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鸏太平洋亞種

白尾鸏太平洋亞種

白尾鸏太平洋亞種是一種鸏屬,鸏科,鵜形目動物,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該物種體長70~82厘米,翼展90~95厘米,海洋性鳥類,一般生活於島嶼峭壁上。可以長時間的在空中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尾鸏太平洋亞種
  • 拉丁學名:Phaethon lepturus dorotheae
  • 別稱:太平洋白尾鸏、白尾鸏台灣亞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鵜形目
  • :鸏科
  • :鸏屬
  • :白尾鸏
  • 分布區域:分布於西太平洋
  • 命名者:Mathews, 1913
  • 保護等級:低危(LC)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分類學,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白尾鸏太平洋亞種是白尾鸏的亞種之一。體長70~82厘米,翼展90~95厘米,體重220~410克。具全蹼足,蒔後趾轉向前面,而與內趾相聯著,四趾之間均具有極發達的蹼互相連結。眼先通常裸出;尖尾,中央尾羽延長。跗蹠短,被以網狀鱗。頭骨為索齶型(desmognathous)及全鼻型(holorhinal);尾脂腺被以絨羽;副羽不發達,甚至付缺。
中型海鳥,體型呈流線型,大幅而尖長的翅膀,有一個粗壯並向下彎曲的鳥喙、邊緣呈鋸齒狀,用來咬住滑魚,上面有狹縫般的鼻孔。向後伸展的腿和腳短而弱,無法支持身體的重量,限制了它們在地面上的活動。體羽以白色羽毛為主,通常略有輕微的粉紅色色調。翅膀有黑色寬條狀斑紋,有黑色眼紋。幼鳥具長而密的灰白色羽毛,沒有黑色條斑。

生活習性

為海洋性鳥類,一般生活於島嶼峭壁上。可以長時間的在空中飛行。這些鳥類的飛行模式類似燕鷗或鴿子,雙翼節拍快速的扇動,寬而尖長的翅膀提供了空氣動力學的極高效率,同時便於散熱和飆升遠海,鸏即使漂浮在海面上,也不會受到海水的影響,它們具有完全防水的羽毛,並會在再次飛上天空時,翅膀的強大的節拍和全腳蹼的推力會使其順利起飛。這種鳥可以快速移動,快速轉彎,同時採用半彎曲的翅膀來控制其身體,並用其鋸齒狀的鳥喙捕捉獵物。食物以魚、蝦及軟體動物等為主,也吃甲殼類動物。
白尾鸏白尾鸏

生長繁殖

常結群在海島上或沿海高峻崖石間營巢繁殖,巢由雄鳥營在岩石縫隙間,躲避陽光,也有的直接建在地面上。孵化和產卵期40~43天,每窩產1枚卵,幼鳥孵出時,全身裸出或僅被以絨羽,兩眼閉合,未能自由活動,而由親鳥餵食。幼鳥羽毛豐滿能夠飛翔和離巢要70至85天。
白尾鸏白尾鸏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太平洋。
白尾鸏白尾鸏

分類學

名稱:白尾鸏太平洋亞種;別名:太平洋白尾鸏、白尾鸏台灣亞種;拉丁學名:Phaethon lepturus dorotheae.命名者:Mathews, 1913;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鵜形目鸏科,鸏屬,白尾鸏
白尾鸏白尾鸏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