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松田鼠,又名布氏松田鼠、擬田鼠、松田鼠。棲息于山間盆地、階地、湖泊和河流沿岸的草甸、草原、沼澤草甸或鹽生草甸等濕潤地區,階地農田和房舍亦活動。棲居在海拔2900-5000米間。食物以禾本科、沙草科植物為主,亦覓食青稞穀物。國內分布於青海的柴達木盆地西部、玉樹、果洛等地。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Phaiomys leucurus
- 別名:布氏松田鼠、擬田鼠、松田鼠、Blyth's vole
- 目:齧齒目
- 科:倉鼠科
- 屬:白尾松田鼠屬
- 中文學名:白尾松田鼠
- 物種命名人:Blyth
- 年代:1863
形態特徵,生態環境,亞種信息,保護級別,生態價值,
形態特徵
種為松田鼠屬中善於挖掘活動的種類。
體長89-130毫米,尾特短,其長度為25-40毫米,不及體長之30%左右。耳甚短小,不顯露於被毛之外,其長約為體長之12.5%。四肢較短,足指(趾)之爪強而有力。本種色調淺淡,與本屬中深棕褐色種類易於區別。軀體背面毛色通常呈土棕色、沙黃色、淺赭色或暗灰褐色,毛基鼠灰色。背部還混雜或多或少的黑色長毛。體側毛色較背部淺淡。體腹面毛基灰色,毛尖蒼白或黃白色。尾單色或雙色(常見幼體及亞成體),上面暗棕褐色淺棕黃白色(單色者上下面一致)或暗褐色;下面黃色,尾稍具黃白色或淺棕褐色毛束。四肢足背面黃白色或污白色,爪黑褐色。頭骨粗壯,腦顱至吻端不顯著隆起。鼻骨短,前端膨大,後端窄小,眶上脊發達。顴弓粗大,向外擴展呈弧形。鱗骨之眶後突較明顯。齶骨甚長,超過顱全長之半,
其後緣與翼狀骨相聯結。聽泡甚大,其長接近顱全長之1/4左右。上門齒唇面無溝,略向前傾斜。第一上臼文化部的橫葉之後有4個齒環,第二上臼齒的橫葉之後具3個齒環,第三上臼齒內外兩側各有3個角突。下頜第齒後橫葉之前具3個閉鎖的三角形齒環,第四、五個齒環互相融合,並與小前葉聯通。第二下臼齒的橫葉之前具4個齒環,第三下臼齒由3條斜列齒環組成。
生態環境
亞種信息
指名亞種(M.l.leucurus ,鄭昌琳等,1980)
雜多亞種(M.l.zadoensis,鄭昌琳等,1980)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生態價值
壞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