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為白圩、流嶺等鄉,1958年合併為白圩公社,1961年分為劍溪、白圩兩個公社,1968年並為白圩公社,1984年建鄉。1997年,面積111.6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白圩、連橋、橋溪、金山、石巷、下陳、劍溪、前羅、葫蘆塘、麻山、流嶺、陳羅、致嶺、園藝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白圩街。
行政區劃
360124209:~200白圩村 ~201連橋村 ~202橋溪村 ~203石巷村 ~204劍溪村 ~205葫蘆塘村 ~206
流嶺村~207致嶺村 ~209金山村 ~210下陳村 ~211前羅村 ~212麻山村 ~213陳羅村 ~214園藝村 ~501麻山林場 ~502蠶桑場
自然資源
白圩鄉自然資源豐富,屬典型的
丘陵地區,境內西南部群山延綿,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自然環境優美。橫穿全鄉境內的進長公路沿線,已經被縣政府列為生態旅遊公園,祥農休閒山莊、麻山寺、流嶺寺,環境優美,香火旺盛。全鄉的大小水庫共有203座,猶如珍珠,撒落在群山中。它們既能為農業蓄水抗旱,又是個天然的淡水養殖場,具有很大的投資潛力。
經濟建設
綜述
2010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2.75億元,比2005年的1.42億元增長93.6%;農民人均純收入6493元,比2005年的3011元增長115.6%;糧食總產達28661噸,比2005年的24320噸,增長18.2%,種植面積穩定在34000畝左右。
該鄉始終把最佳化環境、發展經濟放在首要位置,廣辟招商途徑,注重投資商與地方發展雙贏,有力地促進了本鄉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2005-2010年,共引進資金3.48億元,引進企業17個,其中300萬元以內的8個;過400萬元的4個,如茶百年、順通、華安駕校、駿圖實業等;過500萬元的2個,如奧健、松鶴等;過1000萬元的3個,如北際、奧格蘭、宏源花爆廠。到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17億元,比2005年的1.71億元增長320.1%;財政總收入1708.94萬元,比2005年的162.14萬元增長954.9%。
支柱產業
白圩鄉物產豐富,俗有“魚、米、油、柴”之鄉的美稱。全鄉現有耕地面積39429畝,其中水田34800畝,旱地4629畝,以水稻種植為主,兼有少量油茶、茶葉、花生等經濟作物,糧食總產2。14萬噸,其中優質稻1。8萬噸。畜產品產主要有豬、牛、家禽,另有優質南疆羊、波爾山羊1000隻,全鄉共有水面5000畝,水產品起水量10000噸。
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的壯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白圩鄉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迄止2013年,全鄉用於小城鎮建設資金達1200萬元,其中政府投入600萬元,其餘600萬元主要來自農民帶資和個人投資。白圩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綠化市場、交通、衛生等設施一應齊全,集鎮面積由20年前的0.05平方公里擴大到0.5平方公里,1998年規劃建設了農貿市場,豬、牛交易市場。每逢二、五、八墟日,市場交易人數達萬人,特別是八月初二“牛會節”,撫州、臨川、東鄉、豐城等地牛販子都會來此相聚,有著“牛不到白圩不行”之說。白圩的“牛會節”從古到今已流偉了500多年。
社會事業
集鎮設施
集鎮面貌新改觀。集鎮建設自始至終被列入鄉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2005-2010年,陸續修建了下水道1200多米,硬化了街道400多米,新裝了路燈30盞,興建了垃圾中轉站,整治了街道衛生,盤活了汽車站商貿地段,先後新建了司法大樓、派出所大樓、白圩中學教學大樓、中心國小教學大樓、衛生院門診大樓等5棟大樓,正在實施的安全飲水工程,將給居民生活帶來不少方便。
農業設施新改善。以項目帶動,廣泛發動民眾投勞捐資,大力建設各類基礎設施。2005-2010年,爭取國家農村公路改造項目資金近了2000萬元,硬化了村組公路107.4公里,硬化里程突破百公里,達到151.6公里,硬化率95%以上,只有連橋的青溪、白圩的大嶺、劍溪的窯前、前羅塔前等10個自然村沒有通水泥路,村民從此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鍋羹”的歷史;爭取農田水利項目資金5000多萬元,使全鄉33座小(二)型以上水庫得到了除險加固,白圩、橋溪、園藝等3個村3600多畝水田實施了中低產改造,對連橋、白圩、劍溪等3個村正在實施安全飲水工程,為農業的增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文教事業
全鄉有初級中學3所(其中2所為私立中學),國小14所,有教職工300人,在校學生達5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997年10月通過了省政府“兩基”達標驗收。
文教事業新發展。教育決定人才,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是我鄉一貫堅持的原則,積極改善教學環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加大投入,逐漸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實施硬體建設,5年中累計投入建設資金達400多萬元,新建教學大樓7棟,改造危房面積3000多平方米;全面落實普九教育,切實履行“兩免一補”制度,2005-2010年,共下發困難學生補助20.15萬元。
文化底蘊新促進。一方面,有線電話成功聯網,實現了“村村通”,新發展有線電視用戶401戶,興建農家書屋4個,送電影下鄉815場次,送戲下鄉35場次,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業餘生活。另一方面,注重發掘優良傳統文化,做到了宣傳、發展“二合一”。我們的“牛會節”,2012年被確認為市級文化遺產,致嶺的活字印譜術,2012年被確認為省級文化遺產。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全鄉有中心醫院1所,開設了中西醫業務; 14個村委會均有衛生所,享有初級衛生保健。隨著計生環境的不斷變化,我鄉的計生工作難度一年比一年大,但藉助於我們良好的工作基礎、優秀的黨員幹部隊伍,繼續從嚴落實計畫生育政策,切實轉變民眾生育觀念,奪取了縣“八連冠”的光榮稱號,並於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工作鄉鎮,是全縣唯一獲得此榮譽的鄉鎮。
歷史文化
白圩鄉有全省重點佛教勝地金山寺、麻山寺、流嶺寺三大旅遊景觀,每年春暖花開季節,白圩鄉是個學生春遊、情人郊遊、商人踏春、佛教徒朝拜的理想聖地。
文化底蘊深厚,鄉境內御駕壠水庫必經站中乾隆下口南落轎的地方。
每年的八月初二,是白圩人民傳統的“牛會”節,這個節日至今流傳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節日這一天,白圩的牛集上的牛特別多,來自各地的牛販子,臨近鄉村的老百姓都會把牛牽來聚會,來趕集的人都會進館子吃一盤牛肉炒米粉,表示吉利,這一天,白圩街上的居民就象過年一樣,早晚都會放鞭炮表示慶祝,並且這一天還要請戲班子唱上一天的戲,並連續演出4個以上的晚上。而且在八月初二中午街上居民的親朋好友,都會來串門,說一句吉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