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一種輝石族礦物,主要成分為鈉鋁矽酸(NaAl[Si2O6]),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將其稱為硬玉,稱其他玉為軟玉,一些學者稱其為輝石玉。翡翠的硬度為摩氏6.5—7.1度,比重為3.3,主要產於緬甸。
翡翠的顏色有綠、紅、紫、黑、黃、白、青及其混色,綠色稱為翠,含鉻,紅色稱為翡,含氧化鐵,紫色稱為紫羅蘭。色鮮而重者尤為貴。
有學者認為,中國早在漢代已經使用翡翠,但漢代的翡翠實物目前尚不能確定。清代宮廷檔案中有大量關於滇玉的記載,又多見於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這些記載主要應指翡翠。由檔案得知,翡翠進入清代宮廷的時間不晚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而已發現的帶有製造年款的翡翠作品最早為乾隆時期的器物。
故宮博物院收藏翡翠作品800多件,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收藏古代翡翠最多的博物館,藏品主要為清宮遺存,其中帝後璽冊20餘件,首飾、服飾類作品400多件,其他器物300多件,這些藏品的時代多為清代中、晚期。時代不同,對翠料的選擇和作品的種類亦不同。乾隆時期選擇玉材的標準大致為材料微透明,有溫潤感,較多的為蛋清地翠材,作品主要有陳設器、餐具、服飾用品。晚清的翠製品喜使用玻璃地、高翠材料,作品多為首飾。隨著人們對藝術品收藏的日益矚目,翡翠逐漸占據玉石之王的位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翡翠
- 類別:故宮收藏文物
陳設用品
翠乾隆款仿古觚 | |
---|---|
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徑10.4×6.8厘米。 翠色青綠,有翠料表皮的風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頸,足外撇。頸及足飾蕉葉紋,腹部飾凸起的獸面紋。底有篆書“乾隆年制”款。 觚是古代的一種飲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陳設品,將觚置於案頭,內插雜物。清代宮廷或稱為花觚。此觚為乾隆時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紋飾與古器有所差異。所用翠料青中含綠,近似古銅器的銹色。 | |
翠夔耳獸面紋爐 | |
翠夔耳獸面紋爐,清,通高10.3厘米,口徑9.2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綠色。爐為圓形,壁較直,腹部飾凸起的獸面紋。爐身兩側有對稱的夔式耳,夔形較扁,獸頭,細身。爐蓋較高,花蕾式鈕,蓋面飾獸面紋。爐下三矮足。 古代玉爐多為燒香而做,現存最早的玉爐為宋元時代的作品。明代玉爐開始增多,多無蓋,實用性較強。清代宮廷製造的玉爐是從明代玉爐演變而來同時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裝飾效果,多用於陳設。 | |
翠太平有象磬 | |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寬26.5厘米,厚1.4厘米。 翠質優良,局部色較深。作品呈片狀,依形琢線,呈大象形狀。其中一面全身雕雲紋,中部開光篆書“太平有象”四字。磬架為紫檀木質,透雕花葉紋。 作品為平面的大象圖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詞見於《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穀成熟”,這是古代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的社會狀態。 | |
翠獸面紋獸耳扁瓶 | |
翠獸面紋獸耳扁瓶,清,通高23厘米,口徑5.9×3.75厘米。 翠呈青綠色,局部色重,為墨綠色。瓶扁而高,蓋面飾雲紋,環式紐。瓶口沿飾回紋,頸較細,頸兩側以獸首為耳,耳下有活環。瓶腹較闊,兩面飾獸面紋。 這件翠扁瓶的造型為清宮玉瓶的典型樣式。在明代,仿古玉瓶已很流行,但平腹的較少。清代宮廷的仿古玉器皿多在仿古的基礎上加以變化,作品既有古意又出新意,此件扁瓶即在仿古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
翠子母獅 | |
翠子母獅,清,高7.3厘米,長11厘米,寬6厘米。 作品翠質以青綠色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較低。雕大、小雙獅。大獅方頭,闊嘴,回首狀,獅尾多歧而捲曲,四肢臥於腹下,前肢抱球。小獅趴於大獅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橢圓形,飾有山石紋。 在唐代玉器中獅的形象已出現,元、明以後開始增多。有學者認為,部分工藝品中獅的形象受到了獅子狗形狀的影響,體肥而頭小。這件作品獅之造型無兇猛狀,四肢短小,可用作鎮紙,也可用於陳設。 | |
翠花鳥花插 | |
翠花鳥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徑5.9×8厘米。 翠呈青綠色,局部有深綠及黃褐色。花插較高,呈樹樁形,主桿粗大,內可插物。花插的外壁 鏤雕牡丹花枝,枝上立著禽鳥。下配以鏤空雕花紅木座。 花插屬陳設用品,內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狀。清代的玉花插樣式較多,其中樹樁形花插較為典型。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較高的透明度,局部綠色深重,屬高檔材料,是清代宮廷的重要陳設器。 | |
翠玉白菜式花插 | |
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徑12.8厘米。 翠色青綠,透光性較弱。花插為白菜形,採用雕琢手法,上部菜葉相併,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環並一周,內空,可插物。下部葉梗直立,間有空隙。 此類翠玉白菜,清代宮廷制有多件,可見其深受皇家喜愛。這件翠白菜之色近於自然,是這類作品中的珍品。 | |
翠福祿壽長方插屏心 | |
翠福祿壽長方插屏心,清,長17.5厘米,寬13.4厘米,厚1.5厘米。 翠質青綠色。插屏心為長方形,片狀。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現於作品邊部,中間松樹成林,松高葉茂,三老人散立於樹下。 作品中三老人為“福祿壽三星”,即所謂的福星、壽星、祿星。此種圖案在清代極為流行,宮廷器物中也多見,寓意福、祿、壽。 | |
翠人物山景山子 | |
翠鶴鹿同春山子 | |
翠鶴鹿同春山子,清,高29.5厘米,長57.8厘米,寬19.5厘米。 翠料局部呈青綠色,個別處翠色較深,用山料翠玉雕成,表面有染色。作品為山形,山上白雲飄忽,泉水蜿蜒而下,小橋橫跨溪流。一岸有古松兩棵,松下雙鶴,附近的竹叢以陰線刻就。另一岸為雙鹿,一立一臥。此為傳統的鶴鹿同春圖案。山子背面雕簡單的山石、樹木圖案,並有較重的染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用圖案表達吉祥寓意,這類圖案被稱為吉祥圖案。在此作品中,松、鶴表示長壽,鹿示“祿”。此件作品圖案設計的較為簡單,並不精細,且紋飾薄而淺。作品對材料未做太多的剔除,設計中有保存材料之用意。 | |
翠螭紋如意 | |
翠螭紋如意,清,長47厘米,最寬10厘米。 翠質青綠,局部色較深。如意柄微彎成弓狀,垂雲式如意頭,柄中部和頭部均浮雕雙螭。 螭紋是中國古代工藝品中常見的裝飾,清代宮廷用品上往往以螭紋表示龍,此物之螭紋也呈龍的形象。所用翠料透明度高,綠色呈斑狀,分布均勻,質地優良。 | |
翠靈芝形如意 | |
翠靈芝形如意,清,長47.8厘米,最寬10.5厘米。 翠質青綠。如意為靈芝形,柄作靈芝枝幹,鏤雕小枝及葉,並有小靈芝 於柄下端。頭部雕作靈芝形。 宮廷使用的如意式樣頗多,一些作品取自然形狀,如用天然植物形,此物仿靈芝而有誇張。 古人認為靈芝是能使人長壽的仙草,有神奇的功能。班固《西都賦》中有“靈草冬榮”之句。 | |
翠雕天官像 | |
翠雕天官像,民國,高17.6厘米。 翠質青綠色,局部有少量紅褐色。天官似坐姿,左手托元寶於胸前,右手執鞭舉於頭頂。右腳下踏一小獸,長毛似虎。人物著長衣,腰系板帶。 | |
翠雕仕女像 | |
翠雕仕女像,民國,高38.5厘米。 翠色略暗。仕女為立姿,著長裙,衣袖下垂飄逸。雙手持一瓶,右手托瓶底,左手抱瓶頸,瓶中插花一枝。 作品巧妙地利用了玉皮的顏色,局部有染色,黃綠搭配,生動自然,造型準確,是較好的人物題材作品。 | |
翡翠雕壽星像 | |
翡翠雕壽星像,民國。 作品為紅綠二色,綠色較淡。立體雕壽星老人,長鬢短髮,著長袍,袖似迎風,左手托桃,右手策杖,杖上端系一葫蘆。 明清工藝品中常有壽星老人的形象,或與其他人物共存,或單獨成像,用於陳設,含長壽之意。壽星老人像常被作為禮品用於饋贈。 |
日用器具
翠桃式洗 | |
---|---|
翠桃式洗,清,高3.8厘米,口徑24.8厘米。 翠呈淺綠色,局部色較重。作品似盤,較淺,桃實形。洗底浮雕桃枝兩杈,一杈伸於洗底為足,其上有雙桃並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側為柄。 洗為文房用具,可用以洗筆。玉洗可能產生於秦漢之際,從考古發掘可以看到,漢代玉文具開始增多,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筆洗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作品。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貴,既可使用又可作為陳設品。 | |
翠碗 | |
翠碗,清,高7.3厘米,口徑17.3厘米。 翠色青綠,有大片重綠色。碗敞口,口沿處有唇,圈足。光素無紋。 此碗所用翠料顏色不均,局部或青綠,或深綠,但此等作品亦數難得。原藏清宮遂初堂。 清代宮廷多以玉制碗,特別是乾隆時期,玉碗製造數量巨大,其中有一些大碗胎薄,口圓,造型周正,有的作品外壁還刻有御製詩句。這件翠碗的造型、工藝與乾隆時期的特點相同,可能是當時的作品。 | |
翠纏枝蓮紋蓋碗 | |
翠纏枝蓮紋蓋碗,清,通高8.3厘米,口徑12.4厘米。 翠質淺綠色。碗為薄胎,口外敞,蓋略小,地包天式,環式鈕。蓋面及碗外壁淺浮雕纏枝蓮紋。 清代,內地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密切,工藝品製造中出現模仿中亞風格的作品。當時流行的西番蓮圖案即是傳統的纏枝蓮圖案與中亞圖案相結合的產物。這件作品中的纏枝蓮紋蓮瓣捲曲,蓮葉多歧,是清代西番蓮圖案中的一種。 | |
翡翠乾隆款龍紋杯盤 | |
翡翠乾隆款龍紋杯盤,清,杯高5厘米,口徑7厘米,盤徑18.5厘米。 翠呈青綠色,局部綠色較深,呈絲絮狀,杯和盤上又有暗紅色,其中可能帶有人工染色。杯為圓形,平口沿,口微敞,兩側各有一龍形杯耳。杯身兩面各飾一陰線刻龍紋,杯下有圓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紋。杯配托盤,八瓣形,盤底中部陰刻“乾隆年制”篆書雙行款。 此種托杯器,宋、明之時已流行,樣式頗多,清代的作品更為精緻,乾隆朝所制玉、翠托杯為托杯中之珍品。 | |
翠太極紋淺盤 | |
翠太極紋淺盤,清,高3.5厘米,口徑17.5厘米。 翠綠色,局部色較重。作品敞口,口沿有唇,平底,圈足。盤心淺浮雕太極圖案。此盤翠色綠而質地細膩,有較好的透明度,在清代翠製品中極罕見。 古人對玉盤非常珍愛,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盤流行。清代宮廷使用玉盤較多,此盤的造型也較為常見,但其他玉盤多無口沿上的唇。清宮所制翠盤數量極少,非常珍貴。 | |
翠魚式盒 | |
翠印色盒 | |
翠印色盒,清,通高3.4厘米,口徑8.8厘米。 翠呈綠色。盒圓形,口沿呈子母口狀,盒身較淺,平底,圈足。蓋與盒身相仿,可與盒身扣合,蓋面飾凸起的團形“壽”字。 宋、明兩代,文化發達,文具,包括用於盛印泥的印色盒的使用量激增。當時生產的印色盒形制多樣,花紋精緻,具有觀賞性,直到清代這種狀況仍在延續。此件翠盒較宋、明作品更為珍貴,因為它的材料貴重,以優等翠料製成,工藝精緻,厚度均勻,造型規整,圖案精細,“壽”字的筆畫用了瓦面狀凸線,這對加工技術有很高的要求。 | |
翠簫 | |
翠簫,清,長54厘米,徑2.8厘米。 翠質青綠。 簫為 竹節狀,中空,側面有音孔,一端有吹孔,佩黃絛和紅穗。 簫是一種樂器,用於吹奏,其音悠遠深沉,極為動人。古代樂器中,竹質管樂器較多,人稱絲竹之聲即指此,故玉笛、玉蕭多仿竹形,但其音另有特色。 | |
翠煙壺 | |
翠煙壺,清,高6.45厘米,寬5.3厘米。 翠色青綠,局部色較深。煙壺近似橢圓形,上部略寬,小口,細頸,表面光素無紋。 鼻煙壺的使用主要是在清代。清前期的作品以方、圓類型為主,後期的作品形狀多變化。乾隆時期,鼻煙壺的製造有了很大發展,主要表現在材質的多樣化,動物、瓜果造型的作品數量增多。翡翠鼻煙壺的優劣多以材質本身判斷,其紋飾、造型一般都較簡練。 |
服飾首飾
翠魚形佩 | |
---|---|
翠魚形佩,清,長5.6厘米,寬2.2厘米。 作品所用翠料為青、綠二色。青料上有綠斑,以之琢荷花、荷葉。荷之下的綠料琢為魚,寬頭,長身,卷尾,形似鯰魚,如同在荷塘中遊動。佩上系一枚珊瑚紐。 唐代已有魚佩,宋、金之時,玉魚銜水草佩非常流行,此類作品一直延續到清代,有富貴之意。 |
翡翠雜說
文獻記載
《歸田錄》所記翡翠玉罌及內廷收藏的翡翠盞是當事人耳聞或目睹之事物的札記,可謂信史,說明在宋朝緬甸翡翠已進入宮廷或流傳於官宦文人之手。
1.“觀永昌賈人寶石、琥珀及翠生石諸物,亦無佳者。”
永昌即今雲南省保山市,當時永昌府治翠生石,翠生石應釋為翡翠。
2.“潘生一桂雖青衿而走緬甸,家多緬貨。時倪按君命承差來覓碧玉,潘苦之,故屢屢避客。”
碧玉是產於和田或瑪納斯的綠玉,因其色碧綠,故稱。此處太監坐鎮永昌尋覓之“碧玉”並非和田碧玉而應為緬甸翡翠。這就是說,在京都所謂的碧玉,包括和田碧玉、瑪納斯碧玉和緬甸翡翠。而翠生石即翡翠,系當地人之俗稱。
3.“潘生送翠生石二塊”,“欲碾翠生石印池、杯子……碾玉者來,以翠生石畀之。二印池、二杯子,碾價—兩五錢,蓋工作之費逾於價矣。以石重不便於作,故強就之。”
碾玉者即制玉器的作坊主或玉匠。四件器物工費一兩五錢。
雲南人稱翡翠為翠生石,反映了他們將翡翠排斥於玉文化範疇之外,視其為“常石”。以上有關翠生石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明代晚期有關翡翠的名稱、分類、碾治、工價等重要線索,也表明此類翠生石可能在明末已進入京都。
由上述檔案記載可知至遲於乾隆三十六年,非雲南地方官吏已向內廷貢進翡翠器物。以翡翠之名貢入宮廷的貢品都來自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東部地區,如天津、江蘇吳縣、江西九江等地。
鑑賞家評價
1.總的要求是“磨礪滋瑩”,“磨礪”是指翡翠雕琢工藝的全過程。治翠工藝與玉器工藝相同,是靠鉈具一轉一磨完成的,磨礪而治成的作品要求達到滋潤晶瑩的藝術效果。
2.顯色的工藝標準是“色以光而愈麗”。為了顯示翠綠色的艷麗晶瑩,要用足“光”工之力,使其光澤晶瑩,色光浸潤,其色則更加艷麗。這完全是鑑賞家的審美標準。
3.作工的標準是“工以巧而彌珍”,意指工有巧拙,要求玉人在碾琢翠料的全部工藝過程中均要貫穿一個“巧”字,做到巧奪天工,器物則愈加珍貴。這也是行家裡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