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彭祖樓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陳師道
詩詞原文,注釋譯文,寫作背景,詩詞鑑賞,作者簡介,
百科名片
名稱:《登彭祖樓》
作者:陳師道朝代:宋
體裁:詩
詩詞原文
城上危樓江上城,風流千載擅佳名。
水兼汴泗浮大闊,山入青齊煥眼明。
喬木下泉余故國,黃鸝白鳥解人情。
須知壯士多秋思,不露文章世已驚。
注釋譯文
泗河: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又名泗水。
汴河:古代開封市區偏南,曾經有一條通達江、淮的水道,從西到東,橫貫全城。在這條煙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織,往來日夜不停,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那便是舉世聞名的汴河。
下泉:《詩·曹風·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黃鸝:黃鸝是一些中等體型的鳴禽,是黃鸝科黃鸝屬29種鳥類的通稱。
壯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指荊軻。
寫作背景
由於追隨唐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故寫實惟妙惟肖,創作字字錘鍊,以苦吟稱著。黃庭堅有“閉門覓句陳無已”的詩句贊之。
最難能可貴的是其人品。熙寧十年(1077年)結識徐州太守蘇軾後,經常詩文唱合,互為識賞,蘇軾多次相邀門牆,而師道感念恩師曾鞏,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句婉拒,雖被世人目為“蘇門六君子”,但始終未入蘇門。
師道曾任徐州教授,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等文職。但由於北宋朝廷以“人本管理”的科舉選才為主,故上司以其非科舉出身,改任彭澤縣令。師道憤而以“秦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捲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的詩句辭而不就。
無官後,妻兒隨岳父郭 入蜀求食,詩人固貧留徐贍養高堂。貧窮的生活每每使其“窮而後工”,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而對親人對家鄉的熱愛,又使他的詩作深沉含蓄,拙樸無華,意深言簡。作品有《後山集》、《談叢》、《理究》、《詩話》等。49歲時,時任宰相的妹夫趙挺之見其天寒衣單,借皮衣與之禦寒,但師道輕趙人品而拒不接受,結果在郊祀中感風寒而死。民間有“凍死迎風站”之說。在中國詩壇,有師道氣節者絕少,這首《登彭祖樓》是其詠嘆家鄉山水的代表作。
詩詞鑑賞
該詩以深厚的律詩功底,高標的詩人氣質直抒胸臆:
“城上危樓江上城,”城上之樓本以高標,而冠之以“危”更使人心懸懸而系,待以“江上城”名之,則使人不止心懸,且以意懸雲間。一波三折,使彭祖樓於江面高城之上危然沖霄,短短七字已勝卻贅言無數。與“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李白名句比,則更具藝術魅力。“風流千載擅佳名”。風流自然是指彭祖,彭祖受帝堯之封,領九州之一的徐州,建大彭氏國,率國人築城掘井,調養健身,以至國運八百,並於夏商之際位列五霸,不可謂不風流。而彭祖導引術(氣功),彭祖雉羹,更使其成為氣功的開山祖廚藝的創始人。以一國之君有此貢獻,莫說九州,便是小小環球,復復幾人?三千餘年,民眾久頌之,不可不謂千載擅佳名。一句之間,有述、述出驚天危樓,有議、議成千載風流,非功深五車者不可得此佳句。
“水兼汴泗浮天闊,山入青齊煥眼明。”黃河潰千年堤束奔騰而來,汴水載中原渾厚文化款款而來,泗水攜齊魯山川靈秀姍姍而來,三水之匯闊達浩浩,青山映目襄襄而立,能不令人胸懷與眼量共闊,詩思與史思齊飛?
“喬木下泉余故國,黃鸝白鳥解人情”。世人歷來有“月是故鄉明”之嘆,更何況故國林泉黃鸝白鳥。人說師道苦吟如杜甫,且一直推崇少陵,此句不難看出錦官城外之柏,萬里橋西之潭以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蜀景東漸,以至盡解人意於此境。
“須知壯士多秋思,不露文章世已驚”。壯士秋思自古有之,彭祖有八百之壯歲、項羽有扛鼎之壯舉、師道有不受嗟來食之壯行,一個“壯士”誰堪為雄,但與治國、治身、治心未嘗不有相通處。無論是戲馬秋風,還是登臨送目,總有秋風秋水秋山無際之秋韻,撩閒愁無數。但如彭祖者,儘管沒有垓下悲歌名世,大風壯歌抒懷,但一生功業早以令世人震驚。
全詩似是寫景,實則抒情。賦危樓比壯士興志向抒胸臆,寫景則虛實兼顧,言志則古今相通,抒情則借代捭闔,於形合式,於理通達。
陶淵明以清絕之氣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種柳。故而,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陳師道輕當權無目不受縣令之職,寧可固貧於逆風凍歸。故而,志藏胸臆,則有收束宇宙之機;形之詩草,則有氣吞山河之勢。《登彭祖樓》以其精煉的文筆,老到的技法,對於故國河山的綿綿情思由衷讚頌,贏得了後人的高度評價。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