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存現狀,窮困群像,面臨境遇,各方看法,如何解決,國外方面,背景知識,
生存現狀
黃谷曾在省財稅職業學院當老師,後來迷上發明,辦了病休,先後舉債七八十萬元,拿了一堆專利,發明的“遠紅外電熱滑鼠”,獲全國發明博覽會銅獎,生活卻從此窮困潦倒。
武漢“農民發明家”李玉明,曾登上“世界發明名人錄”,多項專利獲獎,還到世博會搞展覽。為搞發明,他賣掉了家裡三棟房子,欠下十幾萬元債,現在一天的生活費不超10元,午餐慣常就鹹菜吃米飯。曾當過家具店老闆的楊楚樵,迷上發明後命運陡變,離了婚,失去了房子,近10年間,大部分時候睡在車庫裡。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民間發明人近萬。市知識產權局專利處處長姚勇說:“武漢民間發明人專利成果轉化率非常低,不到5%。這么多年,我沒見幾個發財的。”
不獨武漢,全國民間發明人的生存現狀也整體堪憂。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鹿大漢曾稱:“我國非職務發明人普遍處境艱難。”甘肅“專利第一人”孫生靈,搞發明30多年,擁有108項發明專利,沒一項被轉化,租住屋內只有一張破桌子和兩張床。南京“發明大王”徐庭中,有100多項發明專利,棲身8平方米的閣樓里,月生活費212元。
民間發明人貢獻良多。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促進中心主任鄒定國說,這些人得到授權的專利數量,約占全國一半,僅今年前11個月就達30多萬件,是我國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大學創新課指導老師王曉進評價,中國民間發明人如此赤貧,在歐美已開發國家不可想像。以美國為例,專利會由專門機構向企業、實驗室等推薦,或被轉化,或作升級研究,能很快“換”成錢,發明人生活基本無虞。
“民間發明人普遍貧困,已經成為阻礙創新發展的消極因素。”省創新研究會會長袁伯偉說,“最終,這都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屬於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窮困群像
追夢發明幾十年,手中專利一大把,末了卻投資打了水漂,債台高築,不被人理解,反遭人恥笑…… 在武漢的街巷裡弄,散落著一批窮盡心智卻生活窘迫、幾近自生自滅的民間發明人。創新發明,沒能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 而使他們充滿辛酸和艱難的現實處境。
劉恭信:武漢第一批專利持有人,半輩子發明“賺了”一桌獎狀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只有國中文化的劉恭信,就是我市第一批專利持有人。他擁有的十多項專利,幾乎都變成了產品,如雙帆布躺椅、摺疊床等。
2003年,他發明了新型傘骨結構帳篷,獲得國家專利,按幾下按鈕,帳篷就可像傘一樣撐起來。一個可容納20個人的帳篷,一個人就可在幾分鐘內裝好,效率較傳統帳篷高出十多倍。隨後,他又花5年時間,將圖紙上的傘骨結構真正做成了產品。汶川地震時,他給國家20多個部門發出信函,提出願免費貢獻自己的專利技術,但未獲回應。 劉恭信說,搞發明的事,辛酸很多,不想再提了,他已砸了模具,已申請的專利也不再管了。今年(2010年)62歲了,搞了半輩子發明,就賺了這一桌子的獎狀。
“潛艇狂人”李玉明:午餐就著鹹菜吃米飯
“潛艇狂人”李玉明:午餐就著鹹菜吃米飯
疼痛的呻吟聲、鐵皮的敲打聲、電焊的刺耳聲……就是在這難以忍受的聲音里,著名的“農民發明家”——李玉明,迎來了古稀之年。每天,他一邊照顧癱瘓在床、不時喊疼的老伴,一邊和一個電焊工製作著他的潛艇。
李玉明,原是武漢市大橋鞋廠職工,國小文化,卻在上世紀90年代,便獲得了多項市政府頒發的發明獎。上世紀90年代末,他辭職“"下海”"創辦研究所,專職搞發明。為證明他的“新型鰭板式潛水器”,是像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一般的重大發明,他付出了所有。
十多年的潛艇夢,讓他登上《世界發明名人錄》,獲獎無數,甚至讓他走進世博會搞展覽。可代價是賣掉家裡三棟房子,欠下十幾萬元債務。老伴生病無錢治療,兒女們抱怨不已。
20年前,他曾發明熱水器混水閥,但家裡至今未用上熱水器。 痴迷發明,未使李玉明得到尊敬。反倒因為每天電焊造艇噪音擾民,不斷被小區居民投訴。採訪時,很多鄰居前來對李玉明指指點點,說他憑一己之力,發夢造潛艇,弄得家徒四壁,連累妻子兒女,是瘋子才幹的事。
面臨境遇
手握數項發明沒能帶頭致富,卻生活困難,這是目前我國非職務發明人的普遍生存現狀。據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鹿大漢介紹:“無論從成果轉化情況還是生活狀況來看,我國很多非職務發明人都屬於弱勢群體,普遍處境艱難。”
在吉林,2004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一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780名專利發明人中,有700餘名沒有從專利中獲得經濟利益;5000位發明人中,有近3500人債台高築。
在安徽,手上攥著三項發明專利的李孝龍說:“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很無助。孤軍奮戰、勢單力薄是大多數發明人的生存狀況。”該省民間發明人的專利成果實際轉化率不到5%,專利成果轉化的數量少之又少,大量專利申報成功後卻被打入冷宮。
在重慶,數千名民間發明人中大多生活窘迫。他們由於種種原因,雖然手中掌握著致富的專利技術,卻過著清苦的日子,有的甚至連基本溫飽都成問題,陷入社會邊緣。知識產權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不少民間發明人來申報材料時,交過來的審核費都是零錢,看著讓人心酸。
在河北,民間發明人十有八九陷入貧困。封國玉是一個熱衷發明的“痴人”,潛心搞發明20多年,不斷有新發明問世,然而,他因“不務正業”被原單位辭退。妻子嫌他搞發明不顧家,早就離開了他,還帶走了當時才3歲的孩子,至今,他已近20年沒見過孩子。10年前,他為了補貼專利,把房子租了出去,自己一直跟著姐姐、姐夫生活。
在深圳,很多民間發明人,他們大多身懷絕技,發明、專利一大堆,每每因為資金缺口、社會關係缺乏等,發明成果難以得到轉化,耕耘雖多難以獲取收益。他們中還有很多人,則因為急於將發明變成產品,屢屢上當受騙,以致傾家蕩產。
在湖南,近20年來登記專利5萬多件,技術發明人中至少有6000人手頭拮据,有4000人因從事發明而負債累累。
各方看法
非職務發明人看法
湖北“發明大王” 任文林艱難成為幸運“發明富人” 。他現在算是湖北民間發明人中的富翁,但看上去並不那么有錢:穿著沒有牌子的襯衣,用著山寨手機,住著租來的房子,房間裡連冰櫃都沒有。他說,屬於自己的東西,多年來都只是幾個檔案櫃和幾個書桌,以及裡面的各種證書和媒體對他的報導。
這幾年來,他的幾十項關於防盜鎖的專利,幾乎全面被侵權。6年來,他打了80多場官司,贏了十幾場,輸了近70場,累計拿到的賠款近80萬元。 這些錢來得一點不輕鬆,他說投入全部去發明,最後卻成了人們厭惡的討債鬼。
浙江永康縣不少企業在做防盜門和防盜鎖,很多與任文林的專利發生了關係。 任文林挑了其中最大的一戶——王力集團打官司,不索賠,只要求法院判其侵權。這場官司打得相當艱難,他說,永康縣的一些小廠曾買通人報復他,甚至追到了武漢。那些鎖廠老闆擔心,一旦王力集團輸了,任文林便會挨個上門要錢。
王力集團敗訴後,不願賠償,但給了任文林一些補償費。後來,任文林一家家地找當地鎖廠找去,有的老闆也給個三五千元,有的則放狗將他攆出門。 對不給錢的廠子,他再次選擇打官司,常常顛簸在山路上,棲身在髒亂的小旅館,睡在火車車廂的過道上。
即便如此,他仍對發明充滿夢想。 他說,如果真想賺錢,早就是億萬富翁了。按國家規定,那些侵權企業每年至少付他專利使用費三千萬元。 每天早上,他五點半就起床,爬租住屋後面的山。當太陽升起的那一刻,他告訴自己:“我的人生不是用來打官司的,也不是用來討錢的,而是要用來造福人類的。”
他說自己責任重大,有義務將研究成果公布於世,讓世人受益。
專家看法
“民間發明人普遍出現人生悲劇,民間發明大量被浪費,是因為我國長期缺乏獨立、權威的科學評估機制。”省創新研究會會長袁伯偉表示。
他認為,我國的科研經費分配很不科學,有的領域經費充沛,有的領域又分文沒有。許多重大科技計畫,從策劃出台到預算、實施、完成,都是各部門自己確立、驗收,缺乏事後的評價。而面對民間發明人又表現出冷漠,打擊了民間發明人的積極性。
“我國有一半的專利,來自沒有國家科研經費投入的民間發明人,他們是積極創新的主體。”袁伯偉呼籲,政府需儘快建立科技或者專利評估的機制,以及獨立運作、集合多方權威的評估機構。當發明人申請到專利時,不要置之不理,要對專利的科技含金量和市場潛力進行分級,並給出相應評語,甚至評估價。再按照評級,將有價值的專利,推薦給相關聯的企業使用,企業使用後付費給發明人。這樣的機制,可以快速轉化民間發明人的科技成果,也能指導民間發明人不要誤入歧途,避免對沒有價值的專利技術,仍作全身心的投入,最終悲劇收場。”他說,這種投入和嘗試,對武漢建立“兩型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無論如何,政府要多呵護、激勵非職務發明創造。
如何解決
政府補貼大多給了職務發明,民間發明人亟須關注和扶持
政府的補貼,多數給了職務發明。目前,我國鼓勵發明創造的政策,偏重職務發明。
據市知識產權局介紹,武漢每年有1000萬元鼓勵專利申請的專項資金,凡企業的職務發明申請發明專利,給予補助2000元,非職務發明則減半。實際操作中,這1000萬有近八成都給了職務發明。其他各省市也均如此。
“民間發明人的占比現也在減少。”據市知識產權局專利處處長姚勇介紹,每年我市專利申請量位列全國第六名,專利申請量破萬件。到9月份,個人發明人的專利申請占三成左右,近3000件。這些專利都是不由國家和企業掏研發資金,全靠個人自身能力發明申請的。
姚勇表示,這個占比和以前相比,已大幅減少了。2004年前,個體發明人曾是專利申請的主體,一度占近六成,現在不到30%。箇中原因很複雜,也跟國家扶持職務發明有關。據了解,職務發明的專利轉化率高達50%,非職務發明則只有5%不到,很難服務於經濟。
2010年5月,在第四屆“中國發明家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就指出,民間發明成果不能轉化是很大的損失,因為社會財富沒有創造出來,發明人沒有得到回報,生活會遇到困難。這一方面因為發明人不重視或不善於轉化;另一方面,政府有關支持非職務發明轉化的方針政策不具體、不落實。
政府的補貼,多數給了職務發明。目前,我國鼓勵發明創造的政策,偏重職務發明。
據市知識產權局介紹,武漢每年有1000萬元鼓勵專利申請的專項資金,凡企業的職務發明申請發明專利,給予補助2000元,非職務發明則減半。實際操作中,這1000萬有近八成都給了職務發明。其他各省市也均如此。
“民間發明人的占比現也在減少。”據市知識產權局專利處處長姚勇介紹,每年我市專利申請量位列全國第六名,專利申請量破萬件。到9月份,個人發明人的專利申請占三成左右,近3000件。這些專利都是不由國家和企業掏研發資金,全靠個人自身能力發明申請的。
姚勇表示,這個占比和以前相比,已大幅減少了。2004年前,個體發明人曾是專利申請的主體,一度占近六成,現在不到30%。箇中原因很複雜,也跟國家扶持職務發明有關。據了解,職務發明的專利轉化率高達50%,非職務發明則只有5%不到,很難服務於經濟。
2010年5月,在第四屆“中國發明家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就指出,民間發明成果不能轉化是很大的損失,因為社會財富沒有創造出來,發明人沒有得到回報,生活會遇到困難。這一方面因為發明人不重視或不善於轉化;另一方面,政府有關支持非職務發明轉化的方針政策不具體、不落實。
國外方面
每一粒智慧都值得珍視
230年前,一個叫瓦特的英國人在工廠里盤弄一堆破銅爛鐵,前來視察的國王問,你搗鼓的是什麼?瓦特說,是力量。後來,這位偉大的民間發明人,搗鼓的蒸汽機,改變了世界。
創新是人類思想的火花,它是人類智慧最美的存在。然而有數據說,全國約有100萬民間發明人,不少人因發明而貧困。
這些發明人的狀態,應當是“痛並快樂著”。徜徉在奇思妙想中,並用雙手去織就夢想時,他們如野馬般自由。但是,一回到現實,他們便成為物質上的窮人——在資本逐利急劇擴張的年代,這殘酷存在,但並不正常。
思想還是火花時,它只是自由的證據,一旦它聚合裂變,它將成為改變社會進程的力量。這是為何當今世界各國,都視科技為最大生產力,視發明創新為最大推動力的原因。
目前全國有一半以上的專利,是民間發明人申請。發明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活水,民間發明是它的源頭之一,理當需要精心呵護。瓦特在晚年很富有,他的財富正是來源於發明。
散落各地的民間發明人像一粒粒珍珠,如今需要是一條可以將珍珠串起來的線。這條線,是政府的扶持,社會的關注與認同,步入市場的舷梯,還有良性的企業競爭狀態。
是的,絕大多數民間發明不可能轉化為科技成果,但是,這大多數無用的民間發明,就象埋於泥土中的種子,假以好的土壤和養份,便能長出參天大樹。
更重要的是,奇思妙想是一個民族的翅膀,它可以讓民族在夢想的天空飛起來。
創新是人類思想的火花,它是人類智慧最美的存在。然而有數據說,全國約有100萬民間發明人,不少人因發明而貧困。
這些發明人的狀態,應當是“痛並快樂著”。徜徉在奇思妙想中,並用雙手去織就夢想時,他們如野馬般自由。但是,一回到現實,他們便成為物質上的窮人——在資本逐利急劇擴張的年代,這殘酷存在,但並不正常。
思想還是火花時,它只是自由的證據,一旦它聚合裂變,它將成為改變社會進程的力量。這是為何當今世界各國,都視科技為最大生產力,視發明創新為最大推動力的原因。
目前全國有一半以上的專利,是民間發明人申請。發明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活水,民間發明是它的源頭之一,理當需要精心呵護。瓦特在晚年很富有,他的財富正是來源於發明。
散落各地的民間發明人像一粒粒珍珠,如今需要是一條可以將珍珠串起來的線。這條線,是政府的扶持,社會的關注與認同,步入市場的舷梯,還有良性的企業競爭狀態。
是的,絕大多數民間發明不可能轉化為科技成果,但是,這大多數無用的民間發明,就象埋於泥土中的種子,假以好的土壤和養份,便能長出參天大樹。
更重要的是,奇思妙想是一個民族的翅膀,它可以讓民族在夢想的天空飛起來。
國外民間發明人為啥不窮
成熟扶持機制,避免智力浪費
“民間專利轉化難,每年還需繳納專利費,一些民間發明人會因經濟困難,放棄自己的專利。有些專利中介機構將這些因沒繳費而失效的專利集納成書,在市場上賣,很熱銷,一些企業會專門花錢買。”武漢大學創新課指導老師王曉進介紹。
“民間專利轉化難,每年還需繳納專利費,一些民間發明人會因經濟困難,放棄自己的專利。有些專利中介機構將這些因沒繳費而失效的專利集納成書,在市場上賣,很熱銷,一些企業會專門花錢買。”武漢大學創新課指導老師王曉進介紹。
在日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專利轉化率高達80%以上。他們對待每一項發明或者專利成果,都會十分珍惜,發明人也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在日本,發明人不會分為職務發明還是非職務發明,專利權最初都屬於個人。發明人所在的企業,擁有優先使用權,發明人也可以與企業共同分享新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果所在企業不購買,專利則會在公開的智慧財產權交易所進行交易。每年,日本還設有“發明節”,發明人可與政府面對面,政府會一一滿足發明人的要求。
在日本,發明人不會分為職務發明還是非職務發明,專利權最初都屬於個人。發明人所在的企業,擁有優先使用權,發明人也可以與企業共同分享新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果所在企業不購買,專利則會在公開的智慧財產權交易所進行交易。每年,日本還設有“發明節”,發明人可與政府面對面,政府會一一滿足發明人的要求。
在美國,創新發明的主體是實驗室或者企業。這些實驗室或企業,都會向社會吸納各種有創新能力的人。若個人擁有了專利,社會上的一些創新基金會,便會推薦到相關的實驗室,或者資助其進行轉化,許多專利經過集體的努力,演變為成熟產品。
“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早期,也出現過民間發明人陷入貧困的階段,現在隨著轉化機制的健全,擁有專利的人,大多都可以獲得合理回報。”王曉進介紹。
背景知識
中外史上重大發明多來自民間
“有的人說,發明創新要衝著市場去,這是錯的。歷史證明,重大的發明往往是在還沒有市場開始的,而重大的發明往往也都來自民間。”武漢大學創新課指導老師王曉進說。
王曉進自身擁有60項專利,近年開始指導學生搞創新研究,學生也獲得了100多項發明專利。 他認為,民間發明人不像企業,沒有很強的目的性、功利性,創新發明更沒有束縛,思維更加開闊,更容易出好的創新成果。
他說,世界科技發展史證明,自然科學的發展是由民間走向職業、由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科學家和發明家,開始都是民間科技研究者。如電磁學大廈的奠基者法拉第、能量守恆定律的創始人焦耳、“發明大王”愛迪生等等,最初他們都是不被人們所理解的個體發明者。還有達·文西,他能畫《蒙娜麗莎》,也能雕塑,也能發明,最著名的是計算器。達·文西還設計了心臟修復手術,後來有醫生照此治療,準確無誤。像達·文西這樣的奇人,又有哪個公司去挖掘他無限的才能呢?
而我國的發明史,從來都是來自於民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鼓、養魚法等,都是來自於普通人在勞動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