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在昔聞南畝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此詩為第一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在昔聞南畝
  • 創作年代:東晉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陶淵明
作品全文,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在昔聞南畝1,當年竟未踐2。
屢空既有人3,春興豈自免4?
夙晨裝吾駕5,啟塗情已緬6。
鳥哢歡新節7,泠風送余善8。
寒草被荒蹊9,地為罕人遠10。
是以植杖翁11,悠然不復返12。
即理愧通識13,所保詎乃淺14。

注釋

1:在昔:過去,往日。與下句“當年”義同。南畝:指農田。南坡向陽,利於農作物生長,古人田土多向南開闢,故稱。
2:未踐:沒去親自耕種過。
3:屢空:食用常缺,指貧窮。既有人:指顏回。《論語·先進》:“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詩人用以自比像顏回一樣貧窮。
4:春興:指春天開始耕種。興:始,作。
5:夙(sù)晨:早晨。夙:早。裝吾駕:整理備好我的車馬。這裡指準備農耕的車馬和用具。
6:啟塗:啟程,出發。塗通“途”。緬:遙遠的樣子。
7:哢(lòng):鳥叫。
8:泠(líng)風:小風,和風。《莊子·齊物論》:“泠風則小和。”陸德明釋文:“泠風,泠泠小風也。”余善:不盡的和美之感。善:美好。《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9:被荒蹊(xī):覆蓋著荒蕪的小路。
10:地為罕人遠:所至之地因為人跡罕至而顯得偏遠。罕人:很少人跡。
11: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見的一位隱耕老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一種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
12:悠然:閒適的樣子。不復返:不再回到世俗社會。
13:即理:就這種事理。指隱而耕。通識:識見通達高明的人。這裡指孔子和子路。《論語·微子》記桀溺勸子路的話說:天下動亂不安,到處都是這個樣子,到底跟誰一起來改變現狀呢?與其跟隨(孔子那種)避開惡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隨(我們這種)避開人世的隱士。子路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悵然嘆道:鳥獸不可跟它們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處又跟誰相處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們一起來改變現狀了。又《論語》同上篇記載子路針對荷蓧丈人的話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兩段記載孔子和子路的話,都是說明仕而不隱的道理。陶淵明認為自己堅持隱而不仕的行為,與這種“通識”相比是有“愧”的。而實際上陶淵明在這裡表現出了與儒家傳統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詩中,詩人又以“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來進一步申明了這一思想。
14:所保:指保全個人的名節。《後漢書·逸民傳》:後漢末,“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鵲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棲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釋耕壟上,而妻子耘於前。”詎(jù):豈。淺:淺陋,低劣。

白話譯文

往日聽說南畝田,未曾躬耕甚遺憾。
我常貧困似顏回,春耕豈能袖手觀?
早晨備好我車馬,上路我情已馳遠。
新春時節鳥歡鳴,和風不盡送親善。
荒蕪小路覆寒草,人跡罕至地偏遠。
所以古時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遷。
此理愧對通達者,所保名節豈太淺?

作品賞析

此詩以“在昔聞南畝”起句,敘述了勞動經過,描繪了自然界的美景,緬懷古聖先賢,讚頌他們躬耕田畝、潔身自守的高風亮節。他早就聽說過南畝,只恨自己沒有儘早趕來,過這俯身躬耕的日子。這裡他提到《論語》里“屢空”的顏回。陶淵明不怕貧窮。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貧樂道。他喜歡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他從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來,架好車馬,下地幹活,他的胸中飽脹著自然的情懷。鳥聲婉轉,風中送來瀰漫的花草清香,涼爽,和善,絕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蓋了冬後大地的無數小徑。這偏遠的、人跡罕至的地方叫人驚喜。他可以在這裡找到自由。不需要繁華、光榮和熱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個多餘的人。他甚至覺得,汲汲於功名的人類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選擇。陶淵明覺得隱居的道理應該為人生的通識感到慚愧。隱,還是不隱,一直是個問題。這個世界的通識就是,不隱,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頭地。陶淵明還不想歸隱,時候還沒到,但他的愧對只是暫時的不安。他終將心安理得地歸去。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