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關節炎是由於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其多有遺傳因素,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多見於第一跖趾關節,也可發生於其他較大關節,尤其是踝部與足部關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goutyarthritis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40歲以上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第一跖趾關節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如果患者無臨床症狀,血中尿酸濃度高於正常值,醫學上稱為“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濃度如果達到飽和溶解度的話,這些物質最終形成結晶體,積存於軟組織中。最終導致身體出現炎症反應。痛風可以由飲食、天氣變化如溫度和氣壓突變、外傷等多方面引發。家族傾向,遺傳模式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通常分為3期:
1.急性關節炎
多在夜間突然發病,受累關節劇痛,首發關節常累及第一跖趾關節,其次為踝、膝等。關節紅、腫、熱和壓痛,全身無力、發熱、頭痛等。可持續3~11天。飲酒、暴食、過勞、著涼、手術刺激、精神緊張均可成為發作誘因。
2.間歇期
為數月或數年,隨病情反覆發作,間期變短、病期延長、病變關節增多,漸轉成慢性關節炎
3.慢性關節炎
由急性發病轉為慢性關節炎期平均11年左右,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30%左右病人可見痛風石和發生腎臟合併症,以及輸尿管結石等。晚期有高血壓、腎和腦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少數病人死於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

診斷

臨床表現、化驗、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但完全確診要由滑膜或關節液查到尿酸鹽結晶,因為牛皮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時尿酸含量也升高。診斷標準為:
1.急性關節炎發作一次以上,在1天內即達到發作高峰。
2.急性關節炎局限於個別關節,整個關節呈暗紅色。第一跖趾關節腫痛。
3.單側跗骨關節炎急性發作。
4.有痛風石。
6.非對稱性關節腫痛。
7.發作可自行停止。
凡具備上述條件3條以上,並可排除繼發性痛風者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常伴隨全身症狀,血尿酸不升高。
2.晶體性關節炎
包括假性痛風、羥磷灰石沉積症、類固醇結晶關節炎,需要病理明確診斷。
3.類風濕關節炎
當痛風累及多個關節時,常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需要通過仔細分析病史,檢測類風濕因子甚至病理方能鑑別。
4.陰性脊柱關節病
下肢非對稱性大關節受累的痛風性關節炎應與強直性脊柱炎鑑別,應注意患者是否有下腰痛,尤其是炎症性下腰痛。此外可以行HLA-B27及骶髂關節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鑑別。

治療

1.急性期的治療
應祛除誘因並控制關節炎的急性發作。常用藥物包括:
(1)非甾類抗炎藥 急性期首選的止痛藥物,如雙氯芬酸鈉或雙氯芬酸鉀,或塞來昔布、美洛昔康等。症狀控制後停藥。套用期間注意監測血肌酐水平。
(2)秋水仙鹼 非甾類抗炎藥無效時可考慮套用,開始時小量口服,直至症狀緩解或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停藥。用藥期間監測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 如果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急性期可以考慮糖皮質激素,臨床常選用德寶松肌注。
2.緩解期的治療
主要目的為降低血尿酸水平,預防再次急性發作。
(1)抑制尿酸生成藥物 別嘌呤醇,根據尿酸水平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
(2)促進尿酸排泄藥物 苯溴馬隆。
應強調的是,降尿酸藥物可能誘發急性關節炎,因此在急性期不宜使用,而且此類藥物均應從小劑量開始使用。
3.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治療
一般治療包括減肥、控制血脂、減少非必要的利尿劑套用、控制飲食等。同時對共患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予以積極治療。降尿酸藥物的套用時機目前尚無定論。由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約5%~15%發展為痛風,如有心血管病或其他高危因素,應在血尿酸持續高於480umol/L時開始規律降尿酸治療。如無心血管病等高危因素,則可在血尿酸高於540umol/L時開始持續降尿酸治療。

預防

1.飲食
低嘌呤、低脂、低鹽、低蛋白飲食,並應戒酒,多吃鹼性食物,以防痛風急性發作,並有利於尿酸排泄。
2.多飲水,每日飲水量應大於2000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