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龍泉寺

登封龍泉寺

登封龍泉寺--位於登封市西南20公里石道鄉龍泉寺村。始建於唐,歷代重修。原來規模很大,有頭門、二門、三門和諸多殿宇,今僅存三門、六祖殿和千佛殿等三座建築。三門面闊三間,硬山灰瓦頂。六祖殿,面闊三間,硬山灰瓦頂。以上二者均為清代建築。千佛殿為龍泉寺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灰瓦頂,檐下置斗拱。梁架結構中使用袢間斗拱和駝峰,屬於早期建築作法。殿內四壁有數百尊磚雕佛像,此即千佛殿名之由來。後牆青石檐柱和殿內青石金柱上有明嘉靖九年(153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建造的題款,確定了千佛殿的建造日期。寺內還有多通明清碑刻,其中包括少林禪師二十九代傳法主持左梅撰文的《成公禪師碑》,以及一些寺院重修碑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封龍泉寺
  • 所屬宗教::佛教
  • 所在國家::中國
  • 所在城市::登封市
  • 建造時間::1530年
  • 寺地址:河南省登封市石道鄉上窩村
登封龍泉寺--位於登封市西南20公里石道鄉龍泉寺村。創建年代不詳,從碑文記載可知,該寺為少林寺下院。坐北朝南,原有山門、六祖殿、緊那羅殿、火神殿、老君殿、千佛殿等建築。現僅存山門、六祖殿和千佛殿。
千佛殿為明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二十七日建,面闊5間、進深3間,面積100餘平方米,硬山灰筒瓦頂。正脊飾有蓮花、龍等浮雕圖案,脊兩端置大吻。殿內梁架為三梁起架,東山壁和後壁嵌有磚雕佛龕373個,每龕中置佛一尊。後牆及西牆佛龕多已無存,金柱及檐柱上有題記。寺內現存明清碑刻3通。寺東原有唐塔一座,現僅存塔基。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還有多通明清碑刻,其中包括少林禪師二十九代傳法主持左梅撰文的《成公禪師碑》,以及一些寺院重修碑記。
龍泉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南20公里石道鄉西南2.5公里處的上沃村。寺院坐北面南,南望伏牛山脈逶迤連綿,狀如屏障。寺東、寺前是隱士溝水庫波光瀲灩,山水映襯,綠樹蔥蘢,地勢幽竣,寺貌嵯峨,亦為嵩岳又一勝地。寺西有清泉一眼,泉水清澈見底,廣方丈,深盈尺,四季涌流,逢旱清水不涸,人稱“龍泉”,寺因泉而得名。
龍泉寺始建於何時?有關志書概莫能詳。1991年10月7日,登封縣文物保管所業務人員在該寺千佛殿前月台東南角沿下發現壘著一塊北朝時期的半截造像碑。因此推測,此寺可能始建於北朝時期。
唐代龍泉寺建築規模較大,僧人較多。大詩人孟浩然《疾愈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中“傍見精舍開,長廊飯僧畢”和詩人方乾《龍泉寺絕頂》詩中“前後登臨思無盡,年年改換往來人”等即可為證。
金代時期的龍泉寺已經衰敗,寺損僧少。元好問在游《龍泉寺四首》詩中,也發出了“泉石煙霞自一家,殘僧隨分了生涯”的感嘆。
明代中葉,成公大空禪師主持龍泉禪院,“殿宇增修”,寺院振興。
明嘉靖九年(1530年)登封石道、胥店和汝寧府確山縣、陝縣梨原善男信女募捐石柱等物,重修千佛殿。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社首陳時茂等42人和本寺僧人思知等12人共同重飾千佛殿聖像。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和乾隆三十年(1765年)兩次重修千佛殿、六祖殿暨山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千佛殿。
民國初年,神像“丹青剝落”,殿宇“檐角摧殘,甚有崩 圮毀者”。民國六年秋(1917年)至八年(1919年)春,龍泉寺“環村居民量力出資”,“共費錢貳仟余緡”,“重修龍泉寺大佛殿、六祖殿暨山門”,“由是剝落者輝煌矣!摧殘者嚴矣!崩 圮毀者威壯而峻矣!”
1958年,千佛殿西山牆局部坍塌。1959年冬至1960年春,石道上沃村村民用石塊把西山牆壘砌起來,免遭整體塌損之災。
1983年春,千佛殿東山牆裂縫嚴重,瀕臨倒塌。登封縣文物保管所撥款2000餘元,由君召鄉建築隊對東山牆進行整修。
2003年3月24日至7月28日,登封市文物管理局使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捐贈的19.5萬元,根據鄭州市文物管理處批准的《登封龍泉寺勘測設計報告》(鄭文物辦字[2002]71號),落架維修了千佛殿。
2003年11月24日至2004年3月15日,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投資9萬元,由河南豫達古建園林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施工,落架維修了山門,並復原了山門前月台及青石踏步。
200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投資11.7萬元,由河南豫達古建園林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施工,落架維修了瀕臨倒塌的六祖殿。
龍泉寺院東西寬39.1米,南北長44米,占地面積1720.4平方米,現僅存中軸建築山門、千佛殿和西配房六祖殿、東配房 大成緊那羅王殿等明、清以後建築4座347.89平方米。
山門,清代建築,面闊三間,東西長10.6米,進深四架椽,南北深5.9米,建築面積62.54平方米。硬山式灰筒板瓦覆頂。灰色正脊兩面凸飾蓮花等圖案,兩端置大吻,張口吞脊,劍把高聳。四條垂脊上置飾仙人和龍、鳳、獅、子等。明間前後辟圓拱券門,前後均裝置兩扇板門,寬大厚實。兩次間前牆各開1個6角形窗。門前為青磚砌築月台,青石條壓沿。東西長10.6米,南北寬4米。月台中間為凹形7級青石踏道。
六祖殿位於山門後西側,座西面東,清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式灰筒板瓦覆頂,出前廊。明間裝隔扇門四扇,兩次間下為坎牆,上為坎窗。南北長8.65米,東西寬7米,建築面積60.6平方米。大成緊那羅王殿位於山門後東側,座東面西,與六祖殿相對。1999年復建。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式小灰瓦覆頂,出前廊。南北長8.3米,東西寬7.3米,建築面積60.59平方米。
千佛殿,又名大佛殿,位於寺院最後。座北面南,因殿內四壁嵌有數百尊磚雕佛像而得名。是此寺的主體建築。該殿面闊五間,東西長14.4米,進深三間,南北寬11.4米,建築面積164.16平方米。殿頂為懸山式灰筒板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正脊兩面飾蓮花、龍、麒麟等高浮雕圖案。兩端置大吻,中飾置獅馱寶瓶,獅下為基座,座嵌砌在正脊中,前後兩面雕有一佛二弟子像。四條垂脊兩面飾蓮花等裝飾圖案,脊頭置仙人和走獸。殿檐下置雙昂五踩斗拱,前後檐各12攢,總計24攢。殿內梁架上有彩繪,內容有花草、人物等圖案,為典型的中原地方手法,雖然年深日久,色彩較灰暗,但畫面輪廓、形像依舊可辨。明間正面辟方形殿門,裝置兩扇板門。兩次間各砌一個方形窗,左右對稱。殿外四周為台明,寬1.12米。寬殿前為磚砌月台,青石條壓沿,東西長14.4米,南北寬8.35米。
整個殿房共有石檐柱16根,其中前後石檐柱各6根,東西石檐柱各2根,砌築在牆體之內。殿內後金柱4根,亦為四面磨邊石柱。前金柱4根,為四根木柱。大部分石柱上都刻有施主始名和始建年代。前檐柱和前金柱之間均相距2.65米,後檐柱和後金柱均相距2.38米。殿內梁架為三梁起架,用梁和短柱重迭裝成,以承托橫檁。此殿梁架結構有其明顯的特點:一是在柱與梁交接處用雀替,藉以減小大梁的淨跨度,並起加固和裝飾作用;二是在檁與枋之間支有二個小型斗拱,支撐大梁和小梁的矮柱與梁的交接處亦雀替。前坡二梁柁頭不是壓在前檐柱上,而是壓在前金柱上,且柁頭亦有雕飾。殿內前牆和東、西山牆現壘砌有明代佛像磚龕443塊,其中東山牆共有佛龕磚8層,每層21~31塊之間,計有212塊;南山牆現存佛龕磚7層,每層8至18塊不等,計有154塊;西山牆共有3層,共有77塊。佛龕磚高31厘米,寬25厘米,磚面佛龕高26厘米,寬19.5厘米,龕中佛像雙臂下垂,盤膝端坐於蓮花之中,佛像高23厘米,佛頭高6厘米,身高13.5厘米,腰寬10厘米。蓮花座高4厘米,寬15厘米。從石檐柱和後石金柱上的題記可知,此殿修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距今已有476年的歷史。
1965年12月20日,登封縣人民委員會([65]會字第355號)公布龍泉寺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3月1日,鄭州市人民政府(鄭政[1987]18號)公布龍泉寺為第一批鄭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龍泉寺為第四批省級保護單位。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石道鄉上窩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