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塔坪
- 所屬山系:華鎣山脈
- 地理位置:重慶市合川區南津街街道東津沱
- 長度:3 km
- 寬度:2 km
景區簡介,地勢特點,景點簡介,交通指南,
景區簡介
白塔坪又名東山,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城區東部東津沱的嘉陵江邊。海拔高度約380米,相對高度近200米,面積8平方千米。
合川區計畫將白塔坪打造成四個城市森林公園之一。近處來,在白塔坪新造林200多畝,在上山公路兩旁栽植800株欒樹和香樟,在騰家堡、棺山樑等區域栽植松樹2萬株。2010年10月,合川區機關幹部、民兵、青年志願者等5000人在白塔坪揮汗栽植了直徑6厘米以上的大樹苗1.5萬多株。
地勢特點
過去,白塔坪上曾建有一座白色古石塔,名東山慈恩塔,因而稱為白塔坪,後白塔被拆來修建了山上的灌溉水渠。白塔坪曾是合川城區通往鹽井、北碚、重慶的古道,過去民間有一種說法:合川城區到鹽井鎮共有15千米路程,其中從合川縣城到東津沱的距離有5千米,翻越白塔坪有5千米,白塔坪下去鹽井有5千米。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這條古道已不再繁華,現只是作為村民近距離往來的一條小路。
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白塔坪的部分邊緣地方,已栽種了成片的松林等樹林。但主要的中心區域仍為成片的耕地汽臭,是村民種植糧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的地方,白塔坪也是合川城郊的蔬菜基地之一。
白塔坪是合川市民登高郊遊的好去處。現從城區上山,修建有盤山水泥公路,車輛可以直接到山上;從東津沱利用原古道建有工整寬闊的登山步道,方便了人們上下山通行懂旬斷。白塔坪上可四周遠眺:東面遠望金屏山,南面可見九峰山;西面眺望銅梁洞(山)以及合川城區;北面隔嘉陵江相望的是釣魚城古戰場遺址。
景點簡介
白塔坪摩崖造像
白塔坪摩崖造像位於合川東津沱原重慶棉紡第四廠後的白塔坪西面半山腰。造像雕刻在長約300米的岩壁上,多為南宋時期的作品。現存造像44龕計202尊,書法題記5幅。其中17號龕主像釋迦牟尼,高5.8米;12號千手觀音高1.25米,結跏趺坐於浮蓮上,共刻700餘只手,每手各執一法器。30號為洞窟,共有造像79尊,主像觀音秀麗嫵媚,體態婀娜,有輕盈飄逸之感,兩壁羅漢姿態各異,頗有藝術價值,不失為研究當時佛教發展以及雕刻藝術特徵的重要實物。
除了眾多佛像外,東山石壁上還有古人題寫的書法,如蒼勁有力的大字“東山”,另有“山光水色”石刻等。
白塔坪摩崖造像的眾多石刻,因開鑿年代久遠,大多或風化殘缺,或人為嚴重破壞,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中,許多佛像被嚴重搗毀,面目全非。後經文物部門修繕,大致恢復了原貌。
1990年10月,白塔坪摩崖造像被合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淨水寺
淨水寺原為白塔寺,位於白塔坪上。白塔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是當時合川的四大寺廟之一,“文革”中被毀。
白塔坪古稱“東山”,在東山上面修建有明代寺廟慈恩寺,在慈恩寺旁邊修建了一座文筆塔。因該塔通身呈灰白色,人們又稱文筆塔為“白塔”,稱白塔旁邊的慈恩寺為“白塔寺”。
另據《合川縣文化藝術志》記載:東山白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旨在東山建塔,“開天地之元氣,已壯合州文峰”。時由州人奉直程子鹿和陝西布政使李作舟奏經朝廷批准,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7月1日建成。因該塔勢如“彩筆銅龍、預沖霄漢”而得名“文筆”。
李作舟在《創建東山慈恩寺文筆塔碑》記中說:東山乃合州風水寶地。“昔巘面水置曇宮”。勝游其上,“沙磧流金,峽峰掃素。銅梁左負,望洞口以為逶迤;魚城右驅,指釣竿而睥睨”。“鞏請說歷三載而煮朽邀捆文筆峰成,湧出如初,凌空直上”,“狀如凌雲之筆”。清代合州知州陳大文在《白塔坪晚憩》五言律詩中描繪道:“拄杖攀蘿徑,人行飄渺間。綠煙迷白塔,黃葉滿青山。字剝痕猶在,亭空水自閒。目窮無限景,日落不知遠。”而令人痛心的是,東山白塔矗立347年之後,於1967年被拆毀,白塔坪上的白塔成為合求循循川民眾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
2013年8月2日,一個偶然機會,記者遇上原重棉四廠黨委宣傳科退休工人夏代剛老師,得知他手裡有一張白塔坪上的白塔老照片。應記者請求嚷少循鑽,夏代剛於前不久將照片拿來讓記者翻拍,記者方才看見這座被拆毀多年的白塔尊容!想剃兆該塔塔高九層,因年久失修顯得有些滄桑破敗,上面還長了一些樹枝。看見老照片中的白塔坪白塔,記者對家鄉合川又多了一份鄉愁與自豪感!
現淨水寺系原白塔寺易地修復而成,位於白塔坪下的東津沱,依白塔坪山腰而建。
1995年,重慶華岩寺心月大和尚之弟子道心法師倡導住持,將白塔寺易地重建,更名淨水寺,成為合川佛教對外開放的佛事活動場所。經道心法師不遺餘力,多方教化籌建,至1998年初期完善了淨水寺的建設,並聘請華岩寺心月大和尚為該寺方丈。
淨水寺占地面積 60 余畝,建築面積 5000 平方米。 修建了一大批明清宮廷式仿古建築,如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殿、千手觀音殿、極樂堂,別具古韻的大山門、青石雕花的般若橋,創建了融酆都鬼國神宮十二殿與佛教教義相結合的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地藏殿、從緬甸迎供了莊嚴的釋迦玉佛、藥師如來、阿彌陀如來,塑造了財神菩薩、藥王菩薩和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以滿足信教公民和善男信女朝拜信仰的需要。
淨水寺寺經過多年來的打造,設施更加完善。 經聲梵唄、貝葉黃卷、僧團組織齊集殿堂。每逢初一、十五以及菩薩聖誕和宗教節日,均由道心法師講經說法,主持法會,為眾生祈福消災。並開設了清齋素食、禪院客房,以方便廣大教眾朝聖進香和遊客的觀光旅遊。
交通指南
自駕:合川城區沿南津街街道希爾安大道到東津沱,向右轉上山公路上山。
乘車:合川城區乘516路、825路公車,在東津沱站、乘213路公車在創業路路口站下車,然後步行登山路上山。
另據《合川縣文化藝術志》記載:東山白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旨在東山建塔,“開天地之元氣,已壯合州文峰”。時由州人奉直程子鹿和陝西布政使李作舟奏經朝廷批准,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7月1日建成。因該塔勢如“彩筆銅龍、預沖霄漢”而得名“文筆”。
李作舟在《創建東山慈恩寺文筆塔碑》記中說:東山乃合州風水寶地。“昔巘面水置曇宮”。勝游其上,“沙磧流金,峽峰掃素。銅梁左負,望洞口以為逶迤;魚城右驅,指釣竿而睥睨”。“歷三載而文筆峰成,湧出如初,凌空直上”,“狀如凌雲之筆”。清代合州知州陳大文在《白塔坪晚憩》五言律詩中描繪道:“拄杖攀蘿徑,人行飄渺間。綠煙迷白塔,黃葉滿青山。字剝痕猶在,亭空水自閒。目窮無限景,日落不知遠。”而令人痛心的是,東山白塔矗立347年之後,於1967年被拆毀,白塔坪上的白塔成為合川民眾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
2013年8月2日,一個偶然機會,記者遇上原重棉四廠黨委宣傳科退休工人夏代剛老師,得知他手裡有一張白塔坪上的白塔老照片。應記者請求,夏代剛於前不久將照片拿來讓記者翻拍,記者方才看見這座被拆毀多年的白塔尊容!該塔塔高九層,因年久失修顯得有些滄桑破敗,上面還長了一些樹枝。看見老照片中的白塔坪白塔,記者對家鄉合川又多了一份鄉愁與自豪感!
現淨水寺系原白塔寺易地修復而成,位於白塔坪下的東津沱,依白塔坪山腰而建。
1995年,重慶華岩寺心月大和尚之弟子道心法師倡導住持,將白塔寺易地重建,更名淨水寺,成為合川佛教對外開放的佛事活動場所。經道心法師不遺餘力,多方教化籌建,至1998年初期完善了淨水寺的建設,並聘請華岩寺心月大和尚為該寺方丈。
淨水寺占地面積 60 余畝,建築面積 5000 平方米。 修建了一大批明清宮廷式仿古建築,如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殿、千手觀音殿、極樂堂,別具古韻的大山門、青石雕花的般若橋,創建了融酆都鬼國神宮十二殿與佛教教義相結合的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地藏殿、從緬甸迎供了莊嚴的釋迦玉佛、藥師如來、阿彌陀如來,塑造了財神菩薩、藥王菩薩和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以滿足信教公民和善男信女朝拜信仰的需要。
淨水寺寺經過多年來的打造,設施更加完善。 經聲梵唄、貝葉黃卷、僧團組織齊集殿堂。每逢初一、十五以及菩薩聖誕和宗教節日,均由道心法師講經說法,主持法會,為眾生祈福消災。並開設了清齋素食、禪院客房,以方便廣大教眾朝聖進香和遊客的觀光旅遊。
交通指南
自駕:合川城區沿南津街街道希爾安大道到東津沱,向右轉上山公路上山。
乘車:合川城區乘516路、825路公車,在東津沱站、乘213路公車在創業路路口站下車,然後步行登山路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