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票擷趣
- 作者:李勝良
- 出版時間:2004年5月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頁數:141 頁
- ISBN:9787505840638
- 定價:12.5
- 裝幀:平裝
圖書簡介,文化因子,
圖書簡介
發票雖為小品,卻能小中見大。主要是作為商事憑證和稅控工具的發票,同時是一門富於內涵的知識、一種充滿情趣的文化、一札有收藏價值的文物、一份可作呈堂證供的信物。從一些保存完好的舊發票里,我們可以領略政治風雲,感知企業源流,欣賞風土人情,審視社會變遷。
《發票擷趣》一書,將學術認知通俗化、廣域化,對發票的歷史、現實、功能、情致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適合廣大稅務人員、會計人員、消費者、收藏愛好者、歷史愛好者及專家學者品評和參考。
作為《稅收文化叢書》的開篇之作,該書展現了一種將神秘或專業事物大眾化的傾向,期望引起讀者對“大稅收”、情趣稅收的關注。
《稅收文化叢書》簡介
從文化的、情趣的、超脫的角度看稅收,它是一種影響了人類數千年的人文現象。在歷史和現實中,稅收作為一種政治經濟信號,作為一種官吏文化的延伸,作為一種權屬關係的體現,作為一種社會契約,與社會生活、制度儀禮、心理行為、人情世故等社會子系統發生著強烈和廣泛的互動。
稅收文化構成著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左右著一個時代的經濟大勢,反映著一個社會的道德現狀,透視著一個地區的官風民風,大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關注稅收才可能改善稅收。了解稅收才可能控制稅收。洞察稅收才可能把握稅收。
《稅收文化叢書》從多重視角觀照稅收,期望以大稅收、情趣稅收的形象取閱更多的民眾。在文化的視界裡,稅收不再枯燥、寡情、神秘,而是變得親和、謙和、平和。
願這套叢書能夠增加讀者對稅收的認知並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人們對稅收的固有印象。
文化因子
當我有機會看到一位同事精心收藏的百餘張解放前後的舊發票,並從中感受到了相當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學術線索時,我欣喜地對他說這簡直就是一部從某個細部和側面展開的中國現代史,一部可以印證政治、經濟、。
受到這些發票收藏以及相關資料的啟發,我的思路被放大了。在我的眼裡,發票不再只是控稅工具,不再只是註解商業史、交易史、會計史的文書、單據、憑證、票據,它還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一個時代的見證,一個地區的DNA。一句話:發票還是一種文化。
從構詞法或詞源的意義上說,文化就是“以文化之”,就是以一種相對規範、穩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章法教化大眾,就是特定文本(TEST)在特定的語境(CONTEST)中施之於人們心理和行動上的影響力,並表現在典章、制度、契約、習慣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在社會界面上,文化就是一簇圍繞著某個核心相互聯繫、有規律可尋的現象。或者可以說,文化就是一種“場”。
我從發票尤其是舊發票中清晰地感受到了這種“場”。
發票管理,是當前稅收管理中一項頗具業務和學術內涵的工作。因為一些國家(主要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對其在釐清應稅對象、監控稅源變化、增強征納互動方面寄於厚望,它與稅收文化密切相關。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眼光調得更開敞,我們還會看到:發票首先是一種商業文化,作為商事憑證反映的是商業交往的信息;其次還是會計文化的範疇,在“報銷”和核算中,發票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發票還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證明材料,在許多場合充當著“信物”的作用。比如我們可以用發票證明此物是“我的”,是“我買的”,與此相關的事“是真的”。因為這樣的作用,我們得以免除在所有權上的不明不白,得以撥開產權糾紛中的迷霧,得以為某些“官司”提交有力且有利的“呈堂證供”,得以在雙方達成誠信和認可的情況下讓“事實勝於雄辯”,得以證明合法發票、真實開具的發票是一種取信憑證。
發票這樣一個看來很尋常、很不起眼的小物件,卻在很大範圍內、很多情況下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張經過了事先由稅務局監製、事中由當事人現場開具並蓋章生效、事後由經辦人簽名確認、報管理者簽名核准、送財務審核報銷、受有關方面檢查審計等“公事公辦”過程的發票,其中承載了相當多的文字信息,添加了一層又一層的幕後故事,演繹了一對又一對的互動往來,反映著分工與合作中的人際溝通。社會是由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組成的,發票則是特定社會關係比如商品交易關係、產權轉移關係、服務關係、供求關係、基於特定產品的權利義務關係、委託代理關係、稅收征納關係的映照和折射。通過發票上的簽字,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老闆”們的威嚴。“一支筆”,意味著對於人、財、物資源的自主支配。
發票的一些特別設計,還每每為其衍生出一些新的身份。比如預先開票(如預訂車船票、床位、座位等)使發票有了類似契約、類似期票的功能;實行發票抽獎使發票具有了準彩票的功能;持發票辦理售後服務有關事項使發票具有了保修證、信用卡的功能;發票上註明稅款使發票具有了半稅票的作用;以載明進項稅款的發票辦理稅款抵扣、以相關發票在辦理出進口退稅,為某些已經填用的發票添加了半鈔票性質;等等。這使得發票對社會生活的波及面更大,發票文化的空間也更大。
現實中的諸多時代文化以不經意的姿態灌注在方寸發票中,它極可能被賦予小中見大的歷史責任。比如:一張特定時期特定人物購置特定物品用於特定用途的發票,甚至可以成為一份重要的史料,可以佐證一件尚未得到確證的史實。
在收藏家們的手中,“舊發票”也正在成為一個頗有開發價值的收藏對象。在鑑賞、寄託、交流、買賣等功能之外,舊發票還是一種儲存了相當多密碼的學術礦藏。對這些神秘資源的開發和釋放,極可能賜予我們特別的驚喜。
於是,我暫時放下已經寫了厚厚一卷的《發票控稅論》[1],開始大範圍地擴充資料和觀察視野,著手寫一本更貼近民間、更貼近現實、更貼近本原和全景的《發票擷趣》。有意識地把學術問題通俗化、學術原創隨筆化、學術表達散文化、學術對象情趣化、學術義理靈動化、學術文獻民間化,是希望我的思考和心得不僅僅能夠得到專家、學者、稅務官員、納稅人的關注和指教,還可以給更多的人以參考。比如,此書的中的多篇史考性文字,可以為發票的收藏者們提供一種專題導引。
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作為一門學問的發票》,重點考證發票的由來、澄清其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第二章《作為一種文化的發票》,從實體、審美和社會的角度闡釋發標的文化特質;第三章《作為一種文物的發票》,是將發票當成一種史料來讀,並努力揭示其中的一些學術線索;第四章《作為一種“信物”的發票》探究發票如何成為一種可以取信的憑據;第五章《作為一種工具的發票》旨在歸納發票控稅原理、考證發票做為控稅工具的歷史淵源、探討發票歸屬管理的利弊、推敲有獎發票的功過。
寫作本書過程中,最令作者油然而生成就感的,是通過對解放初期上海同業公務發票管理的解密,聯繫發票控稅的歷史演進,為發票歸屬管理尋到了一個既節省稅收成本又富於綜合效果的“中間”道路。讀史使人明辯,此之謂也。
在方寸紙頁里耕耘,釋放發票里的文化因子,這是一種別致的享受。請讀者們和我一起走進發票吧——
[1]發票控稅論綱目
一、發票概說
1、發票概念解讀:發票大家庭;廣義與狹義;
2、發票特徵辯正
3、發票源流考辯:沿革與發展
4、發票性質透析
5、發票功用衍論
6、發票管理和發票控稅
二、發票管理權:廣義與狹義;發票管理責任鏈;發票管理範圍:發票與其他征管手段
三、發票控稅理主體論:發票定點廠和防偽用品廠的特殊作用
四、發票控稅機理
五、發票控稅方法
六、發票控稅能力
七、發票控稅的局限
八、專論:
九、發票設計原則
十、發票監製申論
十一、 增值稅發票別議
十二、 發票管理比較:域外發票管理
十三、 發票管理的法律文本
十四、 全球背景下的發票控稅
十五、 動態背景下的發票控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