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層

白土層是指由黏粒和/或游離氧化鐵淋失,有時伴有氧化鐵的就地分凝所形成的土層,其顏色主要取決於所構成的砂粒和粉粒漂白物質。作為中國土壤系統分類診斷表下層之一,它具有以下全部條件:厚度cm,位於A層之下,但在灰化澱積層、黏化層、鹼積層或其他具一定坡降的緩透水層(如黏磐、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等)之上,可呈波狀或舌狀過渡至下層,但舌狀延伸深度<5cm。由>85%(體積分數)的漂白物質組成(包括分凝的鐵錳凝團、結核、斑塊等在內)。漂白物質本身顯示下列之一的顏色:a. 彩度<2,潤態明度>3,乾態明度>6;潤態明度>4,乾態明度>5。b. 彩度<3,潤態明度>6,乾態明度>7,或是粉粒、砂粒色調為5YR或更紅,明度同心美國土壤系統分類和世界土壤資源參比基礎土壤分類的診斷層中也均設有漂白層。

白土層
又稱“白漿層”、“假潛育層”,常用Ecs表示。由於季節性還原淋溶作用,在腐殖質層(或耕層)之下形成的,粉砂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鐵、錳貧乏的淡色淋溶層。該層結構不良,養分含量低,通透性差,為作物高產的障礙層。凡有白土層的土壤,一般為低產土壤。多見於濕潤或半濕潤地區土壤或水稻土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