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鉞(清朝大臣)

黃鉞(清朝大臣)

黃鉞(1750年9月5日-—1841年8月16日),字左田,又名左君,號壹齋、左庶子,安徽蕪湖人,清朝大臣,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著名的教育家、畫家、藝術評論家。

基本介紹

  • 本名:黃鉞
  • 別稱:左君
  • 字號:字左田
    號壹齋、左庶子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安徽蕪湖
  • 出生時間:1750年9月5日
  • 去世時間:1841年8月16日
  • 主要作品:《壹齋集》《春秋左傳讀本》等
人物生平,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黃鉞(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號壹齋、左庶子。先祖七世自當塗遷居蕪湖,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五未時(即公元1750年9月5日13時至15時),生於蕪湖西門外昇平橋舊第,幼喪父母,由外祖父母撫養,及長,敏而好學。清乾隆年間,“以廩貢挑錄議敘吏目”。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黃鉞與安徽巡道李世傑在蕪湖赭山滴翠軒創建中江書院,招員授業。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年),殿試中二甲第六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因與和珅意左,告假回蕪,“掌教皖南北書院十載”。
嘉慶四年(1799),仁宗顒琰親政,經安徽巡撫朱圭推薦,仁宗召見,問道:“朕在藩邸時知汝名久矣,何以假歸不出?”黃鉞據實呈奏,得仁宗賞識,加封為“懋勤殿行走”。嘉慶九年(1804),由主事提升為“贊善,入直南書房”,未補缺,待旨出任湖北、山東、順天等鄉試主考官。後兼山西、山東學政,準予密摺奏事。嘉慶二十四年(1819),由贊善升為禮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肩輿入直,加封太子少保銜。次年(1820),任會試正考官,仁宗曰:“汝本寒士,因石君(即朱圭)推薦,遂至於此,能法石君先生人品學業,必能永沐朕恩。仁宗駕崩,將舉行大葬禮,但無例可循,黃鉞特奉旨擬奏喪儀條例。宣宗道光帝即位,封他為軍機大臣,不久調任戶部尚書,參與大典事宜,從事“京察議敘”。道光三年(1823),“賜宴玉瀾堂”,並給功臣繪像,以彰忠義,黃鉞是十五位老臣之一。道光四年(1824),為仁宗睿皇帝立“聖德神功碑文”,黃鉞“恭代書成”,宣宗賜“蟒服大緞”。嘉慶、道光年間,“賜第內城,三次太醫視疾,妻喪朱諭賜慰節哀”。當其70歲、80歲、90歲生日時,皇上親書福壽匾聯贈壽福如意等。其子黃福民由禮部小京升為主事。
黃鉞在朝,“矢勤矢慎”,歷職27年,忠於職守。道光十一年(1831),捐銀千兩,“倡興賑濟”。道光十三年(1833)“捐百金助賑”,以拯鄉民。次年,蕪湖饑荒,黃鉞與王澤、許耕余等人發動有田富戶及土紳14家,按田交谷600擔,辦“豐備義倉”四座,並於倉旁建鄉塾,招童授教。

主要著作

黃鉞著有《壹齋集》40卷,其中《奏御集》2卷,雜篇6卷,《蕭、湯二老遺詩合編》1卷,《畫品》1卷。工詩文、書畫,所繪山水,有蕭雲從餘韻,“久邀睿賞,與富陽首相。國稱董(浩)黃(鉞)二家”,宮內名畫,多為其鑑定真偽,詩詞有蘇東坡風韻,年九十一歲失明,自號“盲左”仍吟詩作畫,故鄉風情,吟詠殆盡,所作《於湖竹枝詞》66首,亦詩亦史,富有深厚鄉情。宋子才有“太白脫靴”,“山谷返棹”兩圖,石刻在太平府尊經閣內。《志》謂“子才七世孫,元太平路經歷景陽刻”。嘉慶十七年(1812),黃鉞在作此圖時也注為元景陽刻。後覺有誤,自責捉筆:“承訛襲謬,未暇深考。頃友人拓贈二紙,始知其謬,愧赧無已,爰記以詩,以志吾荒陋焉”。虛懷若谷,難能可貴。
道光五年(1825),黃鉞76歲,請求歸休。宣宗“溫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請,獲準榮歸。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三十日申時(即1841年8月16日15時至17時)在蕪湖家中逝世,享年九十二歲。宣宗悼惜,追封為太子太保銜,入祀賢良祠,按尚書條例撫恤,諡號“勤敏”。命史館立傳,賜祭葬,樹石碑,葬於當塗南褐山下。同年,奉旨入蕪湖鄉賢祠。
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當塗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內閣尚書、軍機大臣。黃鉞,字左田,號左君,又號壹齋、左盲,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其一生敏而好學,著述甚多,又“執掌皖南北書院十載”,對當地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年僅23歲的黃鉞在太平府學政使院參加歲試。安徽提督學政朱筠閱其卷,以為“奇才異能”,稱道不止。朱筠在離開當塗回京都時,特地將這位年輕人帶入京城應試,雖未中試,但得以在《四庫全書》館做譽錄工作,因之學識大進。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黃鉞考中舉人,五十五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當時權臣和坤主管戶部,因二人意見相左,藉故請假回家,協助安徽巡撫李世傑在蕪湖赭山謫翠軒創建中江書院,招員授業。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親政,黃鉞奉命進京加封為“懋勤殿行走”。嘉慶九年(1804年),提升為“贊善,入直南書房”。嘉慶十年,出任山西學政,又特旨任湖北、山東、順天等地的鄉試主考官,後又兼任山西、山東學政,準予密摺奏事。嘉慶十五年(1810年),遷侍講學士,十八年擢升內閣學士,十九年升任戶部侍郎,不久,又調任禮部侍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升任禮部尚書,並“賜紫禁城騎馬肩輿入直,加封太子少保銜”。次年,升會試主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親政,封其為軍機大臣,不久,又調任戶部尚書,參與大典事宜,從事“京察議敘”。道光三年,宣宗“賜宴玉瀾堂”,並給功臣繪像,黃 是當時朝廷15名老臣之一。道光五年,黃鉞已75歲,請求歸休,宣宗又“溫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請,始獲準歸鄉。黃鉞在朝廷歷時27年。
黃鉞一生為封建統治階級“矢勤矢慎”,但他筆耕不輟,在學術上也很有造詣。著有《壹齋集》四十卷、《壹齋詩集》三十六卷、《韓詩增注正訛》十一卷、《蕭湯二老遺詩合編》二卷、《奏御集》二卷,另有《畫友錄》、《泛漿錄》、《游黃山記》、《兩朝恩賚記》、《二十四畫品》等著作。他善畫山水花鳥,尤長畫梅,初學王 ,晚學王原祁,與“四王”末流董邦達並稱山水畫家。他的畫,筆墨蒼厚,他的字,既有書卷氣,也有台閣氣。他的詩,別具一格,很有氣勢。曾作的《花卉圖》、《端陽佳景圖》、《高岡長松圖》等,無論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都很有特色。
黃鉞在繪畫藝術上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積累的經驗進行理論概括,撰成畫學專著《二十四畫品》一書。《二十四畫品》是仿照唐司空圖撰寫的中國古代文集約名著《二十四詩品》的體例而寫成的。書中運用四言韻語,把各種繪畫藝術風格概括為:一氣韻,二神妙,三高古,四蒼潤,五沉雄,六衝和,七淡遠,八補拙,九超脫,十奇辟,十一縱橫,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曠,十五性靈,十六圓渾,十七幽邃,十八明淨,十九健拔,二十簡潔,二十一精謹,二十二雋爽,二十三空靈,二十四韶秀。整部著作文詞典雅,清麗可誦,表現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黃鉞對謝朓、李白十分崇拜,曾多次遊覽青山和采石磯。他頌揚謝朓“謝公愛青山,結宇恣嘯詠”;在《詠李翰林》詩中謳歌李白:“仙骨埋青山,草木發靈異。”到采石磯“高懷弔古”,“掩英雄之淚,吟供奉之詩”。在他作的《采石磯賦》一文中,除了歷數在這裡發生的許多驚天動地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外,還特地為李白而感嘆,說:“白也不群,宗之瀟灑,著宮錦而揚帆,共蘭舟而持 。旁若無人,歌清四野,當此之時,何其壯也!”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江發生水患,回到家鄉的黃 積極倡興賑濟,帶頭捐獻俸銀千兩。道光十三年,瀕臨江淮的州縣又遭水災,黃鉞又“捐百金助賑”,以救鄉民。次年,當塗、蕪湖一帶饑荒,米珠薪桂,人民生計困難,黃鉞又與王澤、許耕余等發動有田富戶及紳士14家,按田交谷600擔,興辦“豐備義倉”12座,當義倉上樑即將落成時,黃鉞以詩記其事道:“成城緣眾志,圖匱在年豐。”並在“豐備義倉”的旁邊建立私塾,招收蒙童,普及地方教育事業。道光十六年,88歲已不能認字,但仍吟詩詠物,所作《於湖竹枝詞》66首,亦詩亦史,深入淺出,富有深厚的愛鄉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