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角馬(白尾牛羚)

白尾角馬

白尾牛羚一般指本詞條

白尾角馬(學名Connochaetes gnou)是角馬屬的一種。白尾角馬的種群曾一度接近消亡,現在又得到了重新的引進,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賴索托史瓦濟蘭南非納米比亞,其他地區也有部分引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尾角馬
  • 拉丁學名:Connochaetes gnou
  • 別稱:白尾牛羚、非洲角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Bovidae
  • 亞科:狷羚亞科 Alcelaphinae
  • :角馬屬 Connochaetes
  • :白尾角馬 C. gnou
  • 分布區域: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賴索托、史瓦濟蘭、南非和納米比亞
  • 命名人:Zimmermann
  • 命名時間:1780
簡介,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活習性,長途遷徙,生存法則,遭遇殺手,狂野殺戮,操練後輩,繁殖,保護年幼,生養不息,保護級別,分類學,

簡介

白尾角馬(學名Connochaetes gnou),又名非洲角馬,是角馬屬的一種。非洲角馬長得像,白尾角馬的種群曾一度接近消亡,又得到了重新的引進,雨季期間(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散布著一匹匹非洲角馬。但到了旱季(7月-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裡,它們聚集起來,數量多達1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
白尾角馬白尾角馬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體形小,角大,像牛,棕色,尾部呈白色。
角馬的頭粗大而且肩寬,很像水牛;後部纖細,比較像;頸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長長的毛,光滑並有短的斑紋。全身從藍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臉、尾巴、鬍鬚和斑紋,顏色也因亞種、性別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角馬有飄垂的鬃須,長而成簇的尾,雌雄兩性都有彎角,雄性的又寬又厚,非常光滑,一般雄性角長55~80cm,雌性角長45~63cm,角馬由此得名。雄性角馬重200~274kg,高125~145cm,雌性角馬重168~233kg,高115~142cm。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東南部,從肯亞南部到南非、從莫三比克到納米比亞再到安哥拉南部。
白尾角馬
白尾角馬(Connochaetes gnou)的英文名為Black Wildebeest,學名Connochaetes gnou)是角馬屬的一種。白尾角馬的種群曾一度接近消亡,在近代又得到了重新的引進,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賴索托史瓦濟蘭南非納米比亞,其他地區也有部分引進。
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東部和南部,多位於熱帶草原性氣候區,如非洲的塞倫蓋蒂平原等。所有的國家公園都有角馬。它們能忍受貧瘠的環境,但必須每天或隔天大量飲水,因此在它們活動區域15-25公里範圍內必須有水源。這也是角馬遷徙的一個重要原因。最大的角馬種群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Serengeti),數量超過100萬頭。

生活習性

非洲角馬長得像牛,它們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散布著一匹匹非洲角馬。但到了旱季(7月-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裡,它們聚集起來,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
非洲角馬只吃嫩草。斑馬與它吃同樣的一種草,卻要等草得稍老一些才吃。另一種食草動物,非洲大羚羊,也吃這種草,只是只吃已經長老了的草。這樣的,這些動物能夠在同一地方,在相互不爭奪食物的情況下和平共處。角馬每年的遷徙時間都有所不同,其實就是跟著降雨走。
白尾角馬是食草類動物,體型龐大。
角馬好群居,雨季結成小群活動;旱季合成大群;雌性組成的群體一般都很小,平均約八隻母角馬及少年公角馬和幼角馬。在同一區域通常共有2-25隻角馬,分幾個小群活動。當草源充足時,7英畝的牧場就足夠一群角馬生活了。它們在清晨和午後活動。
角馬主要以草為食,也吃些多汁的植物,壽命約15到20年。

長途遷徙

說起遷徙,人們很容易就想到非洲草原上的動物,每年長距離的奔跑,衝破各種艱難險阻,逃過虎視眈眈的捕食者。在這支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里,角馬無疑是中堅力量。為了追逐濕潤氣候帶來的豐沛水草,它們不惜每年長途跋涉2800多公里,在非洲大草原上作順時針運動。
藍色的非洲角馬正在過河,角馬們前赴後繼,紛紛跳下懸崖。這種角馬也被稱為“斑紋牛羚”。在野生狀態下,它們仍大群生活在一起。在東非塞倫蓋蒂平原,旱季時這些非洲角馬向西遷徙。它們打算去沿河地區吃新鮮的草。

生存法則

在非洲廣闊的草原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大型動物,角馬是其中的一種。角馬長得像牛,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雨水充足,大地一片生機,廣闊的草原上散布著一匹匹非洲角馬。但到了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裡,它們聚集起來,數量多達150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公里。
每年的角馬大遷徙是非洲坦尚尼亞一道神奇、壯觀的風景線。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裡,成千上萬的角馬都面臨一次驚心動魄的旅行。在非洲肯亞有一條馬拉河,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萬頭角馬從3000公里外的坦尚尼亞遷徙到這裡。
當南方草原的雨季結束時,上百萬頭角馬從塞倫蓋蒂北上,來到肯亞的馬賽馬拉(Masai Mara)國家自然保護區尋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一同遷徙的還有其他食草動物,它們按照消化特性自覺的分批開拔,喜食高層新草的斑馬打頭陣,愛吃中層嫩草的角馬緊隨其後,偏好底層短草的瞪羚殿後。這支食草大軍角馬和斑馬也常常攜手同行。

遭遇殺手

馬拉河中有兩種動物是角馬們在渡河時必然要遇到的殺手:一種是世上最大、最為兇殘的尼羅鱷,一種是被稱為“非洲河王”的河馬。馬拉河是角馬們要渡過的最後一條河,渡過去,就進入了水草豐美的“伊甸園”。渡不過去,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將會因缺草缺水而死。
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馬拉河都會上演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狂野、驚險和悲壯的瞬間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但是,角馬依然樂此不疲,縱然在這場爭鬥中,更多是充當弱者的角色。

狂野殺戮

有一年10月,馬拉河的河水不再湍急,甚至有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對於人類來說,捲起褲腿就可以過河了。成千上萬的角馬聚集在馬拉河岸邊,這個地點是角馬每次的必經之地。
河裡的尼羅鱷和河馬依然在注視著角馬,等待著豐盛的大餐。這時,幾頭年幼的角馬發現在離準備過河的地點不遠處河水很淺,而且尼羅鱷和河馬在那裡根本沒有施展的空間。於是,不少年幼的角馬聚集過去,準備從那裡過河,躲避尼羅鱷和河馬的攻擊。
悲慘的一幕發生了,看上去像是頭領且年老的角馬過來驅趕那些年幼的角馬回到原處,不允許它們從較淺處過河。角馬們注視著這個舉動,沒有一頭出來阻止。接著角馬開始過河,可想而知死傷眾多。

操練後輩

這一場面被《動物世界》攝製組真實地記錄下來。角馬知道河淺處沒有尼羅鱷和河馬,從那裡過河可以說是很安全的。但是角馬也知道,如果角馬尤其是那些年幼的角馬選擇了從較淺處過河,並順利到達對岸,那么次年3月,它們又要回來,再經過馬拉河時,面對成群的尼羅鱷和河馬,它們還敢過河嗎?
年幼的角馬是角馬種群繁衍生息的希望。它們過不了河就意味著死亡,那對整個角馬種群意味著什麼呢?所以,角馬必須要教育年幼的角馬放棄老天“恩賜”。以免喪失了抗爭命運的本能,而是選擇貫穿角馬生命的危險———與尼羅鱷和河馬的鬥爭。

繁殖

交配發生在集體遷徙的途中。每當大角馬群停下來,雄性便會把雌性趕到一起,頭抬得高高的,繞著它們奔跑,並且與其他競爭的雄性爭鬥。這樣的群體只能持續幾天。當大群體再次開始前進時,它們就解散了。幼仔會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保護年幼

角馬在遷徙中集結成群,它們會將年幼的個體保護在群內,夜晚休息時也會輪流放哨。儘管如此,每年這一路奔騰,也養活了路上埋伏和尾隨的肉食動物們,草原上隨時上演各種驚心動魄的狂野殺戮。
角馬在遷徙過程中,往往要面臨獅群和鱷魚的重重攻擊。一隻正在游泳渡過馬拉河的角馬,被河中的鱷魚攻擊。草原上一隻年輕的角馬也已經成為獅子的大餐。

生養不息

角馬交配的季節通常是在5月到7月,有孕在身的角馬媽媽即使跑長途也沒有什麼孕婦專座,照樣千里奔襲。第二年1月到3月,當雨季再次來臨時,回到塞倫蓋蒂的雌角馬會在幾周內產下上萬頭小角馬,帶著寶寶踏上新一年的征程。
面對鮮有的安全和屢見的危險,角馬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生息而選擇後者,這就是角馬的生存法則,面對兇險的生存環境能繁衍至今。
白尾角馬(白尾牛羚)

保護級別

分類學

角馬(Wildebeest,學名Connochaetes),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於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角馬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這種動物頭粗大而且肩寬,肌肉強壯,四肢纖細。有飄垂的鬃須;長而成簇的尾,雌雄性皆有彎角。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狷羚亞科 Alcelaphinae
屬: 角馬屬 Connochaetes
種: 白尾角馬 C. gnou
  • IUCN無危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