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

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

《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由金觀源所著,這是一位美籍華裔醫學家給您的臨床忠告。當一個人患病時,醫療干預並非都是必要或恰當的。不恰當的醫療干預可以使原先的疾病“雪上加霜”。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經認識到過度檢測、過度干預的嚴重危害,包括藥物毒副作用;當一些嚴重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乃至癌症纏身時,急於對抗的心理也經常妨害與病“和平共處”戰略的執行,導致疾病惡化。此外,臨床治病時,軀體的自我康復能力經常被忽略,套用各種自然療法時則又缺乏謹慎。糾正處置疾病的這些錯誤方法的對策,體現的就是“病得健康”的新理念。每一個關心自己健康的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一定要把握好21世紀就醫的這一新理念。它不僅能使自己駕輕就熟地配合醫生正確的決策,而且可以不為各種“神奇”的醫藥廣告所動心,不再在魚目混珠的保健市場隨波逐流。 《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是國內第一部以系統醫學觀點表述疾病防治的科普讀物,內容新穎有趣,文字深入淺出,實用性強,適合每一個關心自己健康的讀者,尤其是中老年人。

基本介紹

  • 書名: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82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普及出版社
  • 作者:金觀源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660510, 75046605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寫到,在慢性病取代急性傳染病流行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人不僅都難逃病魔的威脅,而且還要遭受現代醫學過度檢測、過度干預以及藥物毒副作用等可能帶來的“雪上加霜”的危害。這已經引起全社會與醫學界極大的關注,甚至有人撰文呼籲對醫生說“不”,認為“這一個詞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得健康”新理念就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病得健康:疾病纏身時的對策》介紹了“不被治療干預所害”的一系列對策,尋求“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活著,要具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金觀源

金觀源,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系與心血管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1989年移居美國,在威斯康新醫學院放射系完成博士後。曾任威斯康新州政府中醫針灸顧問,美華學社(美國教授科學家學社)創會會長,旅美科學家工程師專業人士協會會長。現為美國國際整體醫學研究所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北京開放大學客座教授,是國內外系統醫學和時間醫學的積極倡導者之一。著作論文豐盛,代表作有《現代時間醫學》、《臨床針灸反射學》、《生物鐘與健康》、《針灸與控制論》、《風靡世界的針灸之謎》。

媒體推薦

人類不僅為疾病所苦,還為疾病的觀念所困擾。在過度治療、過度檢查的今天更是如此。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如果不改變疾病的觀念,醫學的進步將淹沒在過度干預的洪水之中。
——金觀濤
在醫學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為了防範過度干預可能帶來的副反應或併發症,以及不損傷患者本身的康復能力,系統醫學提示臨床醫生要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醫療干預手段。
——凌 鋒

圖書目錄

1健康:軀體的智慧
1內環境與穩態/2
2“拮抗裝置”之謎/6
3強健的生命系統/9
4無奈的脆弱性/15
5被劫持的強健性/20
6裡應外合的病因/22
7疾病定義的困惑/25
8健康狀態/27
2與病魔抗爭的謀略
1現代疾病的特殊性/31
2我的病,我做主/34
3尋求疾病動因/38
4傾聽“第二意見”/42
5“三堂會審”來決策/44
6借鑑他人經驗/47
7注重個體差異/49
8遵醫囑與臨床依從性/52
9對過度干預說“不”/55
10謹防醫源性疾病/58
11“是藥三分毒”/60
12亡羊補牢的“吃與動”/64
13三級預防與先發制病/69
14防範疾病的反跳/71
15打破惡性循環/74
16衝出療效瓶頸/78
17矯枉不過正/80
18與醫生互動/86
3疾病自愈的神奇
1免疫:從天花到禽流感/90
2疼痛與鎮痛/93
3止血與纖溶/95
4傷口修復與疤痕/98
5炎症與抗炎/100
6動脈的側支循環/103
7肝與心臟組織的再生/106
8人體的自愈能力與促進自愈的手段/108
9針灸的獨特作用/116
10妙招治眩暈/119
11胰島素與老年痴呆症/121
12傷腿復原與再生醫學/122
4過度治療的陷阱
1醫生罷工致社區死亡率下降——不是“黑色幽默”/126
2過度治療的危害/127
3過度治療的原因/129
4過多的臨床檢測/137
5篩檢宮頸癌/139
6結腸鏡與腸穿孔/141
7冠脈支架與冠心病/143
8腦血管支架與中風/145
9抗凝與防治出血/148
10甲狀腺癌與放射性碘/150
11CT與癌症/152
12抗癌療法的選擇/154
13膝關節與腰椎手術/156
14濫用抗生素/158
15阿司匹林過量與流感/163
16接種疫苗的風險/165
17讓人不安的安眠藥/168
18令人抑鬱的抗抑鬱藥/170
19不良的臨床常規/172
5中老年人的求生對策
1老年人的“多米諾效應”/177
2老年患者的病情特點/179
3控制慢性炎症/181
4對抗氧化應激/183
5適宜處置退變性疾病/186
6“保健新十六字訣”/189
7基因預測壽命/197
8測算生物學年齡/200
9挑戰人壽極限/203
6“與病長相存”的信念
1常存憂患意識/206
2“既來之,則安之”/210
3與慢性病“和平共處”/212
4久病成醫/216
5長壽的“病秧子”/218
6癌症是慢性病嗎?/220
7降血壓=平常事/224
8關注肥胖一輩子/226
9在“鼾聲如雷”的背後/229
10“好死”與“賴活”/232
11評估生活質量/235
12活著,才有希望/237
7回歸自然的謹慎
1整脊、推拿的意外/242
2練習瑜伽術須小心/244
3運動的“雙刃劍”/247
4氣功的科學本質/252
5入靜與“走火入魔”/257
6中藥的返璞歸真/260
7“餐桌保衛戰”/264
8透視“洋補品”/268

後記

2012年2月12日,我正在為本書付梓做最後修改之際,國內家裡傳來噩耗,我的母親以93歲高齡平靜地在家中睡眠中辭世。
母親毛瑞雯,浙江義烏人,生於1919年。抗日戰爭期間,她作為一名護士,曾單獨一人成功護送軍隊醫院藥品向後方的轉移。母親的生命力十分旺盛,畢生與多種嚴重疾病進行了頑強的抗爭:1950年前後患重症肺結核,當時套用人工氣胸的治療方法,以犧牲一側肺功能(肺硬化)的代價止住了頻繁大咳血;1963年患淚腺癌,又以摘除一隻眼球的代價戰勝了癌症的轉移;1970年後患更年期高血壓;80歲高齡後得房顫與心功能不全;90歲後又開始老年性記憶力降低……但她從未退卻,一方面積極治療,另一方面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防治疾病的抵抗力。在長期只有一側肺與一隻眼工作、生活的歲月里,她不僅全力支持丈夫工作,照料、培養子女長大成人,甚至還要幫助照料孫輩;她一直到臨終前不僅生活都能自理,還要為同齡的父親讀報。有誰可以想像,母親在長達近50年的時間中,每天用一塊紗布遮蓋住手術與放療後始終未愈的眼眶傷口,並堅持每隔1~2天就要為自己換藥,卻從未抱怨,依然對自己的健康生活充滿著信心與情趣。
母親抗爭病魔的經歷,是各種慢性病人能夠做到“與病長相存”,或者說“病得健康”的一個典例。我之所以堅信許多慢性病的患者都有可能做到“與病長相存”,首先是受到母親長期患病經歷的啟發。母親知曉我要寫本書之後,不僅一直關注本書的寫作與出版,而且還為我提供了她與疾病作鬥爭的各種體驗,如在“‘三堂會診’來決策”一節中關於她患淚腺癌的真實故事。所以,本書的出版,將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也是對母親平凡而偉大一生最好的紀念。
此外,我還要為本書提供例證的其他各位患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她)們中有的是我的親人、親戚、朋友,有的是我治療過的病人,有的已經在與病魔的抗爭中取得了勝利,有的卻已不幸故世或付出了沉重的身體損傷代價。後人將吸取他們的患病經歷中所隱含的深刻醫學教訓,永遠記住他們對醫學發展所做的巨大貢獻。 金觀源
2012年3月26日

序言

近年來,高科技的巨大成就不僅推動了醫學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醫學危機。
首先是對病人過度檢查與過度治療的危害。2011年8月,美國《新聞周刊》刊文指出,冠脈支架、換膝手術,甚至是無所不在的核磁共振檢查,以及某些常規的檢驗與做法,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可能對病人健康有害,由此呼籲病人對醫生說“不”,認為“這一個詞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其次是濫用藥物的危害。2011年9月,《洛杉磯時報》的一篇報告透露,死於藥物濫用的美國人已多於死於車禍者。這主要是因為,在醫學藥物化的今天,濫用處方藥事件的持續激增,使得因麻醉劑(合法的或非法的)致死的美國人數字猛增,在2009年,這個數字為37485人,而同年因車禍喪生的只有36284人。
被稱為“白衣天使”的醫生,向來被病人當作救星,在以現代醫學為主流醫學的美國,竟然呼籲病人不要總是聽醫生的話,這是多么的不可思議!一切藥物的開發與運用,都是為了疾病的防治,竟然會成為“殺人”的工具,而且死於濫用藥物的人數超過了車禍遇難者人數,這又是多么的駭人聽聞!
醫生的誤導、誤診、誤治或藥物濫用,可以使人死於無形之中。這不得不使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已經患有各種各樣疾病的患者憂心忡忡:我們經常要看醫生,天天要服用各種各樣的藥物,是否也會有同樣危險呢?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擺到了我們每個人的面前。沒病的人自然要保持健康,有病的人也要尋求健康地活著。醫源性的副反應,可以使原有的疾病“雪上加霜”。我們千萬不能未被疾病所害,而受害於醫源性原因。這就是“病得健康”的追求。
疾病與健康,通常認為是身體狀態對立的兩個方面,故病了就不可能健康。本書的書名之所以選擇《病得健康》,不是為了故弄玄虛、標新立異,而是通過近10年的系統醫學研究,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對於疾病的本質要重新認識,對於疾病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也要進行系統分析。
如何理解“病得健康”?它起碼包括以下幾個含義:
首先,疾病是絕對的,健康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健康的人。西方有一個笑話,說一位老太太稱讚她的家庭醫生十分高明,每次看她時都能發現一種她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新病。確實,沒有一個人,尤其是老年人,可以說自己永遠或完全是健康的。對此,用一句話來歸納,那就是:“有病易,無病難”。近年來系統醫學的研究,已經提出可以把“健康”定義為機體功能或結構處於穩定的狀態(穩態),所謂疾病則是由於維持穩態的機制出了問題,導致穩態的持續偏離。但疾病發生後,通常有向兩個相對方向變化的可能:或是好轉與痊癒:或是惡化與蔓延,包括併發症的發生,最終導致死亡。在這層意義上來說,病得健康,就是要努力使疾病向好的方向移動,而杜絕或預防向壞的方向發展。
其次,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生活。當今的臨床疾病譜正面臨著重大的改變,即從急性傳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轉變。縱觀人類文明社會出現以後的整個疾病史,早期基本上以傳染性疾病為主,各種各樣的病毒性、細菌性傳染病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包括早期的肺結核、天花,2003年的SARS以及最近的新型流感。隨著醫藥的進步,特別是疫苗的發明,使得人類能夠把這些傳染性疾病基本控制住。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宣布,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當今社會慢性病患者在迅速地、顯著地增加,對大部分國家來說,目前人體健康最大的威脅,不再是傳染病,而是慢性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代謝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或老年病,雖不像傳染病會瞬間爆發,人們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來進行防範,但是一旦得了病也不大可能在短時間裡治好。因此,對於大多數慢性病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如打“持久戰”一樣,要重視生活方式的改善。
第三,當無法通過簡單的干預手段使疾病痊癒時,對於是否採取激烈的干預手段要慎重。要考慮是否能與病“和平共處”,要避免因干預手段造成的疾病惡化或其他嚴重副作用(如醫源性疾病);而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機體也會受惠於某些疾病,如患某些傳染病後導致的免疫力提高:還有“久病成醫”的好處,如因為長期患病而增加了對疾病的“知曉”程度與行為預防知識,可以比別人明顯減少受某些嚴重疾病威脅的機率。
總之,我們深信,疾病與健康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僅大多數疾病會痊癒或受到控制,即使是不治之症,我們也有機會與它們長期共存,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我們提倡“病得健康”,是想告訴人們要儘可能地做自己身體的主人。世界上沒有誰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身體!也沒有誰會比你自己更關心你的健康!當患病的時候,你需要醫生的治療,是醫生治療的對象,也是疾病的載體,更是康復的主體,無論採用何種醫療干預,都必須通過你的身體、你的康復能力來實現。所以,能否早日痊癒,能否與病“和平共處”,能否避免醫源性疾病,都離不開你對疾病的理解,離不開你自己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你的角色與醫生同等重要!
讓“病得健康”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座右銘吧!
金觀源
2011年12月
於美國密爾沃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