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望君山

《登岳陽樓望君山》是明代詩人楊基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開篇破題,並點明時間,寫詩人登上岳陽樓時最先所見之景;三、四句寫遠景,寫君山之小與君山樹木的蔥蘢,都是望中所見;五、六句寫詩人從遐想中醒來,只覺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閒適極了;結尾兩句,人筆鋒一轉,目光不再局限於眼前的君山,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洞庭湖,並且直抒感情,以情結景。全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君山的景色,化人我於一體,熔古今於一爐,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岳陽樓望君山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楊基
  • 作品出處:《眉庵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岳陽樓望君山1
洞庭無煙晚風定,春水平鋪如練淨2
君山一點望中青,湘女梳頭對明鏡3
鏡里芙蓉夜不收4,水光山色兩悠悠5
直教流下春江去6,消得巴陵萬古愁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岳陽樓:湖南嶽陽縣城西門樓,正對洞庭湖,遠望君山,自唐以來為有名的遊覽勝地,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據傳舊址是三國時吳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台,始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唐開元四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貶岳州,在魯肅原閱兵台興工造閣,才定名岳陽樓。此後,岳陽樓幾經興發,當地官員屢加修繕,才使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倖存至今。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相傳堯帝之女娥皇、女英為舜二妃,聞舜死於蒼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處。
2.練:潔白的絲織品,這裡用來比喻洞庭湖水的明淨。
3.湘女:神話中的湘水之神。
4.芙蓉:雙關湖中的荷花與鏡中之人面芙蓉,既是荷花的別名,又以形容美人的顏面,所謂“芙蓉如面柳如眉”也。
5.悠悠:無窮無盡,無邊無際。
6.春江:指長江,洞庭湖流入長江而東下。
7.巴陵:古郡名,治所在岳陽,因以作為岳陽的別稱。萬古愁:指湘水女神的無盡哀苦愁怨。

白話譯文

在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沒有風,也沒有沉沉暮靄,清澈的湖水猶如白色的綢緞。
君山在遠望之中只看到一點的青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面對著洞庭湖偌大個鏡子在梳頭。
若說是湘女對明鏡,為何還不把鏡子收起來?仔細一看,卻是青山對綠水,山也悠悠,水也悠悠。
那浩潔洞庭水順著長江滾滾的春水東流而下吧!讓江水衝去自己無窮無盡的愁苦。

創作背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詩人再次被起用,奉使湖廣(今湖南、湖北)。考詩人一生經歷,除了這次奉使外,沒有去過湖廣,因而這首寫晚登岳陽樓望君山的詩與他的《岳陽樓》詩可能都寫於此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楊基為明初“吳中四傑”之一。他的詩,總的說還沒脫元末的濃纖之習,但他的許多寫景詩,卻常常寫得清俊流逸,為後人稱道。這首詩即是他的寫景佳作之一。
開首兩句:“洞庭無煙晚風定,春水平鋪如練淨”。總寫登樓望湖所見景象,這是詩人登上岳陽樓時所獲得的第一眼印象。“無煙”二字含蘊豐富,既寫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雖是傍晚登樓,但因無霧,視線很好,為望君山做好了鋪墊。
接下“君山一點望中青,湘女梳頭對明鏡”二句則具體寫望君山。“一點”,既是視覺的直感,也起了襯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廣闊浩森,因而樓上望山,不過“一點”而已。“青”字則寫出了山的生氣,暗應上句的“春”字。
“鏡里”二句緊扣上句寫湖光山色相映,開闊渺遠,悠悠無限。既寫湖山之景,也寫詩人登樓縱望之時,悠悠不盡之情。詩人從遐想中醒來,愁思渺邈,只覺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閒適極了。此二句之寫景也為下兩句直抒情懷打下基礎。
最後,全詩用“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萬古愁”作結,詩人筆鋒一轉,目光不再局限於眼前的君山,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洞庭湖,由寫景轉入抒情。這兩句含蘊豐富,給人以豐富的想像餘地。君山、岳陽,是長江水流出洞庭的湖口,因而,“流下春江去”是寫實,但作者卻以水喻愁,巧妙化用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和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的詩意,將自己的身世感慨,思鄉之念融入詩中,使詩情由清淡而濃烈、深沉、激憤,表現出更豐富深廣的主題。
此詩為登臨觀景之作,描寫的主線隨活動順序漸次展開:由登樓望湖,由湖及山,轉而山光水色綜寫,最後以抒情作結。線條清晰,層次分明。詩境空闊疏淡,語言清麗流暢,表現出明初詩風的一些特點。

名家點評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全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君山的景色,化人我於一體,熔古今於一爐,綺麗而不纖弱,通俗而又深沉,是《眉庵集》中的佳作。(《明詩三百首》)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錢振民:詩中以巧妙的比喻、生動的形象,描繪了洞庭湖與君山相映成輝的壯麗景色。(《明詩觀止》)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丁成泉:《登岳陽樓望君山》這首七言短古,重點寫君山,摻入傳說,用虛實結合的筆法,表現出湖中君山的神韻,也頗有筆力。這些篇章都與單純的摹擬不同,能給人以新鮮感。(《中國山水詩史》第二版)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言學教授黃錦章:楊基的這首詩,在構思上很有特色,在前六句中,他把視線凝於一點,緊扣君山做文章,而到了結尾兩句,視線突然從君山移開,轉向緩緩流動的湖水以及整個巴陵郡,眼前豁然開朗,全詩便充滿了活力。同時,靜與動的關係也得到了平衡,前六句的基調是寧靜的,結尾兩句則充滿動勢,稍縱即收,給人以無盡的回味餘地,真可謂“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謝榛《四溟詩話》)。(《歷代山水詩鑑賞:江山留勝跡》)

作者簡介

楊基(1326~1372年), 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於吳中(今江蘇蘇州)。元末,曾入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少時曾著《論鑒》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於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著作有《眉庵集》12卷,補遺1卷。按古體、歌行、律詩、絕句、長短句及詞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時,江朝宗為之作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