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萊巡撫袁可立請討篡逆疏
- 作者:袁可立
- 創作年代:明天啟三年五月
- 作品出處:兩朝通紀從信錄
- 作品體裁:奏議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萊巡撫袁可立請討篡逆疏曰:
’於三月十三日,承奉王太妃勑旨:我先昭敬王,不幸無嫡嗣。先於萬曆三十六年間奄棄臣民。惟予忝居母位,乃將先王遺意以己故妾金氏出兒誨郡琿,請為承襲,節次陳奏天朝,欽奉皇上特允封典。
而嗣位以來,失道悖德,罔有紀極。聽信讒言,自生猜隙。不以予為母,戕害我父母,虐殺我孺子,幽囚困辱,無復人理。彝倫歇絕,禽獸一邦,屢起大獄,毒痛無辜。先朝耆舊,斥逐殆盡。惟姻婭婦寺之徒,是崇是信。政以賄成,昏黑盈朝。撤毀民家,剏建兩宮。土木之營,十年未已。賦役煩重,誅求無已。生民塗炭,嗷嗷度日。
不特此也。我祖先祗奉天朝,殫竭誠悃,二百年來有餘。況我先王虔恭候度,?掩前世,在位四十年,居常對越,無敢或怠。而嗣主琿忘恩悖德,罔畏天威,督府東來,義聲動人。策臣不誠,未效同仇。神人之忿,至此已極。宗社之危,有若綴旒。何幸大小臣(工),不謀而同,合詞舉義,鹹以陵陽君綜仁聲夙著,天命攸歸。乃於今月十三日,討平昏亂,已定位號,以嗣先王之後,彝倫優敘,宗祀再安。咨爾政府,備將事意具奏天朝。
一面咨會督撫衙門,以憑轉疏具奏,欽此欽遵。卑職等竊詳天生蒸民,樹之後辟,蓋欲敘彝倫,立綱紀,上奉天朝,下安黎庶,以光海邦之初嗣,實惟我太妃具奏允者也。
不諒大意,徒信讒言,悖德失道之狀,實入勑旨內事,竟使二百年禮儀之邦,不免禽獸之誚,滅絕天理,斁喪人倫,上得罪於天朝,下結怨於萬民,其何以君國子民,承祖業呼?
在廷諸臣,請陵陽君主臣民,乃昭敬王定遠君之第一子也。自少聰明仁孝,有非常之表,王異之,養於宮中,屬意重於諸孫。今者人望所歸,太妃克循先志承襲,特另差重臣具疏奏聞於朝廷。‘
外等因到鎮,看得朝鮮向來奕世忠勤,本鎮得以駐師牽制,實借其力也。然流離無褁糧之粟,兵卒乏隔宿之糧,又盈盈一海,仰食天朝,縱其借糴措勝,謂非屬國之依,不可少有阻撓,亦姑為容忍。不意於本月二十三日據朴弘者呈前事,始知清大變,臣民廢立,出示王太妃之命者,歷數李琿之不君。十三日,立嫡孫綜,權知國事,民心已歸,萬口一辭,大彰法紀。即召虜密謀邊臣鄭遵等,首即卸罪明心之舉,益知悔過之萌,遂使李參南以恭齎文懇乞轉奏。
鎮系武弁,罔知可否。因據其臣民推代,位分已定。況今夷狄竊發之際,東西多事之日,鎮惟曲慰溫詞,冀無意外之虞。雖然鎮居其東,稍知始末,今據來申,合無揭報,該否承襲,得無僭越,請乞上裁。庶典儀攸遵,藩封可定,而進剿有依矣。等因備揭到職,該職看得君臣之分,等於天地,無上之罪,春秋必誅,瓜分之變,綱目重書,幾(凡)藩國輙自廢立,皆法令懈弛,人心變亂之漸也。皇上日月之明,雷霆之震,雖東西醜類,尚撻伐用張,計日授首,況有朝鮮李綜之異變哉!“
夫李琿之襲爵外藩也,膺皇祖之誥命,主箕子之遺疆,雖稍柔糜,未聞大過,已十五年矣。自遼興師以來,供餉助兵,慕義效順,使臣絡繹,奏章恪恭,亦足嘉者,何一旦遽廢置呼?據稱李綜為該國之嫡孫,且為前王所寵。又稱琿立,太妃實為具奏得允者也。夫琿既奉命為王,則該國之君也。綜雖親,則該國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豈宜倒置?乃雲討平昏亂,何其敢於無君?又雲正位號,何其敢於專擅也。即琿果不道,宜聽大妃具奏,以待天朝之命。投竄另置,乃成法紀。何今以臣篡君,以侄篡伯,頇(頓?)使天地之大經,一旦攸斁,而萬古之倫常,遂致泯滅而不顧也!不意聖明在上,而敢越志橫行,所當亟為聲討,以振王綱者也。
倜為封疆多事,恐勞師害民,當遣使宣勑布告彼邦,明正其罪。使彼中臣民曉然,知君不可易,亂不可長,亟討篡逆之罪,復已廢之主。大倫大法,猶不致廢。若果李綜迫於妃命,臣民歸心,亦當令其退避待命,而後朝廷徐頒赦罪之詔,令其祗奉國祀,如國初之所以待李成桂者,亦皇上不怒之威。俾華夷皆知有其主,不敢逞焉弄兵。以固存名器,此又不得已之議。
然職猶有聞為輝境往來員役有語,朝鮮舉國皆欲從權,而獨李琿念昔年御倭之恩,望報中國,因罹今日之變。而李綜又系倭夷之婿,廢立之舉實借倭為之備。如此也,則徐可北聯夷,南通倭。舟輯帆檣,倭所慣習載。奴以來,則海上之事將大有可慮者。
職接報之日,偶彼慶賀陪臣李顯榮等梁時獻?國之蚤。職且從前之故,因以其事告之,意兩臣必痛苦流涕,有不欲生還者,而兩臣應對如常,若事外旁觀,則該國之人心大概見矣。此職之所以駭聽痛心指發嘔血,亟請廟算,為肘腋藩屏計長策也。付乞!
勑下禮、兵二部,酌議施行。
督餉畢侍郎奏曰:李綜之事,臣以為不必議討者有三,其不可遽封者亦有三,李綜篡主自立,雖犯無將之戒,然為李昭之孫,李琿之侄,枝泒頗正,且其假義國中,臣民卒多歸向,今若輕言廢置,必當先議興師,航海萬里,勝負難必,窮兵遠騖(驚),非力所及,是不必議討者一也。通奴之顯跡未著,享王之常禮未失,且其即位,數令頒布國中,鹹以恭順天朝為念,以協力助兵為辭,豈其以此翹前王之罪過而躬自蹈之,萬一更置不得其人,違順即逆,厥計良左,是不必攻討者二也。李綜篡王之後,每有公移與毛帥往來,固非大有協濟,亦覺別無齟齬。近聞毛帥自用銀往安州糴糧,五千亦未遏糴。總之,毛帥之居皮島,四面皆水,與前駐宣川,時依倚朝鮮大是不同,可無他虞,是不必攻討者三也。
惟是君父大倫,炳若日星,亂臣賊子宜膏斧鑕,李綜以臣弒君,以侄弒叔,既逭天誅,遂叨封典,煌煌綸音,驟加匪人,彼箕子禮義之邦,將無為有識者所笑,是不可遽封者一也。李琿之事,天朝也甚謹,(既,《石隱園藏稿·疏一》有此字)助兵於四路進剿之時,又助餉於毛帥駐師之日,其有功於天朝也甚巨,彼國(家,《石隱園藏稿·疏一》有此字)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者,《石隱園藏稿·疏一》有此字)也。若中國不為一言昭雪,而輒封弒逆之人,幽冥之中,未免負此忠順外藩於地下,是不可遽封者二也。李倧素稱狡猾,語言應對之間,不失恭順天朝之意,而其處心積慮,尚屬叵測,據其公移咨文,雖稱權署國事,然而居王之宮服王之服,行王之政,全無辭尊居卑恭候冊封光景,誠恐別有肺腸,遽難方物,大慮(覘風,《石隱園藏稿·疏一》有此二字)觀變,向背倐忽,是不可遽封者三也。以臣愚見,固不必窮治其篡立之罪,使其挺而走險,亦不可遽與以封爵之榮,使其狃而成玩,俟其請封使至,止收其表箋,一切方物,始寄別所,即令來使言旋齎明旨詰問,要見李琿是否當誅,李倧是否當立,候其輸服,請罪往返再三,而後許之。不則俟其進兵剿奴功績昭著,而後封之,庶幾操縦在我,剛柔互濟,不以恩掩義,不以權廢經,天朝之綱紀大伸,而屬國之邪萌自戢矣。說者又欲遣官前往查勘區處,未為不可,但官卑則不足以示重(外夷,《石隱園藏稿·疏一》有此二字),官尊又恐負固不服,反有褻於國體,似未為得策也。至於以後中國之使,其以公務入朝鮮者,寧稀勿多,寧簡勿煩,仍令謝絕一切交際,母得黷貨,致輕中華,此尤吃緊要著,亟宜申飭者也。仰祈!(【此疏采入《従信錄》諸書中,流傳朝鮮,頃朝鮮嗣王因纂修明史,具疏為其前王力辯,且指此疏謂非事實。然先君(似為畢自嚴子嗣稱謂)當日所據以入告者使臣之言,而使臣則得之其國人之口也,康熙乙丑際有附紀。】——《石隱園藏稿·疏一》)
聖明,勑下該部,酌議施行。若夫原任推官孟養志轉餉異域,大有資于軍需,出使屬國,復不辱於專封,並勑下該部查照,臣與督餉御史江日彩原題耶(?)運疏內,將推官孟養志與都司黃胤恩、運官王文憲等一體優敘。孟養志與復原職,加同知銜,王文憲等各加守備職銜。庶勞功不泯,而人心競勸矣!
御史游士任請於討賊之中,神滅奴之用,其言曰:“臣居葛行篡主之疏,而鎮臣毛文龍之揭又至。臣方臥病,忿然而起,不覺發指,又思軍機所關,服栗汗下,急欲草疏以請討,又念臣奉旨候勘之。臣因鮮人一大變,卻是我滅奴一大機也。然善下此著便是滅奴之大機,不善下此著反破制奴之大局,臣安敢嘿嘿而不為皇上陳之。
今天朝之所以責鮮人者,非責以策應乎?責以同仇乎?而鮮人之廢李暉也,有王妃之敕旨焉。曰忘恩背德,罔畏天威也。曰策應不誠,未效同仇,此鮮人列舉李暉之狀而為之名也,而即可以知李暉之狀矣,請即以此為問罪之法。臣去秋之疏,有雲四日五日以後,鮮以增夫數千,助奴修築,此亦先見之機等語,事到於今,忽自漏泄,固畏天朝,一面擬差重臣具奏,則猶有凜凜三尺之念在,正未忍艸艸也。臣請皇上特遣風力科臣,齎捧聖諭往彼曰:‘爾為大臣,作王心膂。當暉通奴,而胡不諫阻?誰代下令,令邊臣鄭遵等作是狀?忘恩背德,當自爾始,則議政府無辭。又出王妃而問之曰:’通奴一事,使出於臣下,而暉會不知,則為主昏,可廢也。使出於暉,而臣下不敢阻,則為背德。為逆,可誅也。顧或廢或誅,先請而後廢,則為大義。今乃見廢而後請,是為背德。或李綜借宵小之媚臣下,或外人之間,互相讒毀,或相煽惑,而促爾以先廢乎?則李暉齒亦長矣,豈遂無一弱可嗣耶?使無子猶有昭敬王之諸子在,豈皆賢不如綜耶?而又胡不請於天朝,擇而筮吉。而一廢一立,迅若掣電,且曰天命攸歸,曰已正位號耶。則王妃亦無辭。‘又執李綜問之曰:’爾非篡也,待王妃奏允天朝,而後君之耳。‘則李綜亦無辭,既一詰問矣,必曰吾為恭天朝也,為多行不義,且負天朝之恩也。欲先請,恐語以泄敗也,李綜之立果順。
臣之戴非有他也,則又勑王妃與議政府曰:’廢立之役,逆理順理,只在為通奴二語,若不為通奴也,是篡也,非恭也。逆狀造於臣下,而嫁禍於君,粧暉以不歸之名,而自為不歸,爾國寧復有人理乎?若果為通奴也,是恭也,非篡也,止多一擅耳。而綜之應立與否,又當再論。今且觀爾事,以見爾心爾能,集鍊精卒十倍於初乎?群臣百姓既聞,戴綜而君子,賢能皇皇然。割牲天合國之人共為綜出死力以殺奴,而明綜之無他,明王妃之克循人情乎?乃益信向者之舉,是為我皇上討賊,以亢爾宗。‘
即以李成桂例處綜,當無不可。而王妃亦當可原。觀過知仁,於王妃何多求焉!否則禮儀之邦明紀大經大法書之史冊,以遺千古羞,釋賊不討,我天朝亦遺千古忿。豈敢有愛焉!”
創作背景
朝鮮弒君篡權,國王李琿為其侄李倧所篡,這直接違背明朝一貫主張的普世價值,袁可立第一個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態度:“看得廢立之事,二百年來所未有者,一朝傳聞,豈不駭異。” 他上疏明政府:“李琿襲爵外藩已十五年,於茲矣,倧即系親派,則該國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豈容倒置。即琿果不道,亦宜聽大妃具奏,待中國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廢伯,李倧之心不但無琿,且無中國,所當聲罪致討,以振王綱。”
康熙年間,當清朝在“文字獄”中開修《明史》之際,朝鮮來中國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狀,說袁可立的討逆行動是受毛文龍匯報材料的誤導,並非出自袁可立的本意。今觀疏中袁可立引毛文龍文有“等因到鎮,看得朝鮮向來奕世忠勤,本鎮得以駐師牽制,實借其力也。……不意於本月二十三日據朴弘者呈前事,始知清大變,臣民廢立,出示王太妃之命者,歷數李琿之不君。十三日,立嫡孫綜,權知國事,民心已歸,萬口一辭,大彰法紀。”很明顯毛文龍都是替朝鮮說好話。可見朝鮮是故意想降低“仁祖反正”事件中國討逆的決策層級別,利用清修《明史》對毛文龍的否定和厭惡,想把這個討逆的緣起完全推加到一個被清朝反覆抹黑和忽略的武職毛文龍身上而非出自文臣袁可立本意。從這裡也可以說明清修《明史》雖然迴避和封殺袁可立這個收復遼南和策反後金女婿的剋星名將,但袁可立的重臣地位仍然令朝鮮規避和無可奈何,不得不將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移花接木於毛文龍。
除了綱常倫理的大法外,袁可立的情報還顯示“然職猶有聞為輝境往來員役有語,朝鮮舉國皆欲從權,而獨李琿念昔年御倭之恩,望報中國,因罹今日之變。”這也是袁可立所不能忍受的,但恰恰也是朝鮮所絕對不能承認和接受的,甚至是一個死無對證的歷史謎團。
這篇奏議就是袁可立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上奏朝廷的,可看出袁可立既要維護傳統宗法的法度和尊嚴想以此教訓朝鮮,從而對所有宗藩國起到震懾和教化作用,同時又要考慮中國遼東與後金交惡的緊迫戰事需要朝鮮助剿,從而為了中國的利益不得不從權折衝處理的無奈。
注釋譯文
【節次】逐次;逐一。
【剏】剏 chuàng 同“創。
【壻】同“婿”。
作品鑑賞
奏議忠於史實,有敘有議,文采裴然。反映了一個明代名臣忠孝一體的家國情懷和循規蹈矩的主持正義理念。
作者簡介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曾任蘇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登萊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後以子樞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其靈位被祀於蘇州、登州兩府名宦祠及河南睢州“鄉賢祠”。著作有《弗過堂集》、《撫登疏稿》、《評選古唐詩》、《韻學要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