瘃

瘃,讀作:zhú。漢字基本字義指“凍瘡”。凍而凝結、凍乾的意思,易讀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瘃
  • 外文名:sores from cold
  • 拼音:zhú
  • 字義:凍瘡
  • 筆畫數:13
  • 部首:疒
  • 注音:ㄓㄨˊ
  • 結構半包圍結構
  • 造字法:形聲;從疒、豕聲
  • 詞性:形容詞
  • 統一碼: U+7603
  • 五筆:UEYI
  • 倉頡:TGS
  • 鄭碼:TGS
  • 四角:00132
  • 筆順:丶一ノ丶一一ノフノノ丶ノ丶
  • 筆順編號:4134113533434
zhú
(1) ㄓㄨˊ
(2) 病名,即“凍瘡”:凍~。
(3) 凍乾(g乶 ):~脯(凍肉干)。
(4) 鄭碼:TGS,U:7603,GBK:F0F1
(5) 筆畫數:13,部首:疒,筆順編號:4134113533434
詳細註解
--------------------------------------------------------------------------------
zhú
[名]
(1) 凍瘡 [chiblain]
將軍士寒,手足皸瘃。——《漢書》
窮臘一尺雪,跨春氣逾嚴,童僕苦病瘃,庭戶無與杴。——宋·梅堯臣《對殘雪懷歐陽永叔》
(2) 瘃墜(瘃墮)
(3) 凍而凝結 [freeze;be frozen]
迨至蒙古入杭,群驅北徒,瘃足墮指,啼飢僦食於原野。——王夫之《宋論》
(4) 又如:瘃脯(臘肉);瘃魚(魚類臘製品);瘃臘(魚肉類臘製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