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心的音樂

發自內心的音樂

<<發自內心的音樂>>一部記錄費城交響樂團成員日常生活與音樂的紀錄片,該紀錄片是電影工作者與費城交響樂團全體音樂家的心血結晶。影片展現了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為音樂奮鬥的關榮與夢想,還有他們的“音樂私事”丹尼爾·安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拍攝了費城交響樂團音樂家們音樂生活的里里外外。

基本介紹

  • 導演:Daniel Anker
  • 主演:Wolfgang Sawallisch,Rossen Milanov,Charles Dutoit,Ingo Metzmacher
  • 中文名:發自內心的音樂
  • 外文名:Music from the Inside Out
  • 其它譯名:費城交響樂團紀錄片
  • 出品時間:2004年
  • 製片地區:美國
  • 類型:紀錄片/音樂
  • 片長:98分鐘
  • 上映時間:2004年04月01日 (美國)
  • 色彩:彩色
電影劇情,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影片段預告絮,幕後製作,

電影劇情

《來自內心的音樂 Music From The Inside Out》講述 了藝術與生活的相互作用,也是奧斯卡提名人丹尼爾 ·安可通過展現費城交響樂團音樂家的個人經歷、音樂激情以及藝術魅力,從電影角度對音樂進行的一次探索。本片能夠成功製作得益於費城交響樂團全體音樂家的通力合作,在全國院線上映後亦獲得評論界和觀眾 的一致好評。《來自內心的音樂》獲得國際紀錄片協會的傑出影片獎提名。該片已在世界多個電影節上映,其中包括悉尼電影節、國際全幀紀錄片電影節、美國電影學會的Silverdocs電影節和巴利阿多利德國際電影節。
發自內心的音樂
歷時5年,跨越三大洲,《來自內心的聲音》無論在影片風格和拍攝手法上都極富創意:整部影片的主角就是“音樂”本身。片中匯集了許多受人喜愛的音樂作品,如古典、爵士、蘭草音樂、薩爾薩舞曲和流行音樂,是近年紀錄片中最具兼收並蓄風格的影片之一。這是一部力圖表現激情和溫暖的電影:音樂表演與故事敘述相互交織,音樂家的敘述核心在於他們如何在融入樂隊的同時找到自我表達的方式。影片的終極目的,是要消除在音樂家與觀眾之間長期存在的距離,去感受音樂的神奇魔力和神秘本質。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first violinRichard Amoroso----
second violinPaul Arnold----
celloUdi Bar-David----
contrabassoonHolly Blake----
trumpet(Principal)David Bilger----
tromboneBlair Bollinger----
tromboneEric Carlson----
celloRobert cafaro----
clarinetSam caviezel----
firt violin Zachary Depue----
ConductorWolfgang Sawallisch----
ConductorRossen Milanov----
ConductorCharles Dutoit----
ConductorIngo Metzmacher----

職員表

導演攝影剪輯錄音
Daniel AnkerTom HurwitzBob Eisenhardt Jean Tsien Stanley WarnowKen Hahn Peter Miller Dave Rainey Tony Slocum

影片段預告絮

與一般講述交響樂團的音樂紀錄片不同,該影片放棄了過往採訪樂團指揮、音樂總監的做法,而是讓樂團的音樂家走到熒幕前,為觀眾們講述屬於各自的“音樂私事”。
●以色列大提琴家Udi Bar-David開始與巴勒斯坦音樂家Simon Shaheen合作,共同尋找用音樂跨越政治壁壘,融化民族誤解堅凍的道路。
●小提琴家Judy Geist既是一名油畫家,也是一名音樂家。色彩,對於有著雙重身份和生活經歷的她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她細心地向大家講述了她對於“色彩”的理解,以及“色彩”在她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長號演奏家Nitzan Haroz是一間沙沙音樂俱樂部的主管。每周四的夜晚,他都定期組織“周四之夜”音樂會。最後,一眾古典音樂的演奏家總是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流行音樂小樂隊的演奏行列中。
●關於音樂與回憶的最具有震撼力的描述是來自Joe和Lou Lanza 兄弟的故事。Joe 和Lou Lanza 兄弟回到了他們童年的居所——一個義大利平民階層的社區,向觀眾講述他們自小與音樂結下的不解之緣。
●圓號演奏家Adam Unsworth認為,演奏音樂是嚴謹與自由的矛盾統一。音樂演奏既需要跑馬拉松的嚴格訓練和科學安排,同時又需要一種如爵士樂即興演奏般的自由!
●樂隊首席David Kim 向大家講述了母親離世對他在音樂道路上選擇的影響。David Kim本來希望成為一名獨奏家。但母親的離世使他不得不放棄成為獨奏家的夢想。另一方面,母親的離世也讓他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發現了與別人合作的歡樂,最後成為了交響樂團的首席。這樣的選擇不是一種“妥協”,而是一種“新生”。
《Music from the inside out》於2005年9月9日在紐約首映,隨後在美國各地放映。是一部深入了解費城交響樂團樂手生活,體會音樂家們的音樂人生的絕佳紀錄片。

幕後製作

◆《Music from the inside out》的製作故事
千禧年的早春時節,丹尼爾·安科(Daniel Anker)與40名來自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圍坐一起,在攝像機前一同探討音樂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丹尼爾·安科向在座的音樂提出了一個簡單而富有哲學意味的問題:音樂是什麼?
隨後的幾個月里,相同的訪談和討論會相繼進行。丹尼爾·安科與費城交響樂團105位樂手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進行了深入的訪談,訪談的內容涉及了音樂與生活,音樂與人生的方方面面。丹尼爾·安科從原始的訪談資料中整理和發掘,選取了有代表意義和生動的典型故事,進行了跟蹤拍攝和專訪。丹尼爾·安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拍攝了費城交響樂團音樂家們音樂生活的里里外外。又花了兩年在編輯室里進行後期製作。該影片歷時5年完成,是電影人和音樂人的心血之作。
丹尼爾·安科受童年時曾看過的影片《伯恩斯坦的“青年音樂會”系列》的啟發,構思了《Music from the inside out》一片,重點在於延續伯恩斯坦對於音樂的激情和對音樂的理念。因此,本片的主題在於“音樂”,而非“樂團”。
丹尼爾·安科在影片中極力避免出現在音樂電影常見的令觀眾對於古典音樂抱有高高在上的自謙感的表達手法,而是盡力發掘樂團本身的固有潛能。他選擇在樂團的排練時候拍攝。因為在排練時,音樂家們往往更為放鬆和自然。而在訪問期間,他“禁止”音樂家們使用專用的音樂術語來解釋音樂。他說:“我希望用一種直面的方式,用我們的親身經歷去探索音樂與生活,音樂與人類情感,音樂與美學之間的關係。”
丹尼爾·安科選擇費城交響樂團作為拍攝對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費城交響樂團成立於1900年,它的成長橫跨了整個20世紀。同時,它也是美國最優秀的交響樂團之一。它的歷史也是美國交響樂團20世紀發展的見證。另一方面,費城交響樂團與電影業有著優良的合作傳統,如首次在1940年錄製的迪士尼《幻想曲》,成為美國首個“觸電”的交響樂團。因此,費城交響樂團成為了丹尼爾·安科拍攝音樂紀錄片的不二之選。
在二十世紀,古典音樂似乎在美國逐步衰落並陷入困境。觀眾青黃不接,唱片工業也減少在交響樂方面的投資。作為世界頂尖樂團的費城交響樂團也難逃厄運。丹尼爾·安科稱:“這是交響樂團深深自省的良機。費城交響樂團也籍此對樂團的制度、功能、定位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反思。”在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家與丹尼爾·安科合作的過程中,他們不得不對一些最基本最簡單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如“我為什麼要演奏音樂?”、“音樂對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丹尼爾·安科跟隨費城交響樂團進行巡演,對他們的巡演進行跟蹤拍攝。他們走過了歐洲、亞洲、西北太平洋和中東。他發現作為一名職業的音樂家的生活與平常人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天淵之別。例如,在德國音樂會後的一個夜晚,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也會為一個在街頭賣藝的正在演奏威爾第音樂的街頭音樂家而駐足欣賞。
在影片完成後,音樂家們被邀請一起欣賞該部影片。無論是參與影片製作的音樂家還是普通的觀眾在觀看影片後都被深深打動了,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在與丹尼爾·安科合作錄製影片的過程中,音樂家們發現該影片對他們的生活態度,對他們音樂生涯都有積極的影響。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定音鼓手Don Liuzzi稱:“丹尼爾·安科會向我們提問一些作為音樂家從來都不曾想到的,不曾關注的極為簡單的問題來激發我們的思考。作為音樂家,我們常常過於關注“如何”演奏音樂,而忽略了“為什麼”演奏音樂。該影片改變了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改變了他們對於音樂的思維方式和看法。”
《Music from the inside out》讓音樂家親自為觀眾講述他們的“音樂樂事”。沒有主持人,也沒有旁白,是一場音樂家與觀眾的直接對話。丹尼爾·安科稱該影片是“音樂散文”,他希望藉著該影片為大眾揭開古典音樂的神秘面紗,帶領大眾走近古典音樂。
丹尼爾·安科稱,他沒有一定要探究上提問的答案。因為,音樂的神秘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特性使音樂成為最有魔力的藝術形式。但是,丹尼爾·安科希望通過該片,能給人們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希望觀看該片後的觀眾對音樂有全新的看法,與音樂有一次‘新生般’的接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