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7A在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丁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介素17A在癲癇發生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丁晶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免疫異常在癲癇發生髮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白介素17A(IL-17A)是新發現的高效促炎因子,可促進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我們前期研究發現,癲癇患者外周血PBMC分泌IL-17A水平是癲癇發作嚴重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並發現顳葉癲癇患者腦組織中有IL-17受體表達,表明IL-17A在癲癇發病中可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比較IL-17受體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在匹魯卡品致癇後癲癇的發作嚴重程度、血腦屏障破壞情況及IL-17A動態變化,探討IL-17A在癲癇發病中的作用;採用海馬腦片培養,給予RNA干擾,分析阻斷IL-17A通路對神經元放電的影響以及相應受體通路變化,闡明IL-17A在癲癇發生髮展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採用蛋白轉導技術將IL-17受體抗體導入神經細胞,評估治療癲癇新的免疫學治療途徑可行性。本項目的實施有望建立治療癲癇新的免疫學途徑。
結題摘要
白介素17A是由Th17 細胞分泌的新型炎症因子,在多發性硬化等免疫介導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在癲癇中的作用仍缺少深入闡述。本項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白介素17A通過Src激酶對癲癇後血腦屏障破壞的作用。1. 本研究檢測了癲癇患者血清及腦脊液IL-17A濃度。結果顯示癲癇患者血清IL-17A濃度是癲癇患者發作嚴重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腦脊液IL-17A濃度在發作期較發作間歇期顯著增高。2. 在氯化鋰匹羅卡品誘導的大鼠癲癇持續狀態模型中血腦屏障破壞、緊密連線蛋白下調與癲癇嚴重程度顯著相關。大鼠血清IL-17A在發作4小時後顯著增高,與血腦屏障破壞程度一致。IL-17受體敲除(IL-17R KO)小鼠較野生型小鼠相比,匹羅卡品誘導的癲癇發作潛伏期延長、死亡率顯著下降,緊密連線蛋白表達顯著升高。3. 採用IL-17A干預體外培養原代腦微血管內皮細胞(BMEC)後,BMEC釋放LDH增加,細胞增殖及複製能力顯著下降,細胞損傷情況與IL-17A濃度呈線性相關。緊密連線蛋白claudin-5,occludin在IL-17A干預後顯著下調,予以IL-17A中和抗體可拮抗其對內皮細胞的損傷作用。4. 本研究還發現VE-cadherin的磷酸化形式在癲癇發作後上調。VE-cadherin磷酸化在調控血管內皮功能及血腦屏障完整性的保持發揮重要作用,Src激酶可影響其磷酸化的形式。匹羅卡品誘導的癲癇模型中Src激酶表達顯著增高。IL-17A刺激BMEC後Src激酶表達顯著上調。採用Src激酶抑制劑PP1,可以顯著抑制IL-17A刺激BMEC後腦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緊密連線蛋白的下降。5.分別在野生型小鼠(WT)、IL-17R KO小鼠(17RKO)、野生型小鼠予以PP1抑制劑(WT+PP1)及IL-17RKO小鼠予以PP1抑制劑(17RKO+PPI)組採用匹羅卡品誘導癲癇。結果顯示WT組小鼠死亡率40%,較17RKO小鼠(14%)、野生型小鼠予以PP1抑制劑(9%)及IL-17R KO小鼠(9%)予以PP1抑制劑顯著增高。其中,予以PP1組小鼠死亡率顯著下降及發作潛伏期明顯延長。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IL-17A通過src激酶調控VE-cadherin磷酸化水平是癲癇後血腦屏障破壞的機制之一。Src激酶抑制劑可有效拮抗IL-17A作用,提示臨床可能的套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