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鸏

白尾鸏

白尾鸏(學名:Phaethon lepturus):體重220-410克;體長370-400毫米,加上延長的尾羽為680-990毫米,是一種中型熱帶海鳥。全身羽毛主要為白色,繁殖期微綴有橙色。眼前和眼後有粗著的黑色斑,像兩條粗黑的眼眉。翅基部和兩脅亦有黑色,飛翔時可明顯看見翼上兩條黑色斜線。中央兩枚尾羽特別長,白色。虹膜褐色;嘴橘黃或黃色,經過鼻孔有一條黑線,跗蹠黃色,趾和蹼黑色。

除繁殖期外常年在海上生活,性極活躍,飛行亦更為輕快、敏捷。以各種小型表層魚類、烏賊、甲殼類等海洋動物為食。分布於熱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紅海和波斯灣一帶,包括印度洋馬斯卡林群島、塞席爾群島和安達曼群島,印度西部沿海、西印度群島和百慕達,幾內亞灣和阿森松島,聖誕島,太平洋西南部島嶼。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尾鸏
  • 拉丁學名:Phaethon lepturus
  • 別稱:長尾熱帶鳥
  • 二名法:Phaethon leptu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鵜形目
  • 鸏科
  • :鸏屬
  • :白尾鸏
  • 亞種:6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Daudin,1802
  • 英文名稱:White-tailed Tropicbird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等級,相關文化,

形態特徵

白尾鸏是一種中型海島,外形似紅尾鸏,全身主要為白色。初級飛羽黑色,尖端白色,初級飛羽內翈具寬的白緣,其後白色逐漸增多,到第7枚初級飛羽時則全為白色;外側次級飛羽純白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和肩羽黑色,具寬的白色羽緣,內側小翼覆羽白色,其後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尾羽具黑色羽軸,中央兩枚尾羽特形延長,白色,羽軸黑色。
幼鳥似成鳥。但背有較粗著的黑色橫斑,無特別延長的中央尾羽。
虹膜褐色;嘴橘黃或黃色,經過鼻孔有一條黑線,跗蹠黃色,趾和蹼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20-410克;體長370-400毫米,加上延長的尾羽為680-990毫米;嘴峰44-51毫米,翅252-282毫米;中央尾羽360-575毫米,跗蹠21-23毫米。

棲息環境

白尾鸏是一種遊蕩性海鳥,除繁殖期回到原來的繁殖地外,成年在熱帶海洋中漂泊遊蕩。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的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

生活習性

白尾鸏除繁殖期外常年在海上生活,性極活躍,飛行亦更為輕快、敏捷。常單獨在海面上空飛翔和滑翔,有時亦能在空中停留不動地方的飛翔,發現水面獵物後,則收起雙翅直降海面捕食。
主要以各種小型表層魚類、烏賊、甲殼類等海洋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在水面上空邊飛翔邊注視著海面,發現可利用食物,則急劇從空中直衝而下到水面捕食。
叫聲:飛行時發出嗒嗒作響tetetete及tik,在巢時發出大聲尖叫。

分布範圍

原產地: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格瑞那達、關島、瓜地馬拉、海地、印度、印度尼西亞、牙買加、日本、肯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莫三比克、緬甸、諾魯、新喀里多尼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菲律賓、波多黎各、聖巴泰勒米、聖赫倫那,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屬區)、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 聖馬丁(荷屬區)、索羅門群島、南非、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夏威夷群島)、萬那杜、維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遊蕩:安哥拉、加納、賴比瑞亞、紐西蘭、巴拿馬和東帝汶。
不確定:貝寧、象牙海岸、法屬蓋亞那、加彭、瓜德羅普島、蓋亞那、宏都拉斯、奈及利亞、蘇利南、多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白尾鸏分布圖白尾鸏分布圖

亞種分化

白尾鸏(6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白尾鸏阿森松島亞種
Phaethon lepturus ascensionis
Mathews, 1915
2
白尾鸏西印度亞種
Phaethon lepturus catesbyi
J. F. von Brandt, 1838
3
白尾鸏太平洋亞種
Phaethon lepturus dorotheae
Mathews, 1913
4
白尾鸏歐羅巴島亞種
Phaethon lepturus europae
Le Corre & Jouventin, 1999
5
白尾鸏聖誕島亞種
Phaethon lepturus fulvus
J. F. von Brandt, 1838
6
白尾鸏指名亞種
Phaethon lepturus lepturus
Daudin, 1802

繁殖方式

繁殖於熱帶海洋岸邊和島嶼上,營巢在洞中。也在岩石縫隙,離地數米高的樹杈和地上及海邊懸岩上營巢。求偶期間雌雄鳥常在巢地上空,圍繞巢地上的樹叢或在樹叢間前、後、上、下不斷的飛翔。有時亦出現爭偶爭鬥。爭偶時彼此在巢位上面嘴咬著嘴靜靜的爭鬥,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不營巢,沒有任何營巢材料,每窩產卵1枚。卵白色,具暗紫褐色斑。卵的大小為50-56毫米×36-41毫米。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雖全身被滿了絨羽,但仍需親鳥餵養近兩個月才能離巢飛翔。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文化

白尾鸏在百慕達當地通常被稱做長尾鳥(Long tail)。在英國的曼島,長尾鳥一詞被認為是“壞運氣”,“壞天氣”的代名詞,而長尾鳥本身也是作為一種不祥之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