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數據,歷史沿革,地名由來,行政區劃,地理資源,石獅嶺,地理交通,區域發展,客貨運輸,白地市火車站,農業生產,民營經濟,城鎮面貌,商業貿易,金融電信,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發展前景,區域願景,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79384
男40 954
女 38430
家庭戶戶數 2087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70145
為祁東第一人口大鎮
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白地市鎮屬小路鄉、景卿鄉兩個鄉分別管轄。1952年4月,祁東從祁陽析出,首設老白地鄉,隸屬第七區的白地市和第八區的和塘坪管轄。1958年10月,祁東縣撤銷辦事處,成立人民公社,白地市鎮現轄區域,屬白地市公社管轄,下轄白地市、風石堰、萬福嶺、和平、毛坪五個耕作區。1961年8月祁東縣恢復區建制,白地市公社歸白地市區管轄。1981年3月正式設立白地市鎮,由白地市區管轄。1984年5月祁東縣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改為區鄉建制,將原白地市鄉和萬福嶺鄉的烏山沖、蒼江橋、灣龍町及元里坪鄉的七丫町4個村劃入,合併成立白地市鎮,升為區級鎮,仍為白地市區管轄。1995年6月祁東縣調整行政區劃,實行撤區並鄉,將原萬福嶺鄉、元里坪鄉、楓樹山鄉併入白地市鎮,白地市鎮成為今天祁東縣23個鄉鎮之一。
建鎮以來,白地市鎮政府駐地幾經滄桑幾番變遷。1981年至1984年鎮政府首駐健康街,1984年至1995年遷駐政府街,1995年至2006年又設原白地市區公所內,2006年10月白地市鎮政府新遷到上游東路城東村處。
地名由來
饒有趣味。白地市的由來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典故:相傳很久以前,老白地村一帶民眾為紀念一位忠烈人士而建一座雙忠祠,在開挖祠堂地基時,挖出了一片白地,人們以為十分吉祥,於是把當地稱為“白地”。而那時老白地處於十鄉八村的交匯中心,方圓十兒里民眾都來此趕集,慢慢形成了小鎮集市,小鎮因此取名為“白地市”,白地市由此得名。解放初期,白地市商業繁榮,百業興旺,每日清早人們紛紛前來趕墟,直到日止中午方才休市;如今依然整齊有致的老白地村街道,就是當年市場繁榮的歷史見證。湘桂鐵路在此建立車站時,順便取名為
白地市站,於是鎮因站名也取名為白地市鎮,原來的白地就改稱為現在的老白地。白地市這一名稱,從鄉到公社,又從公社到區、到鎮,一直沿用到今天。
行政區劃
合併前村名 | 新村村名 | 地域面積 | 總人口 | 耕地面積 | 特色產業 |
流泉町村、 元木沖村、 上岸塘村、 灌渡橋村 | 流泉町村 | | | | |
楊家堰村、 盤塘村、 六角井村 | 黃花場村 | | | | |
岔塘口村、 東方紅村、 萬福嶺村 | 萬福嶺村 | | | | |
楊柳嶺村、 毛田灣村 | 楊田村 | | | | |
小河塘村 花竹村 | 金盤山村 | | | | |
松林橋村 東風村 七寶山村 油草塘村 | 城東村 | | | | |
蒼江橋村 灣龍町村 | 蒼江橋村 | | | | |
彭家灣村 老白地村 石頭山村 | 白地市村 | | | | |
香花塘村 錦華村 坪和塘村 | 香錦坪村 | | | | |
烏山沖村 雙峰村 | 烏山沖村 | | | | |
鳧鴨塘 燕子窩村 瑤塘村 | 響鼓嶺村 | | | | |
楓樹山村 雙鳳村 栗山村 | 楓樹山村 | | | | |
石灣村 珍珠塘村 洪塘沖村 | 華龍村 | | | | |
鐵塘橋村 玉峰村 | 鐵塘橋村 | | | | |
禾沖村 柏松亭村 茶葉塘村 | 柏松亭村 | | | | |
元里坪村 七丫町村 | 元里坪村 | | | | |
雙泉井村 大沖村 | 大泉井村 | | | | |
鐵鋪村 茶亭村 | 黃土嶺村 | | | | |
徐家村 亭村街居委會 | 亭村街居委會 | | | | |
上遊街居委會 | 上遊街居委會 | | | | |
瞭望街居委會 | 瞭望街居委會 | | | | |
地理資源
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白地市鎮青山環繞,綠樹成蔭,滿目蒼翠,風景宜人,自然景觀甚多,有較豐富的旅遊資源。南部有景觀別致的石榴仙峰,中部有旅遊勝境的七寶山,北部有怪石林立的石獅嶺。石榴仙峰聳立鎮區南部邊緣,山巒起伏,層層疊疊,婉延不斷。傳說古 時神仙降臨此山,見煙波浩渺,雲起霧涌,景色迷人,勝如天堂仙境,竟流連忘返,樂在人間,石榴仙故此得名。晴朗之日登臨山頂,放眼望去,方圓百里盡收眼底,山如饅頭,車似螞蟻,田如平鏡,真是心曠神怡,嘆為觀止。陰雨之天會臨其上,雲霧翻湧,一片雲海,使人飄飄欲仙,不知天上還是人間。中部七寶山聳立平野,撥地而起,一山漫過一山直上雲天,一浪高過一浪芳枝獨秀。此山富含煤、鐵、鉛、鋅等七種礦藏,因此取名為七寶山。山中蒼松翠柏鳥語花香,平地阡陌相間村落掩映,置身期間如閒庭勝步怡然自得,是休閒踏青的遊覽勝地。
石獅嶺
北部石獅嶺盤居鎮邊,遠遠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臥視原野,山中怪石林立千姿百態,身臨其境別有一番風味!還有烏山沖水庫兩岸,經過多年退耕還林生態建設,沿庫而入猶如綠色長廊,碧水藍天,山清水秀,野鳥成群,雁陣升天,空氣清新,氣候涼爽,重現了過去翠竹滿山、果木成林的迷人景色。
地理交通
交通咽喉通達三陽。白地市鎮素有“一腳達三陽”稱即衡陽、邵陽、祁陽,交通網路縱橫交錯,公路有322國道、3 17省道和縣道白太公路、楓荷公路在此交匯,鐵路有湘桂鐵路穿境而過。交通極為發達,是祁東縣中西部的交通樞紐。往東有322國道、湘桂鐵路,經縣城到衡陽只需一個小時,從而連線京廣南北交通運輸線;往南有317省道過靈官,達常寧;往西南有322國道、湘桂鐵路,出祁陽到永州,從而連線廣西、貴州整個大西南;往西有舊3 1 7省道、新317省道(原白太公路),連線磚塘、黃土鋪、步雲橋、太和堂整個西半邊縣。往北有祁邵公路出馬杜橋鄉,到邵東達邵陽。因此可以說,白地市鎮交通條件是得天獨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社會各界人士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和黃金寶地。
區域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白地市鎮交通建設事業飛速發展。要想富,先修路。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強基礎、促發展”的原則,突出本鎮區位優勢,狠抓鄉村道路建設。十年來累計投資2100萬元,完成通暢工程20條鄉道,水泥硬化4萬多米,全面實現了通達,鄉路全面到村,村道基本達組,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相連、組組相通。現在全鎮鄉村道路密如織網,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為經濟快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客貨運輸
快捷方便。近年來,白地市鎮交通設施建設成果纍纍,建成了一批現代化的客貨運輸站場。白地市汽車站是祁東縣第二大公路客運站,擁有各類客貨運輸車輛100多台;縣際客運可達全縣大部分鄉鎮,每天有數百趟發往縣城、常寧、邵東和周邊鄉鎮的短途客車;每半小時發出一班直達衡陽的快客;每天都有開往省內永州、懷化、長沙,廣西桂林、柳州,雲南昆明、景洪,廣東廣州、深圳等地的長途客車。投資400萬元新建的鎮農村客運站,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現已投入使用。主要停放附近的鄉村客運車輛,規範了客車的停放秩序。
白地市火車站
始建於1954年,占地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現已停止客運,僅限永州至衡陽一列火車,上午永州出發約十點停靠,下午衡陽出發約四點停靠。站內擁有兩個大型貨運站台,配備了專用的貨物裝卸塔吊機,每天可裝卸貨物上千噸。大宗貨物調配車皮及時,年貨物吞吐量在5萬噸以上,完全可以保障企業廠家原材料和產成品的調運。鎮內個體汽車運輸車輛達1000多台。無論公路運輸還是鐵路運輸都能滿足客商的貨運需求,確保了各類工商企業貨物暢通安全可靠。
農業生產
白地市鎮地處湘南丘陵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降雨量達1800毫米,日照充足,無霜期長,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全鎮現有耕地面積4.38萬畝,人均耕地七分;322國道、白太公路、317省道和祁邵公路沿線是糧食作物主產區;傳統農產品主要有稻穀、大豆、花生、黃花、西瓜、甘蔗、大蒜、辣椒、雞鴨、生豬、淡水魚類等。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鎮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年糧食產量長期穩定在3萬噸以上,年出欄生豬在20萬頭以上,年產鮮魚在100萬斤以上,是祁東縣重要的糧豬魚生產基地。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確保農業大鎮地位的基礎上,按照“依靠農業穩鎮,建設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一方面不斷加大農業基礎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狠抓水利設施建設;先後爭取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煙水田配套建設等國家農業投資項目三個,累計投資近24萬元,加強了水庫大壩防滲、乾渠硬化、田乾渠護砌和堰頭整修,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另一方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品種調優,效益調高,扶持發展了一大批新的農業產業。外貿出口豬自繁自育、山羊飼養、稻田養魚、優質烤菸生產、苗木花卉培育、中秋酥脆棗和中華壽桃等優質水果栽培、優質稻種植等名優特新高效項目,成為全鎮快速奔小康的致富捷徑。到目前,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6億元,年均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多元,年均增長12.4%,各項發展指標均排在全市全縣鄉鎮前列。曾評為衡陽市養殖明星鄉鎮、湖南省規模養殖百強鄉鎮和星火科技示範鎮等榮譽稱號。
民營經濟
迅速發展。白地市鎮素有祁東老工業基地之稱,鎮內原有白鋼、白煤等國營企業數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國營企業分別進行改制和重組,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充分發揮人材優勢,注重工業強鎮,鎮內現有工業企業130多家。200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已達11億元,年均增長13.6%,是祁東縣主要的工業重鎮之一。商貿旅遊、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房地產、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方興未艾,初具規模,實現了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化工業經濟的巨大轉變。
2000年以來白地市的民營經濟崛起迅速,遍地開花,繁榮興旺。鎮黨委、政府以招商引資為重心,著力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突出“外地人,內地人,來到白地一家人;他發財,我發展,發財發展同命運”的發展理念,強化服務從優、收費從低、手續從簡、保護從嚴的服務措施,引來了八方“鳳凰’’安家創業。幾年來,全鎮累計投資1.5億元,新建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80餘家。形成了豐順錳業、大地化工、矽錳合金、新冠豐鋼鐵、攬成米業、五豐竹業、華煌針織、嚴師雕刻等,民營企業安置就業勞力達6000餘人,民營企業總產值由2001年的5.2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億元,年均增長15%,是歷史上發達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
城鎮面貌
日新月異。白地市鎮城鎮建設步伐日益加快,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鎮容鎮貌日益亮麗、日新月異。城區水、電、路、信配套設施日趨完善,街道延伸更直更寬;城區面積逐年擴大,由過去的0.6平方公里,擴大到今天的3.5平方米公里,城鎮居民迅速增加,由過去的5千多人,增加到今天的3萬多人。城區公用事業發展很快,公共運輸、供水、供電、供氣、綠化等城鎮設施逐步完善,實現了街闊、路平、溝通、燈亮和美化。鎮內建有11萬千伏變電站一座,完全可保障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電,建有年處理500萬噸自來水廠一個,日供水達1.6萬方,可以滿足工業生產用水。2005年已被國家七部委列為全國小城建設示範鎮和湖南省重點中心鎮。
在城鎮建設上,鎮黨委、政府以提升城鎮化水平為重點,致力打造“三湘明珠”的城鎮品牌,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十年業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達2.6億元,完成了政府街、車站街、井塘街、建設街、上游路等主要街道13條路段的硬化,護砌下水道1.6萬米,擴供自來水1.2萬米,新增城區變壓器10台,加寬了322國道過境路段,美化了三角坪地段,樹起了以“三陽開泰”命名鎮標,建成了可供居民觀賞的街心公園,建成了一個面積2萬平米的農村客運站,爭取了國家糧食儲備庫和菸葉收購站等投資項目三個。
商業貿易
繁榮興旺。白地市鎮以其“三湘明珠,三陽交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歷來就是商家必爭之地。通過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大市場、大貿易的格局基本形成;鎮內目前已建成大型農貿市場2個,占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建成竹木市場1個,年銷售竹木建材達1.8萬立方米;建成商業批發街3條,各類商品批發零售企業達300多家,建成水果批發市場1個,水果經營業主達50多戶。鎮內商鋪林立,商賈雲集,商業網點星羅棋布,城鄉貿易空前繁榮。家電、服裝、圖書、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等上千種商品,及農副產品成為了邵陽、祁陽各地和本縣西部鄉鎮的集散地。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達到5億元,商業優勢非常明顯,鎮內有白地市、響鼓嶺、萬福嶺市場三個,其白地市鎮中心集貿市場地處城區主要繁華地段,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設有米行、肉行、魚行、雞行、菜行等八大類市行,各類攤位400多個;常年早市,每天早晨五點開始營業,市場之內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生意興隆,直到午時方才休市,每天銷售肉、魚、禽、蛋等農產品在2萬斤以上,交易總額超過20萬元。早市已經成為白地市鎮特有的地方風景。
金融電信
遍布城鄉。白地市鎮金融網點遍布城鄉,服務一流,實現了與全國接軌連網。其金融服務機構較多,有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均有分支機構和服務視窗,存款取款信貸支付服務周到、方便快捷;全鎮金融存款餘額超過4億元,比1978年增長57.6倍。功能齊全的金融服務,為白地市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白地市鎮郵政、電信、廣播電視事業得到了長足進步。投資120萬元建成了郵政、電信綜合服務大樓,程控電話到村入戶,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1萬戶,電話裝機、網路開戶、郵政投遞、特快專遞等業務快速便捷。全鎮電話入率達到60%以上,實現了村村組組通電話。廣播電視覆蓋全鎮,鎮內建有縣級電視微波台一個,鎮有線電視台一個;有線電視用戶達到l萬戶以上,入戶率達到40%以,全鎮實現了組組通電視戶戶通電話,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成就輝煌。
文化教育
蒸蒸日上。白地市鎮教育事業興旺發達,教學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質量優良。全鎮現有縣級高中一所,初級中學4所,農民技校1所,中心國小1所,完全國小1 3所;現有在職教師600人,其中高級教師1人,中一教師130人,小高教師1 73人,縣級骨幹教師11人,現有中中學生8700多人。優雅的教學環境,雄厚的師資隊伍,嚴格的教育管理,完善的教學設施,促使教學質量連年攀升。鎮中學、鎮中心國小是全縣農村初級中學、國小教育的一面旗幟,鎮中學連續四年榮獲“全縣國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2006年“五A”優等學生人數排名全縣56所中學的第二位。縣立
祁東七中通過公轉民辦改制以後,教學質量大幅上升,成為農村高中教育的奇葩。
民眾文化生活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白地市鎮是中國“漁鼓之鄉”,中國“字牌之鄉”。漁鼓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風趣幽默、節奏感強的地方唱詞,配以竹筒打擊節拍和二胡生活小調,將歷史故事和戲劇節目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人民民眾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白地市鎮漁鼓發起於60年代初期,以民間藝人漁鼓祖始祁祖西和其予鄒華山為代表的5支漁鼓隊伍,廣泛活躍在祁陽、邵東和本縣鄉鎮社區農村,極大地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精神生活。如今白地市漁鼓又錄製成光碟唱盤,傳播到全國各地,聲名遠揚。白地市鎮柏松亭字牌,是一種民間娛樂和智力遊戲,生產歷史超過五十年,手工製作,工藝精湛,質量上乘,年生產字牌在500萬副以上,銷往全省各地。
醫療衛生
不斷進步。白地市鎮通過加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基層網路隊伍建設,醫療衛生防疫事業健康發展,城鄉醫療條件大大改善,人民民眾就醫難、看病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全鎮現有縣級三甲醫院1個,鄉級衛生院1個,村衛生防保室51個,村村建立了衛生防保室,現有從醫人員38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66人。城區內還有個體診所13家,個體藥店7家,極大地方便了人民民眾就診就醫看病。通過加強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疾病預防水平大大提高,基本上杜絕了傳染病、流行病和重大疫情的發生,白地市鎮連續多年評為“全縣衛生工作先進單位”,譜寫了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絢麗篇章。
坐落在鎮區健康街的祁東縣第二人民醫院,是一所縣級三甲綜合性醫院,承擔著祁東西半邊縣和祁陽、邵東等地近五十萬人口的醫療服務。醫院擁有從醫人員21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38人,技術力量較強。為了醫療需要,醫院添置了高檔螺旋CT、彩色B超、動態心電圖機、腦心電圖機等先進的醫療設備,能開展顱腦、胸腹、泌尿、四肢、五管等人體部位的高難手術和診治各種疑難雜症。每年門診看病達10萬人次,住院病人達6000餘人,開展各類大中手術達3000餘例,業務收入達11 00萬元。醫院以病人為中心,嚴格管理,文明服務,提高醫療質量,加強醫療安全,曾多次榮獲“市消費者信得過單位”和“省文明衛生單位’’等榮譽稱號。
發展前景
江山多嬌前景美好。白地市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民勤勞,英才輩出。這片熱土養育、成長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優秀兒女,有的志存高遠,執政為民,成為黨和國家的棟樑之材,如羅雲壽、劉平秀、賀國偉、鄒祥利、劉和生、響鼓嶺村書記劉知生、羅和平等;有的商海弄潮,艱辛創業,成就了輝煌的人生事業,如陳大鵬、鄒賢兵、瑤塘村的劉武民、瑤塘村的劉雲華、嚴平石、劉發寶等;有的學海泛舟,著書立說,成為名揚四海的學術權威,如劉鵬、劉恆山、傅新文、劉楊林、李倦生、羅爾等;還有的愛崗敬業,紮實拼搏,成為黨政部門的中流砥柱,如候中華、羅鹿鳴、羅耀生、鄒富林、李倦生、陳小龍等。大江南北,各行各業遍布白地市籍風流人物,在祖國各條戰線不同崗位上,展示了奪目的風采。
區域願景
“憶往昔,崢嶸歲月道”,想明天,前景更美好。新的航程,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白地市鎮黨委、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經濟發展、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主題,全面推行“民營經濟強鎮,招商引資活鎮,高效農業富鎮,城鎮建設旺鎮”的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發揮本鎮優勢,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規模升級,正在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鎮而努力奮鬥。讓祖國各地的白地市兒女緊緊團結起來,共同開創白地市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