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鮃(瘤棘鮃)

大菱鮃

瘤棘鮃一般指本詞條

大菱鮃,也稱多寶魚,是鮃科菱鮃屬魚類。身體扁平,略呈菱形,整體觀近似圓形。尾鰭寬而短。體表呈褐色,有隱約可見的黑色和棕色花紋,體色可隨環境而變化。頭部比例與身之比相對較小。口裂中等大,牙齒較小且不鋒利。

大菱鮃自然分布於大西洋東側歐洲沿岸,從北歐南部直至北非北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中國山東、遼寧等地有大規模養殖。大菱鮃棲息於溫水性泥沙質、沙爍或混合底質,水深20-70米海底。大菱鮃性格溫和,平時遊動很少,以小魚、小蝦、貝類、甲殼類為食。人工養殖大菱鮃,對溫度的要求非常嚴格,最高的生長溫度在21-27℃,28℃以上。野生大菱鮃自然性成熟期在5-8月份。

大菱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研究表明它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大菱鮃適應於低水溫環境、生長迅速、抗逆性強,自1992年由雷霽霖院士引入中國以來,大菱鮃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品種,其後大菱鮃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中國海水養殖第四次浪潮的興起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外文名:Breet、turbot
  • 別名:瘤棘鮃、多寶魚
  • 中文學名:大菱鮃
  • 拉丁學名:Scophthalmus maxim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鰈形目
  • 菱鮃科
  • :菱鮃屬
  • :大菱鮃
  • 亞種:無 
  • 分布區域:北大西洋及其鹹淡水交界地區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保護級別:(IUCN 2013年 ver 3.1)——易危(VU)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自英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發成功以來,經過近50年的發展,大菱鮃己成為歐洲重要的商業化養殖魚類。大菱鮃引進中國國內後,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於1999年突破了大規模生產性育苗技術。隨後,大菱鮃養殖很快在山東半島、河北和遼東半島得到普及,並繼續向南延伸到江浙與福建沿海,已經發展成為海水魚類養殖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後經移植,已在亞洲的中國、南美智利等地進行大規模養殖。

形態特徵

大菱鮃身體扁平,體形略呈菱形,由於背、臀鰭較寬,所以整體觀又近似圓形尾鰭寬而短,背鰭臀鰭無硬刺。兩眼位於頭部左側,有眼側呈灰褐色、深褐色,有黑色和咖啡色的花紋隱約可見,會隨環境變化而變更體色的深淺,體表有少量皮刺(角質鱗)。無眼側呈白色,光滑無鱗。大菱鮃的皮下、鰭邊含有膠質。頭部較小,占魚體比例小,口裂中等大,比牙鮃小,其牙齒細短而且不鋒利。魚體中部肉厚,全身除中軸骨外無小刺,出肉率高。內臟團小,位於腹腔前位。性腺位於腹腔下後方,成熟期性腺由後向前不斷膨大,以致充滿整個腹腔,而將內臟團擠於腹腔前位上方。

近種區別


大菱鮃
特徵
身體扁平,略呈菱形,整體觀近似圓形。尾鰭寬而短。體表呈褐色,有隱約可見的黑色和棕色花紋,體色可隨環境而變化
體延長、呈卵圓形、扁平。雙眼位於頭部左側,有眼側小梯鱗,具暗色或黑色斑點, 呈褐色,無眼側端圓鱗,呈白色
圖片
大菱鮃
大菱鮃
大菱鮃
牙鮃

棲息環境

大菱鮃適鹽性較廣,對鹽度耐受力最高為40‰,最低為12‰,最適為25-35‰。pH最適為7.8-8.6。大菱鮃能耐低氧,但要求水質清潔,透明度大,溶解氧大於4毫克/升,若低於4毫克/升則生長會受到抑制2000勒克斯即可。

生活習性

大菱鮃是冷水性深海底層魚類,其突出的特點是適應於低水溫生活和生長,能短期耐受0℃和30℃的極端水溫,也有的報導其最高致死溫度為28-30℃,最低致死溫度為1-2℃。大菱鮃1齡魚的正常生活水溫為3-26℃,最高生長溫度為21-22℃,最低生長溫度為7-8℃,最適生長溫度為14-17℃。2齡魚以上對高溫的適應性逐年有所下降,長期處於24℃以上的水溫條件下將會影響成活率。但對於低溫水體(0-3℃),只要管理得當,並不會構成生命威脅。實踐證明:3-4℃仍可正常生活,10-15厘米的大規格魚種,在5℃的水溫條件下,仍可保持較積極的攝食狀態,集群遊動和攝食的行為均表現活躍。大菱鮃喜集群游向水面攝食,飽食後迅速下潛靜臥水底。
大菱鮃在自然海區營底棲生活,為底棲動物食性。幼魚期攝食甲殼類和多毛類,成魚期攝食小魚、小蝦、貝類等。大菱鮃性格溫馴,食性較牙鮃溫和,互相殘食現象較少。人工育苗期的餌料系列為輪蟲一鹵蟲無節幼體一微顆粒配合飼料或鹵蟲成體。成魚養殖階段投餵新鮮雜魚、冰鮮雜魚或配合飼料。大菱鮃從育苗到幼魚培育到養成,都較易接受配合飼料,而且轉化率較高,餌料係數有的可達1.2:1。
大菱鮃對不良環境的耐受力較強,喜伏伏水底,很少遊動。除頭部露在外面,身體可互相多層疊壓一起,重疊面積超過60%,對生長、生活也無影響。
大菱鮃的生長主要受環境影響,如水溫和餌料等。大菱鮃在水溫7℃以上可以正常生長,10℃以上可以快速生長。一般在孵化後2個月,魚苗平均全長可達3厘米,3個月全長可達6厘米以上。在其最適的生長溫度15-19℃條件下,保證餌料的優質和充足,全長5厘米的魚苗入池養殖一年,體重可達800-1000克,第2-3年生長速度加快,一般年增長速度可以超過1千克。3-4齡魚體重可達5-6千克。

分布範圍

海域:原產於歐洲的特有種,分布於大西洋東側歐洲沿岸,從墨西哥灣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北歐南部直至北非北部,黑海、地中海沿岸等有分布。
國家: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賽普勒斯、丹麥、埃及(西奈、埃及非洲部分)、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科西嘉、法國大陸)、直布羅陀、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克里提、希臘大陸、東愛琴海群島)、根西島、冰島、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西西里、撒丁島、義大利大陸)、澤西島、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馬爾他、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葡萄牙大陸)、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巴勒阿雷亞斯、西班牙大陸、西班牙北非領土)、瑞典、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北愛爾蘭、大不列顛)。
大菱鮃(瘤棘鮃)
大菱鮃分布範圍圖

繁殖方式

大菱鮃的自然繁殖季節為每年5-8月,盛期為7月,產卵場水溫12-15℃,高峰期14℃左右,產卵場為水深為80-150米的沙泥底質海區。大菱鮃與牙鮃一樣屬於分批產卵魚類,產卵量與雌魚個體大小密切相關,個體繁殖力隨體重增長而增加。一般體重1-7千克的雌魚,其懷卵量為100-720萬粒,即平均每千克體重的懷卵量約100萬粒。而且每尾雌魚在一個產卵季節或一個多月的產卵周期中的產卵次數與產卵量差別甚巨,排卵間隔個體間亦有很大差異。野生雌性大菱鮃3齡性成熟,體重2-3千克,體長40厘米左右;雄魚2齡性成熟,體重1-2千克,體長30-35厘米。大菱鮃卵呈正圓球形,無色透明;中央有油球1個,無色透明。平均卵徑為0.98毫米mm,平均油球徑為0.13毫米。受精卵在鹽度為30‰的靜水中呈浮性。
養殖親魚性成熟年齡。一般可以提早一年。大菱鮃親魚對光照和溫度很敏感,隨著光照的增加和溫度的升高其性成熟加快。因此可以利用光溫調控方法,誘導和控制親魚在年周期內的任何一個月份產卵。大菱鮃親魚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一般不能白行產卵受精,繁殖盛期偶有成熟卵自行排出體外,但絕大多數為末受精卵,所以人工繁殖培育魚苗,仍依賴於人工采卵授精。
大菱鮃的排卵節律較難掌控,性腺中的卵子排卵後會迅速老化而失去受精能力,而且雄性大菱鮃的精液量也很少。由於人工擠出的卵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自然發育成熟的,其卵子的受精率、孵化率較低,這就降低了人工擠卵的效率,中國國內有的廠家採用激素催產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卵效率和卵質。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地中海種群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近危(NT)。
歐洲種群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價值

經濟:大菱鮃主要分布區為北海和黑海西部沿岸,是該海區重要的經濟魚類。歐洲沿岸的年捕撈量為7000噸,黑海西部沿岸年捕撈量為2600噸,整個歐洲和西亞沿岸年總捕撈量不超過2萬噸。
觀賞:大菱鮃的體形優美,幼魚色彩絢麗,具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