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瀉散

痢瀉散是一種藥物,主料有生熟大黃各30克,蒼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痢瀉散
  • 組成:生熟大黃各30克,蒼朮
  • 來源:《鏡花緣》
  • 用法:研細末,為散劑
來源,組成,主治,用法,用量,方論,

來源

《鏡花緣》

組成

生熟大黃各30克,蒼朮(米泔水泡)90克,杏仁、羌活各30克,川烏(去皮臍,濕面包裹,火上煨透)、甘草各45克。

主治

痢疾、腸炎

用法

研細末,為散劑。

用量

赤白痢,成人每次服3~4克;腸炎、泄瀉,成人每次服2克;均1日2~3次服。赤痢用燈心湯下,白痢用生薑湯下,泄瀉、腸炎用米湯調服。小兒用量減半,4歲以下服成人量的四分之一,1~2歲服成人量的八分之一即可。

方論

《朱良春用藥經驗集》:方中以大黃為主藥。大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本經》),“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本草綱目》)。蓋痢疾莫不由外感疫毒之邪,內傷飲食生冷不潔之物,運化受阻,傳導失常,氣血凝滯,濕熱鬱蒸而致。腸炎腹瀉,儘管見證各異,但初起腸間多有積滯。大黃既有清熱解毒之長,又有蕩滌導滯之功,妙在生熟同用,生者力峻,專於下行;熟者力緩,既能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又能導大腸積滯而行中有止。杏仁通利三焦、消積止痛(凡含油脂之藥物皆有鎮痛之功,如桃仁、杏仁、當歸、川芎、羌活之類皆是,此章次公先生獨得之秘)。羌活為風藥,風能勝濕,能宣通表衛,又能鼓舞清氣上行;蒼朮燥濕強脾;甘草和中解毒;制川烏則取其散寒濕、破積滯、止痛之意,且辛熱之川烏與苦寒之大黃相伍,溫髒清腸,相反相成。考昔人治痢方中,《聖濟總錄》有烏術丸,即以蒼朮、川烏、橘皮、蜀椒為丸,治腹中雷鳴,臍下癘撮疼痛;《本事方》有木香丸,即以木香、川烏同用,治冷氣下泄;《聖惠方》有烏豆丸,即以川烏、黑豆為丸,黃連湯下,治赤白痢及瀉水。惜乎宋代以後,治瀉痢鮮用川烏,李汝珍蒐集之方,很可能受宋人上述諸方影響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