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發展河鄉原稱營盤區。清代,營盤區先封大雅口土都司統治,后土都司分封其第三子為營盤土司進管轄。
民國時期先後屬第三區、新雅鄉。
1949年解放後劃歸寧江縣,屬第三區,1953年寧江縣撤銷,改稱營盤區,重歸縣管轄,1969年改稱公社,並冠以立新公社名稱,1971年稱營盤公社,1984年恢復為區,1988年撤區建鄉時因其駐地在發展河村、哈尼族人口較多而改建為發展河哈尼族鄉。
建鄉前,原營盤區轄管盤、謙邁、發展河、勐乃和黑山4個行政村,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鄉境內地勢北部高,南部低。山脈以荒壩後山(孔明山支系帕令山脈)為主軸,形成南北起向,主峰有蚌塘後山、酒房後山、裝前山等,最高海拔2430米,最低海拔1050米。
主要河流
有發展河、勐宋河、芒紅河、南抗河和勐乃河,集水面積共307平方公里。其中發展河位於鄉西部,原稱南掌河,1950年改為發展河,發源於酒房後山北面,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發展河壩子,長31公里,集水面積110平方公里,在吉座寨子下面與勐宋河匯合後稱南朗河,從那谷寨子下面流入勐海縣境。勐宋河位於鄉南面,因流經勐宋村而得名,發源於林排坡山以北,由北向南于吉座寨子下面匯入發展河,長20公里,集水面積60平方公里。勐乃河位於鄉中部,因流經勐乃村而得名,發源於荒壩後山西面,由北向東與南抗河匯合流入勐海縣,長28公里,集水面積75平方公里。在些高山河谷中,鑲嵌著發展河、營盤、勐乃和黑山4個小壩子。
氣候特點
該鄉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6℃,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良好,資源豐富,給農民生產帶來了優越的條件,被人們譽為“山清水秀,魚米之鄉”。
自然資源
境內森林資源較豐富,有原始森林,其中南部黑山林場是縣內思茅松生產基地之一。在深山密林間棲息著野牛、狗熊、豹子、麂子、野豬、馬鹿、白鷳、孔雀等珍貴的野生動物。
經濟發展
農業
發展河鄉位於瀾滄縣城東南部,距縣城57公里,東面和南面與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毗鄰,西與惠民鄉和酒井鄉交界,北與糯扎渡鎮接壤。2005年末,全鄉共有3647戶15229人,全鄉糧食總產量為735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63公斤,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964萬元,人均純收入821元。2006年,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茶葉、甘蔗、水果、茨竹等經濟作物面積繼續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有所發展。畜牧生產穩步發展。上半年我鄉完成夏糧種植面積3840畝,產量619.85噸。完成秋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145畝,上半年完成雜交玉米推廣3200畝,完成任務數6000畝的53.30%,實現旱育稀植7500畝,完成計畫的115.3 %,其中:實現雜交水稻種植7315畝,完成計畫7000畝的104.5%,冷涼品種2470畝,完成計畫4000畝的61.8 %,推廣以“502”、“201”為主體的優質稻2000畝,完成計畫2500畝的80 %。新植甘蔗面積2560畝,完成計畫2500畝的102.4 %。新植茶葉2500畝,其中有無性良種30畝、費香茶60畝,逐步向優質茶發展。茨竹人工栽培800畝,推廣麻竹67畝。其次,引進紅豆杉60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大小溝渠修復130多條,長52000米,新建取水壩3 座,增加農田澆灌面積200餘畝。水能建設工程得到加強,上勐宋水電站及南坎河水電站正在建設過程中。
林業
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72.84%,森林面積32822.4公頃,其中:國有林面積9045.5公頃,集體林面積25347.9公頃,全鄉活立木畜積量2929430立方米,其中松木570490立方米。通過2004年野生古茶資源調查,查明我鄉有近3萬畝的野生古茶資源。鄉林業站認真組織核發了2005年度退耕還林糧食直補助資金390000元,全鄉117戶退耕地還農戶全部驗收合格,並核發了林權證書,全鄉退耕還林共完成1500畝。嚴格執行森林限額採伐,實行專人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加大依法治林力度,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8起,結案率100 %,其中亂砍濫伐11起,無證運輸1起,沒收木材65立方米,處罰21人。通過加大打擊力度,亂砍濫伐和盜伐林木情況有明顯好轉,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發展狀況
創建“平安發展河”鄉
該鄉鄉於2006年7月開始“創安”工作,並成立以鄉黨委書記周振學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在創建初期,組織“創安”領導小組相關人員到東回鄉學習,根據東回鄉“創安”的經驗,結合我鄉實際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按要求立即組建由鄉領導班子成員掛帥的4個工作組分別到4個村委會、68個村民小組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召開會議50次,參加民眾一萬餘人,使廣大人民民眾知道“創安”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措施之一。鄉“創安”辦制定了村、組“創安”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工作措施,制定各組織工作職責,並把實施方案、工作職責、評比表上牆,完善了聯動聯防2圖18簿台帳。共投入工作經費16300元(其中縣財政8000元、鄉財政8300元)。我鄉創建“平安鄉”以來,全鄉治安形勢明顯好轉,主要表現在:一是呈現了“一保三下降”。即保社會穩定,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間糾紛明顯下降;二是做到了“四個有效防止”即有效防止了安全生產重大事故發生、有效防止了重大治安災害事故的發生、有效防止了重大火災事故的發生、有效防止了在敏感時期、重大節日中重大事故的發生;三是實現了“兩個滿意”。即全體幹部職工和人民民眾均對全鄉社會治安表示滿意。四是確保了“一個有效促進”。即有效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我鄉“創安”工作已基本結束。
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
根據瀾發改字[2006]151、152號檔案要求,我鄉開始進行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的準備工作,結合我鄉實際,成立了鄉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領導小組,並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確定工程建設地點為發展河村委會內;面積為82.17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總投資為54232.2元,其中國家、省和市級補助5.4萬元。其餘不足部分由縣鄉級財政協調配套,結合我鄉實際確定活動室建設圖紙為哈尼族房飾;鄉黨委為工程業主,採取邀請談判方式確定了施工隊伍,結合實際以合理的建設單價於與瀾滄興達建築公司達成施工協定,並與施工者王忠海簽訂了“發展河村組織活動施工契約”。根據施工契約已清理結束三通一平,正在實施地基基礎工程。
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收繳
為認真貫徹落實縣上關於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會議精神,更好的完成2007年的收繳“新農合”任務,我鄉於10月份抽調20人到各村開展此項工作。按照方案要求應參加11540人,參合率應達75%,而實際完成10240人, 2942戶,102400元。參合率達69.34%,比63.8%提高了5.37個百分點。2006年1月1日開始實行持證看病,通過組織開展巡回醫療到10月31日止,共報出補助金額40290.63元,其中村級報賬31715.02元,鄉級報賬8575.61元。
種桑養蠶
我鄉種桑養蠶任務數500畝,已落實地塊正在犁田208畝,已開控30畝。
2006年度扶貧工作開展
1、茅草房改造:2006年度茅草房改造數為517戶,上半年安排145戶,已建蓋完成,下半年安排372戶,正在建設中。
2、重點扶持村:發展河村吉坐組被列為2006年度重點扶持村,項目計畫總投資28.82萬元,其中:中央補助15萬元,民眾自籌8.82萬元,計畫建設8個內容,工程於2006年4月啟動,實施情況:(1)人畜飲水大部份工程已完成;(2)已種植優質茶24畝;(3)已種植花椒10畝;(4)已建節能灶32口;(5)完成種養業科技培訓3期126人次,其他項目計畫2007年4月前完成。
發展潛力
(一)鄉域經濟缺乏特色。
(二)鄉村兩級財政緊張,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較少。
(三)指導農民增收的辦法不多,措施不力。
(四)鄉機關幹部職工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領導各職能部門服務當地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
工作計畫
進一步加強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結合本鄉實施,依託資源,發展好支柱產業,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1、茶葉:引導並加快茶園改造,向無性系優良品種改良,加強管理,提高單產和質量,積極引進“佛香茶”系列,發展普洱茶。加大資金引進力度,整合制茶加工業,狀大集體經濟,在農民致富的同時培育新的財政增長點。
2、甘蔗:穩定面積調整早、中、晚熟品種,鼓勵農戶甘蔗下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
3、林業:按照“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開人工林”的要求,進一步創新林業經營管理體制,加大宣傳,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同時加大林業資源開發力度,積極發展竹產業,鼓勵農民進行茨竹、麻竹人工栽培,以拓寬產業發展渠道,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
4、加大對蠶桑產業的開發力度,通過搞好試點、示範榜樣來帶動農民民眾種植,以作為農民增加的新興產業。
5、認真抓好冬季農業開發的各項指標任務,採取積極穩妥的辦法,爭取和擴大訂單農業。2006年我鄉小春及冬農開發計畫10500畝:小麥1000畝、冬玉米200畝、蠶豆400畝、碗豆300畝、冬黃豆500畝、冬蕎500畝、薯類800畝、冬早蔬菜2700畝、秋冬植甘蔗1000畝、冬青飼料3100畝。
6、畜牧業:進一步抓好全鄉牛凍精、豬人工授精的推廣力度,同時加強動物秋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