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精神心理科
- 多發群體:老人
- 常見病因:大腦功能退化,患者大腦的結構和內部的生物化學平衡都被破壞
- 常見症狀:焦慮/抑鬱,偏執/猜疑,脾氣暴躁/毀物傷人,興奮/恐懼,反覆言語/重複動作,幻覺/妄想,依賴/幼稚,淡漠等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痴呆患者出現精神行為障礙主要原因是大腦功能退化,患者大腦的結構和內部的生物化學平衡都被破壞,因此與患者的記憶等認知功能障礙一起,出現異常的精神行為。由於每位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並不一致,且部分患者症狀明顯,有些則較為輕微。有研究提示出現嚴重精神行為障礙的患者可能與患者患痴呆之前的精神狀態有一定關聯。有報導稱親屬有抑鬱症者,患者在認知受損的情況下,更易出現抑鬱症狀。也有不少研究結果顯示,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與某些特定的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聯。
臨床表現
痴呆伴發精神行為障礙包涵了許多種症狀,幾乎所有精神障礙的症狀均可在出現在痴呆患者的臨床表現上,但這些精神行為障礙與平素所說的“精神疾病”有所不同,其症狀表現也具有自身特點。並且,隨著疾病進展,在輕度、中度、重度各個時期臨床表現也完全不同。主要臨床表現有如下幾點:
1.焦慮/抑鬱
患者表現情緒低落、易緊張、敏感、有時多疑、坐立不安、反覆去衛生間大小便,對自己記憶不好有很多擔心,甚至有消極想法或行為。這些症狀通常出現在疾病早期,甚至比記憶障礙的症狀更明顯。因此,有時會誤診為老年期抑鬱症。
2.偏執/猜疑
在疾病輕中度時出現,患者表現多疑、警惕、難以相處,總認為別人做了不利於自己的事情。不少患者疑心別人偷了自己的錢財,對來照顧自己的人很敵視。患者由於記憶力差,常找不到東西,總認為是別人拿走了,為此將東西放在更為隱蔽處,但很快又不記得,更為找不到。因此疑心重重。少部分患者會固執認為有人要害他,或者認為配偶對自己不忠,或堅持認定某件未發生的事情,並言之鑿鑿難以說服。
3.脾氣暴躁/毀物傷人
患者脾氣性格變得與以往不一樣,或以往的脾氣變得更惡劣,很容易被激惹、無法接近,罵人、衝動時毀物甚至傷人。
4.興奮/恐懼
表現行為或言語增多,或者易恐懼尖叫。少數患者有性興奮表現,言語行為輕佻、不檢點。
5.反覆言語/重複動作
由於記憶力差,患者會反覆提問或說一件事。有些患者有重複無意義的行為,比如說重複捲起衣角、反覆開關抽屜、摸索某樣東西等。
6.日夜顛倒/夜間漫遊
患者睡眠節律紊亂,白天睡晚上起床,在房間漫遊,反覆上廁所或做些無意義的事情。有時到處敲敲打打,或走到子女房間,甚至出外無目的遊走。
7.幻覺/妄想
以視幻覺多見,患者見到房間裡有不存在的東西,也有稱看見小人或魔鬼,會讓其他人來看,被他人否定後有時會意識到是幻覺。妄想是指患者堅持相信某件不存在的事情,比如認為某位鄰居存心要害他,或者配偶與他人有染。但要注意有時是患者記憶錯誤,比如稱某位親朋剛來過,或看見配偶與異性在床上,並不一定是患者有幻覺或幻想,而是患者記憶紊亂,將以往記憶的內容或者夢裡的內容當成剛發生過的事情。
8.依賴/幼稚
患者對某位照料者特別依賴,有時不讓該照料者離開須臾,幾分鐘未看見就驚慌甚至吵鬧,並且拒絕其他的照料者。有些患者行為顯得幼稚,或喜歡接近小孩子,樂於和認識或不認識的小孩子交往。
9.淡漠
患者對以往感興趣或關心的事情失去興趣,喪失對親人關切或擔憂的能力。比如對子女的事情、家庭的變動、兒孫的造訪、以往的愛好等均顯得無動於衷。淡漠不同於抑鬱,淡漠指情感的缺失與空洞,而抑鬱則多指情感仍然存在,但由於壓抑與低落而顯得對某些事情沒有興趣。
診斷
痴呆伴發精神行為障礙的檢查與診斷,首先是要明確痴呆的診斷與痴呆的類型。一般來說,痴呆的不同類型、或不同嚴重程度,患者出現的精神行為障礙也有所不同。比如路易體痴呆患者幻視、睡眠紊亂較多見,額顳葉痴呆患者更多出現行為問題,表現貪食、行為失當等。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為障礙則隨著疾病的進展而表現不同。
精神行為障礙的評估在臨床上常以評估量表的形式進行評價,比如:神經精神量表、阿爾茨海默病病理行為評估量表等。
治療
1.非藥物治療
指行為治療、認知訓練治療、心理教育等治療方法。一般來說,除非患者症狀不適合,均應首選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通常需要在專業人員的參與或指導下完成。常採用的非藥物治療方式有心理教育與照料者行為指導,已被研究證實有效。其他的治療如認知訓練治療、行為調整治療、豐富感知治療等對某些患者具有效果。
心理教育通過改變照料者的態度與行為,而緩解患者的症狀。不少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與照料者有關。比如,患者反覆詢問一件事情,而其家人在回答了許多次後逐漸不耐煩,甚至發怒,易導致患者更迷惑或情緒相應變得惡劣。心理教育可以通過改變照料者對患者精神行為的態度或做法而減緩患者的症狀。
照料者行為指導對照料者進行培訓,加深照料者對疾病的理解,提高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其他非藥物治療行為調整治療指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況,適當培訓並改變患者的行為。認知訓練治療是採用對患者進行特定的一種或多種認知訓練,從而相應改善患者的認知與精神行為的方法。豐富感知治療是指讓患者處於相對豐富、且有安撫作用的環境中,讓患者情緒穩定的一種做法。
照料者行為指導對照料者進行培訓,加深照料者對疾病的理解,提高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其他非藥物治療行為調整治療指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況,適當培訓並改變患者的行為。認知訓練治療是採用對患者進行特定的一種或多種認知訓練,從而相應改善患者的認知與精神行為的方法。豐富感知治療是指讓患者處於相對豐富、且有安撫作用的環境中,讓患者情緒穩定的一種做法。
2.藥物治療
用於治療痴呆伴發精神行為症狀的藥物大致可分為5類藥物促認知藥指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如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利凡斯他汀、美金剛。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協調痴呆患者腦內與認知相關的調節物質,由於認知障礙與精神症狀緊密聯繫,因此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與鎮靜藥相比,這類藥物作用較為溫和,部分患者也有鎮靜、胃腸道反應、興奮等副作用。
(1)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氟哌啶醇、阿立哌唑等。讓患者鎮靜,可減輕患者的激惹、衝動、緊張、行為紊亂、幻覺妄想等症狀。由於這類藥物不良反應較多較明顯,如過度鎮靜、椎外系反應(即類帕金森症狀反應)、代謝障礙、易跌倒等,這類藥物通常在充分考慮、不得不用的情況下才予給藥。
(3)心境穩定劑包括卡馬西平、丙戊酸鹽、奧卡西平等,這類藥物與抗精神病藥相比較溫和些,但也有不少不良反應,如鎮靜、步態失衡或身體失平衡、易跌倒、肝功能損害等。
(4)催眠類藥用於日夜節律紊亂、夜間漫遊的患者。這類藥也要注意不良反應,如易跌倒、過度睡眠等,並且對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