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式玉器

痕都斯坦式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宮廷中是非常名貴而特別的一種,精美絕倫。痕都斯坦本為清代對北印度的稱謂,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中亞等地區的玉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痕都斯坦式玉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性質:玉質藝術品
  • 意義:回教玉器
簡介,特徵,來源,特點,歷史,市場,

簡介

中國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時代經過上萬年的發展進步,至清朝達到頂峰,特別是乾隆期間,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玉器的製作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乾隆時除了製作中國傳統玉器外,還引進和仿製了外域的玉質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

特徵

在通常情況下,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是從玉料、造型和紋飾上來評價。從玉料上說,所使用的暗灰色的玉料和近似中國碧玉的玉料,是其自己獨有的玉種。碧玉的特點是均勻,花紋也要淺一些。而所使用的白玉,為新疆上好的白玉玉料。從造型上看,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是以橄欖式碗和杯子為主要造型。而這在中國制玉傳統中,這種造型是很少見的。再從它的紋飾上來講,痕都斯坦玉器多採用植物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因為受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還有風俗習慣的影響,所體現在器物上紋飾多為西番蓮圖案和紹良花圖案。這些也是當地特有的植物品種。

來源

痕都斯坦是指建立於1526—1858年的莫臥兒帝國。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亦有“溫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譯名。後來乾隆皇帝按照藏語及回語發音,親自考證,確定譯作“痕都斯坦”。痕都斯坦玉器,頗為清代宮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詩讚譽,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可見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痕都斯坦式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親自考訂,清代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為實用的碗、杯、洗、盤、壺等飲食器皿,不見中國玉器中常見的禮玉和佩玉。這些玉器的裝飾很有當地文化特點,有些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寶石或玻璃;花紋裝飾多為植物花葉,以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用異色寶石嵌現動物眼睛等。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採用水磨技術,胎體透薄,有“西崑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
清乾隆時,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製。這些“西番作”玉器並沒有亦步亦趨地複製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這些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中國玉器的製作風格,近現代玉器爐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猶如中西結合的民國家具,正說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響力。

特點

1、用料精良
痕都斯坦玉材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玉質細密,質地溫澤,透過光,可以看到裡面有棉狀或點狀包裹體。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青玉、白玉或碧玉,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愛留皮留色巧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器型別致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有食器與雜器兩大類,以實用為主。食器類有碗、杯、盤、壺等。雜器類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爐等。中國傳統玉器中常見的禮玉、佩玉、擺設玉卻很少。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制也比較特殊,常以動物和花形構成,有的器物完全就是一朵盛開的花或一片橄欖葉,器柄處多圓雕成花苞或纏枝的莖葉,如葵瓣盤、蓮花式碗,極為常見。還有的則採用不同的獸耳或獸角作器物的造型,逼真細膩,新穎奇特。器物的耳足、耳柄也多呈對稱性布局。器物底部和足多外撇,其形或作花,或作花瓣,或呈葉形。
3、紋飾獨特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因為受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的影響,體現在器物上紋飾有著明顯的異域色彩。花葉紋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主流紋飾,花草以莨、苕、蓮為主。“莨”即野葛,俗稱“老虎腳爪草”;“苕”即“葦花”,也叫作“凌霄”、“紫葳”;這裡的“蓮”不是我們常見的池塘里的蓮花,它是陸生的西番蓮與鐵線蓮。組合花中常見的是菊花,另外還有葵花、折枝花等,其次還有蕉葉、鳳尾草、狗尾草等。這些都是當地特有的植物品種。傳統行話將這些花草統稱為“祥花和香草”。圖案以花苞、花朵、卷葉相組合,有的構成層花疊葉,講究對稱布局,顯示出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的景象。
4、工藝精湛
中國玉器常以質佳工美取勝,而痕都斯坦玉器不僅多利用多層次的淺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機,而且為了加強裝飾效果,常採用五顏六色的鑲嵌來營造華麗高貴的美感氣氛。主要是在玉器上鑲嵌金銀,以形成美妙的圖案,使玉器更加富麗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繪圖案的。其工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痕玉三聖痕玉三聖
(1)雕工複雜,碾磨細緻。痕都斯坦玉器採用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工藝組合。花葉紋以剔地陽紋技法在器表起之花紋,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所以器物皆磨去琢痕,碾琢極細,乾隆皇帝曾詠詩“細如髮毛理,渾無斧鑿痕”,就是對其雕工的高度讚譽。
(2)鑲嵌裝飾,富貴華麗。痕都斯坦玉器的表面不像中國玉器那樣光潔平滑,或僅用陰線浮雕來作裝飾,而是善用纖細的金絲或銀絲將花紋的輪廓勾出,表現出器物的華麗。另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鑲嵌各種玻璃、寶石、金銀片或玉片。這與中原傳統人文的雅致意韻全然不同。
(3)器物薄巧,工藝高超。痕都斯坦玉器採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大量玉碗、盤、杯等雕琢既細且薄,由外透過器壁能看清器內盛裝的物質顏色,由內透過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種花紋圖案。這種新穎的玉器,由於胎體薄,拿在手上又輕又巧,有輕若浮雲之感。正如乾隆皇帝稱讚的那樣:“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薄於紙更輕於銖”、“撫外影瞻內”。 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放在水上能飄動,不會沉入水中,故被人稱為“水上飄”。這種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藝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一大特色。這種薄胎雕刻工藝難度大,技術性強,因為薄胎的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製作者在製作時,需具備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執行嚴格的工藝規程。在古代,玉瓶類器物“掏膛”的手段是一門絕技,玉雕匠人需隨著器物的形狀,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兩毫米。可見這種工藝的難度之高。

歷史

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器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為宮內工匠仿製。儘管乾隆皇帝認為痕玉“制薄如織,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但是為滿足自己的玩賞興趣,仍然命造辦處如意館極力仿製。不過,仿製品多刻年款,被稱為“西番作”。
從乾隆33年到嘉慶22年(1768—1817)的近50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至少800件痕都斯坦玉器。同時,清廷的駐外大臣也購買了一些玉器進獻給乾隆皇帝。痕都斯坦風格玉器因耗料且使用上容易毀損,因此乾隆晚期下旨停止製作。
清宮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中最為精美者,均集中收藏於紫禁城乾清宮暖閣和圓明園殿座之中。由於乾清宮於乾隆歸政前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乾隆用近60年的時間收藏下來的古玩和當時的藝術精品很大一部分被焚毀,之後又從各殿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於重建後的乾清宮暖閣內。而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難倖免。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宮廷中是非常名貴而特別的一種,用精美絕倫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痕都斯坦本為清代對北印度的稱謂,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中亞等地區的玉器。有一種說法,“痕都斯坦”這個地名是乾隆親自核定的。
由於乾隆皇帝非常愛玉,因此朝廷為制玉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君王。乾隆本人不僅收藏玉器,而且親自參與鑑別,對於得到的珍貴之器,每每要題詩讚詠。根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親自過問玉作的技術力量的選配,在他的直接倡導下,宮廷內許多畫家為玉作進行圖稿設計,使玉雕的藝術表現力得到高度的發展。正因為如此,乾隆時代出現了許多精美的玉雕作品,而且有些還借鑑了痕都斯坦玉的雕琢方法,使得玉器形制表現更加藝術化。
清代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為南疆的和田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為實用的碗、杯、洗、盤、壺等飲食器皿,不見中國玉器中常見的禮玉和佩玉。這些玉器的裝飾很有當地文化特點,有些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寶石或玻璃;花紋裝飾多為植物花葉,以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用異色寶石嵌現動物眼睛等。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採用水磨技術,胎體透薄,有“西崑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
痕都斯坦玉器造型莊重圓潤,極具幾何對稱和諧之美。其製作工藝採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從內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紋。在裝飾手法上,痕都斯坦玉器採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複雜的組合工藝。表面處理又普遍採用剔地陽文的方法,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

市場

新中國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原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它一些古典藝術品被運往台灣,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只有少量痕都斯坦玉器存於博物館或私人藏家手裡。因此,精美的痕都斯坦玉器在市場上是很難見到的,而有條件進入拍場者則更少了。從拍賣記錄看,痕都斯坦玉器的比例在玉器拍賣中的比例不是很大,成交價格從最初不到10萬元逐漸走高,已過百萬元。比較之下,痕都斯坦玉器的價格走向仍較平穩,收藏者應擦亮眼睛,選擇真品中的精品入手為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