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友

白崇友

白崇友(1914—1993),四川閬中水觀鄉人。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九軍八十一團文書,紅四方面軍第四後方醫院黨支部書記。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後方醫院一所副政治指導員、第一兵站醫院政治指導員,延安國際和平醫院黨總支書記,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後勤部政治協理員、政治處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九後方醫院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後勤部東線衛生部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協和醫學院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委員。

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3年12月20日在,因病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崇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軍人
  • 性別:男
  • 軍銜:少將
人物生平,革命經歷,參加紅軍,抗日時期,解放戰爭,建國之後,

人物生平

解放軍總醫院原政委。  白崇友是四川省閬中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他歷任戰士,班長,巡視員,指導員,延安國際和平醫院管理科長、分院政治委員,延安聯防軍後勤部政治協理員、政治處副主任,東進幹部總隊三大隊大隊長,東北東安第九後方醫院政治委員,吉林東線衛生部政治委員,四野後勤部野戰衛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衛生部副政治委員,協和醫學院副政治委員等職。他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白崇友同志因病於1993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白崇友

革命經歷

參加紅軍

白崇友(1914-1993),四川閬中水觀鎮人,1914年出生在當地一個農民家庭。全家三世同堂,人丁較多,除自己有少量田地外,靠租佃地主的田地度日,生活十分貧苦。白崇友少時喪父,由二叔支撐著家庭。他7歲時在當地國小讀了5年書,後因家境困難,加之三叔、四叔都外出當長工自謀生路,白崇友只得停學在家,務農維持生計。
1933年9月,紅軍解放了白崇友的家鄉,很快在水觀場建立起閬南縣蘇維埃政府,領導窮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呈現出一派“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新景象。這裡,早已盼望有個出頭之日的白崇友欣喜若狂,首批報名參加了紅軍,被分配到紅9軍27師81團機槍連當戰士。因他有一點文化,不久就當上了連部的文書。1934年1月,他調到81團政治處當幹事,專做黨務工作。紅9軍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軍之一,戰事頻繁,該軍所部進行的巴中殺牛坪戰鬥、三江口戰鬥、萬源大青山戰鬥、廣元羊鹿壩戰鬥,以及強渡嘉陵江戰役,白崇友都隨部隊參加了。這期間,他的組織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同時也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奠定了他從事革命事業的堅實基礎。
1935年秋的長征途中,白崇友隨部隊踏上了茫茫草地,行軍不到半天,就與國民黨騎兵遭遇,在師長韓東山的指揮下擊潰了敵軍。可是,在戰鬥中,白崇友等30餘人受了重傷,在當時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都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戰士們忍著饑寒把他們抬到了阿壩州第四後方醫院。住院期間,醫務科長江前進(一真)給白崇友作了手術,傷口很快癒合,身體逐漸康復。不久,醫院政委金孔喜就指派他擔任了一所文書和黨支部書記。從此,白崇友與軍隊的醫務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潔白的工作服伴隨他走上了將軍的崗位。
1936年11月,白崇友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保全,終於回到了黨中央的懷抱。這時,他被調到第一後方醫院任黨支部書記、副指導員。湊巧,醫院院長就是當年在阿壩給他操刀作手術的江前進(一真)科長。從此,白崇友與江院長愉快地合作共事,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時期

1937年7月,白崇友所在的醫院奉命趕赴山西臨汾,在那裡收治平型關大戰的傷員。這裡,白崇友已調第一兵站醫院一所任指導員。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傷病員安全地轉送到陝北。沿途的組織工作異常艱辛,但由於他們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民眾,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任務。1938年,白崇友因腳部受傷致殘回到陝北,領導上將他留在軍委衛生部直屬衛生所任指導員。年底,該所擴建為八路軍的一所軍醫院,他任管理科科長兼指導員、院黨總支書記。1940年組織上派他去八路軍政治學院學習,結業後,1942年被分配到聯防軍後勤部任政治助理員,1945年又調任聯防軍後勤部政治處任副主任。以後經黨中央決定,在聯防軍抽調大部分人員組建成北上支隊,準備開赴東北。這時,白崇友又兼任北上支隊三大隊大隊長。出發前,他們雖對這次遠征中的困難作了充分估計,但各種潛在的威脅難以完全預料。部隊出發經山西、河北、山東到達了煙臺附近的劉家溝港口。為了不暴露目標,在這裡,他們都化裝成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員,乘機動小船經長山列島、大連、莊河抵達安東市。恰在這時,瀋陽已被國民黨軍占領。奉上級命令,他們只好改變路線,繞道朝鮮轉赴哈爾濱,沿途歷經艱險,終於到達目的地。

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白崇友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衛生部第九後方醫院政委。他與院長魏浩然緊密合作,共商共謀,對醫護人員中大多數日本人的思想改造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白崇友還多次在軍內外衛生單位里介紹改造工作的經驗。
1947年,我軍連續對國民黨軍隊發起夏、冬季攻勢之後,總部決定,分別成立東西兩線的後勤司令部,配合大兵團作戰。這時白崇友任東線後勤衛生部政委,隨即參加了攻打四平的戰役。四平解放後,他帶領一個汽車團,幾次往返四平接收敵偽財產。由於他的精心組織,果斷指揮,途中多次遇到敵機轟炸,均免遭不測。1948年1月,東西線衛生部合併,成立了東北野戰軍衛生部,白崇友任衛生部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他所在的衛生部參加了著名的遼瀋戰役。此戰役,我軍數萬傷員陸續從前線撤下來。根據當時的醫療條件,壓力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白崇友和有關領導商量決定,堅定不移地走人民戰爭依靠人民的路子,把醫務人員分散到鄉村,採取村村設醫院,家家建病房,人人當護理的辦法進行治療。由於人民民眾的熱情支持和幫助,很好地完成了大部分傷員的收治任務。
1948年11月底,白崇友所在醫院隨大軍入關抵達唐山,準備接收平津戰役的傷員。次年1月,天津解放,接著北平和平解放。醫院一邊收治傷員,一邊準備接受新的任務。這時,軍委決定,將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四野司令部又決定成立一個醫科學校,由白崇友廉任該校政治委員。不久,黨中央發出號令,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白崇友所領導的醫院立即隨軍南進。1949年5月武漢解放,他們負責接管整個武漢敵偽衛生系統的財產。7月白崇友又率四野醫科學校到江西省南昌市,把原國民黨的中正醫學院與醫科學校合併,改建為華中醫學院,經過初步整頓,在短時間內開始正常運轉。11月,上級又令白崇友與軍械部長張明遠趕赴廣西的桂林、柳洲,一面接管裝備和器材,一面收容國民黨企圖帶往海南島的一批高級醫務人員。由於國民黨軍隊狼狽潰退,拋下的這些人員處境困難,思想混亂,為自己的前途極度憂慮。面對這種情況,白崇友把大家集中起來,反覆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宣讀我黨的戰俘政策和對醫務人員的政策,並當眾宣布,我武漢陸軍醫院將奉命前來歡迎大家到那裡去一道工作。很快,他們心存的疑慮煙消雲散,紛紛表示,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一定服從安排。至此,收容任務順利完成。

建國之後

新中國誕生後,1950年白崇友所在的衛生部改為中南軍區衛生部,他任政治部主任。1952年,他升任中南軍區衛生部副政委。1955年7月,白崇友奉調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副政委。次年,他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政委。1964年他晉升為少將軍銜。曾先後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白崇友為我軍的醫療衛生事業默默地奉獻了一生,於1993年悄然辭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