特性
存在位置
在四川東部
繁殖過程
1齡若蟲於 9月上旬出現,歷期 35天; 2齡若蟲10月上旬出現,並於11月中旬進入越冬直至來年3月上旬,歷或155天;3齡若蟲於3月下旬出現,歷或28天;4齡若蟲於4月中旬出現,歷期17天;5齡若蟲於5月上旬出現歷朝17天;6齡若蟲5月下旬出現,歷或22天;成蟲於6月中、下旬出現,7月上旬開始產卵,壽命50-75天。當年8月下旬以後產卵,於翌年8月下旬孵化,卵期長達315-371天。 初孵若蟲耐飢餓能力較強,10天左右不取食而不死亡。1-2齡若蟲無假死性;3-6齡若蟲及成蟲假死性明顯,遇到外界刺激時,伸開六足,下落到地面,整個過程4—9分鐘;有的成蟲假死可達1小時之久。 若蟲的足容易斷落,在野外常可見到缺腿少足的個體。1—4齡若蟲再生能力較強,斷足後經2—3次脫皮,又可長成完整的新足。若蟲脫皮和成蟲羽化,分別多在晴天或陰天的6-10時和7—22時,少數在中午或深夜進行。脫皮前一天常不食不動。開始脫皮時,將身體倒吊在樹冠外部的小技上,每次歷時3小時左右。初脫皮的蟲子體色較淺,色澤較鮮,以後逐漸加深。脫皮後靜息1小時左右。再慢慢將蛻吃下,10—24小時後開始活動和取食。少數個體在脫皮後,因外界影響,未吃到蛻,但同樣能發育為成蟲。若蟲、成蟲均具有保護色,與被害的樹葉與技乾顏色一致,在樹上取食危害很難發現。白帶短肛棒娜取食和活動多在晴天或陰天6-9時,19—23時。1—3齡若蟲集中在樹冠下都取食棺木嫩梢,4齡以後食量逐漸增加,多從小技側面啃食,常使部分嫩梢落於地面;同時活動能力也增強,向樹的上部和四周擴散。晴天,雄成蟲每分鐘可爬行3—6m,雌蟲則為1—sin。6齡若蟲和成蟲食量猛增,一對個體在半月內可將一株1.5米高的幼樹吃成光桿,是危害最嚴重的時期。颳風下雨及取食之後,中足、後足抓住枝葉,前足及觸角並在一起,向前伸直,靜止不動。雄蟲羽化一般早於雌蟲。羽化後3—4天開始交尾,有的羽化後僅8小時便可交尾;每蟲可交尾2—4次,每次歷時7小時左右;多數交尾時間在7—9時、20—21時進行。交尾完畢,雄蟲用拖提器鉗住雌蟲,爬在雌蟲背上,一起取食活動,可長達1—9天。雌、雄性比為1:2。成蟲交尾後15-17天開始產卵。雌蟲在樹上將卵產下,讓其落到樹冠投影內的枯枝落葉中,常與蟲糞混在一起。每天產卵0一9粒。平均3.5粒。產卵期21-45天。一生產卵量為74一158粒,產完卵不久,雌蟲便死亡。
防治方法
2、人工防治3-6齡若蟲和成蟲有假死性,可以人工震落捕殺之,或利用傍晚成蟲大量下樹時進行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