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性思維中醞釀效應的腦機制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郝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散性思維中醞釀效應的腦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郝寧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從尚未解決的問題中暫時離開,而後問題的解答似乎無需額外的努力便自然出現,這稱為醞釀效應。對這種現象背後神經機理的研究,將推進我們對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認識,提供改進人類行為的理論基礎,以及為學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目前的國內外研究還鮮有涉及這一問題。本研究以EEG和fMRI融合分析的方法,利用內插活動研究範式,通過4項實驗室實驗,探索解決發散性問題過程中醞釀效應的腦機制。試圖回答:不同的醞釀時長、醞釀期內不同的內插活動、不同的準備期與醞釀期時間比,及完成不同的發散性任務,對大腦活動狀態變化的影響,以探求發散性思維中醞釀期對大腦活動狀態作用的一般性規律。研究設計已經完成,研究條件已經具備,項目組已進行了初步研究,且擁有較好的工作基礎,為本項目的實施和完成提供了保障。
結題摘要
發散性思維中的醞釀效應是創造力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已有研究因其實驗設計、目標任務等不同,導致研究發現不一甚至彼此矛盾。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以往研究均是基於外在行為表現推論醞釀效應內在機制的行為學研究,缺乏相應的神經成像學的證據。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以行為實驗範式結合EEG研究範式來探查醞釀效應背後的認知和神經機制。行為研究發現,能夠引發遠距離聯結加工的任務無論其認知水平高低,均能對醞釀期後的創造性認知產生積極作用;醞釀期的積極情緒相對於消極和中性情緒,更能促進發散性思維產品的新穎性。此結果支持了發散性思維中醞釀效應的無意識激活擴散理論。以EEG的波ERD/ERS為生物標記物的腦電研究發現,與內插語義提取任務的醞釀期相比,內插引發遠距離聯結加工任務的醞釀期伴隨著額-頂區更強的波ERS,且該醞釀期後完成創造性任務過程中也出現額葉區更強的波ERS。該結果表明有效醞釀期伴隨著更強的自上而下加工,誘發了內部注意狀態,有利於遠距離觀念的提取和組合,進而易化了創造性觀念生成。該結果為支持醞釀效應無意識激活擴散理論提供了直接的神經生物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