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岣嶁峰作》是清代馮敏昌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岣嶁峰作
- 作者:馮敏昌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小羅浮草堂集》
- 作品體裁:古體詩
《登岣嶁峰作》是清代馮敏昌創作的一首詩。
《登岣嶁峰作》是清代馮敏昌創作的一首詩。1作品原文衡峰首回雁,臨江初不高。岣嶁特騫鵬,峨峨插雲濤。茲岳信神奇,茲峰益雄驚。崔巍切雲冠,奮迅騰溟鰲。還疑金銅仙,摩天出蟠桃。其下乾青蓮,跗萼相周遭。栝柏斧不盡,雲雷數來鏖。未...
岣嶁碑(ɡǒu lǒu bēi ) 即。原在湖南省衡山縣雲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紹興及西安碑林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繆篆,又似符籙。相傳為夏禹所寫,實為後世偽托。碑刻簡介 岣嶁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於湖南省境內南嶽衡山岣嶁峰,故稱“岣嶁碑”,原跡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上旬重新被發現,現已成為...
禹王碑,因原文刻在南嶽衡山的岣嶁峰,故又稱岣嶁碑。亦稱“祝融峰銘”,因最初發現於湖南衡山祝融峰(衡山古稱岣嶁山)而得名。雖說稱“碑”,實際上是摩崖石刻,石刻寬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每字直徑約16厘米。碑文有的像奔走的龍蛇,有的像團起身子的蝌蚪,字形獨特,難以辨認。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仰看同來客,木末見冠服。高台石橋路,尋常雲所宿。下方雷雨時,此上自晴旭。紫蓋何突兀,萬里在一目。餘峰六七十,僅如翠浪矗。北有懶瓚岩,大石庇樵牧。下窺半厓花,杯盂琢紅玉。飛雲身畔遇,攬之不盈掬。祝融最高絕,紫蓋不足錄。俯視同仰觀,蒼蒼萬形伏。惟餘岣嶁峰,南睇...
④岣嶁(gǒu lǒu):衡山的主峰,故衡山也叫岣嶁山。岑(cén):岑崟(yín),山高峻險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兮。”此為岣嶁山之高峻。⑤仙駕:這裡指舜和禹。駕,特指大禹的車。《辭源》:“古代神話傳說,禹在此(岣嶁峰)得到金簡玉書。”⑥世途:人生道路。任:堪、勝...
詩人斷定石鼓是如《詩經·崧高》那樣的頌功之作,與衡山岣嶁峰上的神禹治水碑同垂不朽;從宣王不炫己,以及鼓上無紀年、無作者姓名的情節上,進而推見了石鼓特出的一大長處,即“勳勞至大不矜伐”,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忠厚之風。結末的這段筆墨,實際上是對前所言石鼓辭密難曉的關應和生髮。這一小節鋪寫...
岣嶁碑 簡介 岣嶁碑(ɡǒu lǒu bēi),別名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於湖南省境內南嶽衡山岣嶁峰,故稱“岣嶁碑”,原跡曾消失千年。昆明、成都、紹興及西安碑林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繆篆,又似符籙。相傳為夏禹所寫,實為後世偽托。原跡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上旬重新被發現,現已成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湖南衡陽縣岣嶁峰有一塊禹王碑,唐朝韓愈、劉禹錫曾為其賦詩歌詠,南宋何致始刻碑於嶽麓山峰,其上亦有蝌蚪文,經明朝學者楊慎等,當代學者馬賀山、童文杰等考證,今已破譯,證明是商朝甲骨文之前的夏朝篆體蝌蚪文,則此《盤古王表》的刻碑人或許曾觀摩過禹王碑。4、天干地支 《盤古王表》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天干地支...
在乾隆年間所編修的《衡州府志·形勢》中對衡陽的風水有詳細記載,大意是:衡陽城的鎮山為南嶽,南嶽蜿蜒而南,形成岣嶁峰,至花葯山,抵回雁峰,結為郡治。她側依回雁峰,前有湘江環帶,東洲島浮現於前方江面,蒸水在北面由西而東匯入湘江,再往北是耒水自東而西融入湘江。石鼓山列於府治左側,隔岸望之,形...
《衡州府志·形勢》卷一載“郡之鎮曰南嶽,岳發脈於岷山,由蜀入黔方之乾也,自騎田嶺入楚,蘊崇菀積起而為衡岳,其勢蜿蜒從岣嶁峰走郡西部至花葯山,委折而下,結為郡治。左直雁峰,右帶湘水,蒸流回注,耒水匯之。東洲浮其前,石鼓蹲於側,隔岸望之,形如偃月。雖非天險之邦,而縈行逶迤,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