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鴟》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詩寫詩人解救病鴟的事,詩人同情病鴟的遭遇,照料並使它獲得自由,體現詩人的拳拳愛心,詩人借病鴟以自比。 在這首詩中,運用白描的手法,使用樸素的語言,寫得真摯樸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病鴟
- 作者:韓愈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韓昌黎全集》
- 作品體裁:五言排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病鴟
屋東惡水溝,有鴟墮鳴悲。
青泥掩兩翅,拍拍不得離。
君童叫相召,瓦礫爭先之。
計校生平事,殺卻理亦宜。
奪攘不愧恥,飽滿盤天嬉。
晴日占光景,高風恣追隨。
遂凌鸞鳳群,肯顧鴻鵠卑。
今者命運窮,遭逢巧丸兒。
中汝要害處,汝能不得施。
於吾乃何有,不忍乘其危。
丐汝將死命,浴以清水池。
朝餐輟魚肉,暝宿防狐狸。
自知無以致,蒙德久猶疑。
飽入深竹叢,飢來傍階基。
亮無責報心,固以聽所為。
昨日有氣力,飛跳弄藩籬。
今晨忽徑去,曾不報我知。
僥倖非汝福,天衢汝休窺。
京城事彈射,豎子不易欺。
勿諱泥坑辱,泥坑乃良規。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惡水:濁水。
2.掩:不能張開。指被泥粘住。
3.計校:檢查。生平事:指鴟鳥一生所作所為。
4.殺卻:殺掉。
5.奪攘:爭奪。不愧恥:不感到羞恥。
6.“飽滿”句:鴟只知飽食後盤旋於天際,嬉戲一番,無所事事。嬉:遊戲,戲耍。
7.鴻鵠:大雁和天鵝。卑:低下。
8.巧丸兒:善射彈丸的人。
9.丐:施捨、救助。
10.“朝餐”句:謂主人早餐停止享用魚肉,用來餵食病鴟。輟:停止。
11.“暝宿”句:亦是主人呵護備至的表現。暝:夜晚。宿:過夜,睡覺。
12.“自知”二句:是說鴟知道這樣的遇救過程,吃得好、睡得飽,自己的生平所為無法得到這樣的好報,因此蒙受恩德時間雖久,卻仍然心存懷疑,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13.“飽入”二句:是說鴟吃飽了,仍然跑入竹叢嬉戲;餓著時,就回到台階前討食。傍:依靠。階基:廳前台階。
14.“亮無”二句:是說救鴟人實在沒有要求回報的心思,所以聽任其所為,亦即上二句所寫的飢來飽去。
15.徑去:自行離去,不告而別。
16. “僥倖”句:偶然避免不幸不一定是福分。此句及以下五句是對負恩者的告誡。天衢:天街,京城大路,喻高顯之位。
17.事彈射:從事彈射的人很多。
18.諱: 憎惡,隱瞞,迴避。
19.良規:很好的教訓。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我的屋子東頭有一條臭水溝,有一隻鴟鳥墜落在那裡悲哀地鳴叫著。
污泥沾滿了它的翅膀,使它怎么拍打都不能飛起。
那些兒童們互相招呼著,搶著用瓦礫碎石砸它。
想想它生平的所作所為,即使被砸死也合情合理。
它掠奪食物從不知羞愧與可恥,吃飽以後就盤旋在天空嬉戲不停。
在晴和的陽光下獨占美景,高處的大風吹著它凌駕天空。
它欺凌在紫風群上,一點也不因鴻鵠的高尚而自卑。
今天它終於走到了窮途末路,遇到了彈射技高的人。
將彈丸打中了它的要害之處,使它的能耐再也無法施展。
我對它究竟是怎樣想呢?只是不忍心乘其危而作落井下石的舉動。
因此向孩子們求下你這條垂死的小命,在清水池中為你洗淨身上的污穢。
早晨也停止吃魚肉,晚上睡覺也防止狐狸把你叼去。
你自知也無法報答我,接受了我的恩德便長久徘徊不走。
吃飽了就躲進了深竹叢中,感到飢餓了,又來到我的台階邊。
你知道我沒有求報的心,只是聽任你隨心所欲而已。
昨天你終於有了些氣力,便飛飛跳跳地在籬笆前躍躍欲試。
今天的早晨你忽然逕自飛去,也不向我打一聲招呼。
但僥倖存活並不是你的福氣,遼闊的天路歷程也不要去作非分之想。
京城中彈射技高的年輕人很多,而且也不會被你隨便欺騙。
希望你不要避諱墜人泥坑中的那段恥辱,那個泥坑是對你的真正勸告。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或十二年(817年)。韓愈看到一隻受傷的鷂鷹,跌在污泥里,感到可憐,便救活了它。鷂鷹養好了傷,不久飛走了,詩人有感於此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淺顯明白。從從題目上看,如不讀全詩,不知此病非彼病也。乃是受恩而背去,非義之病也。義與非義的對比是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這是一首詩寓言詩,有象徵意義,有所指。結尾雲“勿諱泥坑辱,泥坑亦良規”,對於鴟的忘恩負義非有報復之心,只是一種規勸。其實,倒也不妨看作這是詩人憐愛這小生命,不忍看它垂危悲慘的樣子,不肯乘鳥之危加害它,這才把它救起來。愛惜動物,不僅表現了博愛的心懷,也表達了人類希望與它們和諧共處的理想。人與自然融合,人與自然同在,對今天的人們也有啟發。
從內容上看,前半敘述病鴟被救的過程,完全出於一片同情,“亮無責報心,固以聽所為”顯現了作者寬大為懷的精神。後半說出鴟忽然不辭而別的行為,這當然不妥,故末六句勸它莫再自處甚高,應記取往日的教訓。
在表現手法上,是敘事筆法。病鴟身受泥坑之辱,“我”憐其將死之命,而幫助它,為其提供食物和住所,而鴟毫無感恩之心,不告而別,“今晨忽徑去,曾不報我知”。把病鴟的行為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用韻方面上,40句詩,兩組韻間用,皆平韻。用韻長短間隔,韓詩險怪的特點在用韻方面也能體現出來,不追求平整、圓滑,刻意求新,從而體現出自己的特點。
總體上看,韓愈《病鴟》反映出當時的現實,起到警醒的作用,從詩歌中能看出詩人的品格和性情。
宋代學者魏仲舉《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唐庚曰:《說文》:“鴟,鳶也,鳥之貪惡者,其性好攫而善飛。”公意蓋有所譏也。韓醇曰:必有人焉,如鴟鳥之惡,忽墮水溝,公既救其死命,復作詩諷之雲耳。
明代學者鐘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寫得出(“青泥”二句下)。又云:語有身分,有原委(“亮無”二句下)。鐘云:罵得毒(“自知”二句下)。 又云:待負心人,復作厚道丁寧語,只公自處甚高(“僥倖”句下)。鐘云:與樂天《大嘴烏》同一痛快盡情,而規調稍嚴,然讀朱穆與劉伯宗絕交詩,此二君不得不有世代升降之分矣。
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焯《義門讀書記》:朱公叔與劉伯宗絕交,作詩曰:“北山有鴟,不潔其翼。飛不定向,寢不定息。飢則木攬,飽則泥伏。饕餮貪污,臭腐是食。填腸滿嗉,嗜欲無極。長鳴呼鳳,謂鳳無德。鳳之所趣,與子異域。永從此決,各自努力。”公此詩所刺,則又加以負恩反覆者也。
清代學者黃鉞《昌黎詩增注證訛》:結語忠厚之至。
清代詩人、文學家陳沆《詩比興箋》:此君子待小人之道:始以寬厚,終以忠告也,寧人負我,毋我負人。與少陵《義鶻行》正相反。皆淵源樂府而不及者,則氣格古近間辨之矣。又有《初南食貽元協律》云:“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又《和柳州食蝦蟆詩》諷刺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