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位於背部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與尾骨端連線的中點處,相當於第11胸椎棘突高點處;一說當第9胸椎棘突高點處。計1穴。第9胸椎棘突高點處淺層布有第9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9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主治白內障,目赤腫痛,小兒癲癇,黃疸,肝區痛,背痛,肝胃不和,呃逆,嘔吐,頭痛,白翳。針刺0.5~0.8寸。局部酸脹感。留針30分鐘。灸5~7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癲癇穴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 隸屬:經外奇穴
- 功能:疏肝明目,調心安神
定位,解剖,功能作用,主治,操作,附註,相關論述,
定位
位於背部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與尾骨端連線的中點處,相當於第11胸椎棘突高點處。一說當第九胸椎棘突高點處。計1穴。
解剖
位於第9胸椎棘突高點處解剖概要如下: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突。淺層布有第9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9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功能作用
疏肝明目,調心安神。
主治
白內障,目赤腫痛,小兒癲癇,黃疸,肝區痛,背痛,肝胃不和,呃逆,嘔吐,頭痛,白翳。
操作
針刺0.5~0.8寸。局部酸脹感。留針30分鐘。灸5~7壯。
附註
取穴方法:俯臥位,以繩量取大椎至尾骨端之長度,折半,以折得之半長從大椎穴下量,盡處是穴。亦以大椎穴至尾骶骨尖端連線之中點處取之。
相關論述
《太平聖惠方》:“小兒三五歲,兩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灸第九椎節上一壯。炷如小麥大。”
《針灸學》:“癲癇,取穴時,從第一胸椎至尾閭骨尖端上量取長度折半,以所得長度,從大椎向下量,盡處是穴。灸七壯。治小兒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