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文鳥

白喉文鳥(學名:Lonchura malabarica),身長約10厘米,喉部至腹部為米白色,頭部至背部為褐色,嘴銀灰色,尾部黑色中夾白色。白喉文鳥的平均體重約為11克。以禾本科種子為食,常密集群體飛行。它們通常成群出現在平地到低海拔的草叢、農耕地區。有時會和斑文鳥麻雀等雀鳥群雜居。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燥疏灌叢、牧草地、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耕地、乾燥的稀樹草原和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草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存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體長約10厘米,雌雄鳥的羽色相同。上喙灰黑色,下喙銀灰色,虹膜黑褐色,頭頂、臉、背及翼羽為褐色,腰白色,喉、胸、腹及尾下覆羽污白色,尾羽黑褐色,腳鉛黑色。

生存習性

通常成小群或大群出現在平地到低海拔的草叢、灌叢、農田、樹林,在台灣的結群數量可達百隻以上。會和斑文鳥、白腰文鳥、麻雀等雀鳥一起活動,若不注意常會被忽略。覓食多在地上或是草叢上。食性主要以草籽為主食,但也會取食穀物、小蟲及蟲卵。鳴叫聲會發出尖銳、重複「嘁、嘁、」聲。

繁殖方式

92.0%白喉文鳥的巢是在蒲葵樹上,同時也有斑文鳥、紅鳩、綠繡眼在蒲葵樹上繁殖。築巢所在的部位以蒲葵的捲曲葉身中最多(44.0%),其次是蒲葵的花序上( 36.0%)。其巢材主要由葉片(23.43%)、禾草的花序(22.68%)、木麻黃的枝條和雄花序(16.77%) 及植物纖維(12.67%) 組成,其中禾草的葉片占了10.17%,蒲葵的葉片占 13.26%。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