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白圩木板活字印譜,中國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進賢白圩木板活字印譜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起源時間:清代末期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瀕危狀況,
簡介
進賢白圩木版活字印譜技藝,是在梨木板上刻好陽文反字之後,鋸成單字,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墊平並塞緊後塗墨,鋪紙印刷,字模採用明朝官方字型——老宋體,印於宣紙之上。整個做譜工藝流程有15道工序和158個字的撿字口訣,這些祖傳的撿字口訣,有平有仄,就像一首古代的律詩。白圩木版活字印譜技藝,檢字口訣分別有:按“金、木、水、火、土、言、絲、走、草、竹”等偏旁部首歸類的;有按歷史年號順序搭配的;還有按天干地支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依次輪流搭配歸類的。白圩木版活字印譜技藝,主要工具有雕刀、雕座、印板、棕手刷、白蠟等;主要工序有雕字(像)、磨子、布子、檢子、排版、校對、鋪紙、上墨、揭譜、晾譜、折譜、疊譜、裁切、裝訂15道工序。民間稱修譜人為譜師,修譜器具與印譜工序不算複雜,但文化藝術含量卻不低。
歷史淵源
自隋朝我國發明木活字印刷以來,歷經五代,逐漸發展,至明代之後,木活字印刷遍及南京、成都、浙江、福建、江西等全國各地。到了清代,木活字印刷由於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白圩鄉致嶺張家村的木活字印刷工藝就起源於清代末期。1905年白圩致嶺村青年張連生跟隨父親到福建紹武學習木雕活字印刷技藝,由於年輕好學,不到十年已成為紹武地區當時較有名氣的木活字印刷技師。1943年張連生經人推薦到湖北日報社從事木活字刻印工作。1950年已輾轉到上饒地區報社從事本行工作。此時張連生獨生子張定勝已長大成人,並跟隨父親學藝,期間跟隨張連生學藝的還有張定勝的親屬、朋友曾水保、梅二元、熊貴寶等。土改時期張定勝、曾水保等回到家鄉白圩鄉,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出外從事木活字印製宗族,增加家裡收入。文革期間民間修譜一度中斷。自1981年開始,民間木活字印製宗譜開始復興。以張定勝和兒子張會友為代表的一批活字印製宗譜等技師又活躍起來。30年來,他們先後到贛州、吉安、撫州、豐城、本縣三里、下埠、羅溪等幾百個村莊印製宗譜,均受到好評。
1990年左右是民間木活字印製宗譜的高潮,以白圩鄉致嶺張家村張氏父子為代表的木活字印譜技藝通過父傳子、家傳家、村傳村等形式先後傳授發展到本鄉的進興、橋溪、百塘、金山等13個村莊,並擴展到附近的長山鄉張公鎮的幾個村落。以張連生第四代子孫張振方為代表的白圩木活字印刷藝人,完整地繼承了先輩木活字印刷制譜技術,並在刻字、排版、字等工藝上有所改革創新,提高了工效和印製質量。2009年9月張振方接受了以羅溪山東曹村為代表的贛、湘、鄂曹端禮後裔曹氏合修宗譜任務,在很短的二個月內就按質按量並完成了任務,並分別捐贈到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圖書館收穫。以備查閱研究。為研究曹雪芹祖籍地及祖上延續路線提供詳實資料。
基本內容
工藝流程:首先,挑選上等梨木,優質墨汁,柔軟毛筆,鋒刃鋼刀,刻字;然後理稿、撿字、拼字、排版、印刷、擺譜、散譜、折譜、固譜、裁邊、釘孔、縫線、貼姓標、蓋字號、裝譜箱。相關作品有《曹氏族譜》、《胡氏通譜》、《李氏族譜》、《劉氏族譜》、《羅氏通譜》、《陳氏族譜》等。
瀕危狀況
傳承人匱乏,自2003年之後,進賢白圩木板活字印譜就幾乎沒有新的學習者,就連現代的傳承人也曾因為生活壓力,考慮丟棄這門技藝,進賢白圩木板活字印譜的傳承與發展可謂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