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書興

《登樓書興》是明代于謙創作的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樓書興
  • 作者:于謙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注釋,

原文

公暇登樓立彩旃,客懷撫景倍悽然。千家綠樹蒼煙外,數點青山落照邊。
暮景侵尋欺病骨,秋霜容易上華顛。自知不是經綸手,附郭須營二頃田。

注釋

登樓
(1).上樓。 南朝 宋 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宋戴復古《無策》詩:“老覺登樓懶,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們何不登樓一望。’”
(2).指 漢 末 王粲 避亂客 荊州 ,思歸,作《登樓賦》之事。 唐杜甫《春日江村》詩之五:“羣盜哀 王粲 ,中年召 賈生 。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 宋陸游《秋望》詩:“一樽莫恨盤飧薄,終勝登樓憶故鄉。” 金 元好問《鄧州城樓》詩:“自古江山感遊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元戴良《懷宋庸庵》詩:“ 祖逖 念時空擊檝, 仲宣 多難但登樓。”參見“ 登樓賦 ”。
(3).特指登上御樓,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儀式之一種。 宋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二年三月》:“陛下還京,登樓肆赦,則天下之人,盡皆遷善遠罪。”《宋史·禮志二十》:“﹝御樓肆赦﹞其日,刑部録諸囚以俟。駕還至 宣德門 內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樓御坐,樞密使、宣徽使侍立,仗衛如儀。”《宋史·樂志一》:“今郊祀禮畢,登樓肆赦,然後還宮。”《宋史·樂志二》:“皇帝歸大次奏《定安》,登樓禮成奏《聖安》,駕回奏《采茨》。”
悽然
淒涼悲傷貌。《莊子·漁父》:“客悽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 唐高適《除夜作》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明 蔣一葵《長安客話·浭水》:“ 宋徽宗 過橋,駐馬四顧,悽然曰:‘過此漸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還鄉乎?’”
(1).寒涼貌。《莊子·大宗師》:“悽然似秋,煖然似春。” 唐羊士諤《台中遇直晨覽蕭侍御壁畫山水》詩:“蟲思庭莎白露天,微風吹竹曉悽然。” 宋葉適《虞夫人墓志銘》:“草樹凍枯,天風悽然,而吾母遠道,得無霜露之感!”
(2).淒涼悲傷貌。舊題 漢 伶玄《〈飛燕外傳〉自序》:“通德占袖,顧眎燭影,以手擁髻,悽然泣下,不勝其悲。” 唐韓偓《幽獨》詩:“默默又依依,悽然此懷抱。” 清 費經虞《思蜀》詩:“垂老無穴祇自憐,不堪往事益悽然。” 蘇曼殊《碎簪記》:“女郎默默與余握手,遂悽然而別。”
(3).陰沉貌;昏暗貌。 清龔自珍《菩薩蠻·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詞:“文窗花霧悽然綠,侍兒不肯傳銀燭。”
青山
(1).青蔥的山嶺。《管子·地員》:“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 唐 徐凝 《別白公》詩:“青山舊路在,白首醉還鄉。”《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一見我這裡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便問我借與他居住。” 海默 《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2).指歸隱之處。 唐 賈島 《答王建秘書》詩:“白髮無心鑷,青山去意多。” 宋 范仲淹 《寄石學士》詩:“與君嘗大言,定作青山隣。” 嚴復 《送沈濤園備兵淮揚》詩之一:“相看白髮盈頭出,長恐青山與願違。”
(3).山名。一名 青林山 。 南朝 詩人 謝朓 曾卜居於此,故又稱 謝公山 。在今 安徽省 當塗縣 東南。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袁宏 始作《東征賦》”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後游 青山 飲酌,既歸,公命 宏 同載,眾為危懼。” 唐 李白 《題東溪公幽居》詩:“宅近 青山 同 謝朓 ,門垂碧柳似 陶潛 。” 宋 楊萬里 《望謝家青山太白墓》詩:“ 阿朓 青山 自一村,州民歲歲與招魂。 六朝 陵墓今安在,只有詩仙月下墳。”
暮景
(1).傍晚的景象。 唐杜牧《題敬愛寺樓》詩:“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樓。” 唐靈一《自大林與韓明府歸郭中精舍》詩:“孤煙生暮景,遠岫帶春暉。” 宋劉敞《春陰》詩:“江上浮雲聚,城中暮景兼。”
(2).指夕陽。景,日光。 唐元稹《種竹》詩:“鳴蟬聒暮景,跳蛙集幽欄。” 唐杜甫《杜位宅守歲》詩:“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唐杜甫《一室》詩:“一室他鄉遠,空林暮景懸。”
(3).比喻垂老之年。 宋胡宿《乞楊安國改官奏》:“ 安國 授經老臣,年近八十,桑榆暮景,光陰幾何?” 清唐孫華《中秋夜無月》詩:“暮景歡娛少,深居寂寞多。”
侵尋
亦作“ 侵潯 ”。 漸進,漸次發展。《史記·孝武本紀》:“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 泰山 矣。” 裴駰 集解引 晉灼 曰:“遂往之意也。” 司馬貞 索隱:“ 小顏 云:‘浸淫漸染之義。’蓋尋淫聲相近,假借用耳。” 漢司馬相如《大人賦》:“嬐侵潯而高縱兮,紛鴻涌而上厲。” 宋葉適《胡尚書奏議序》:“自古賢人君子,進常艱,退常易,富貴有節,無侵尋之求。” 明歸有光《乞致仕疏》:“見今病勢侵尋,不能前邁,伏乞聖恩,容臣休致。” 廖仲愷《全民政治論譯本序》:“ 中華民國 成立八年,變亂侵尋,迄無寧歲,中間經改易國體者兩次,違憲解散國會者兩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