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茶,出自《河南省秘驗單方集錦》,相傳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痄腮茶
- 外文名:無
- 出處:《河南省秘驗單方集錦》
-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基本信息,按語,
基本信息
【出處】《河南省秘驗單方集錦》
【組成】野菊花15克,山豆根10克,蒲公英30克。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痄腮無並發證者,如一側或兩側腮部漫腫疼痛,咽紅腫痛,或伴惡寒、發熱等。現代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
【製法】上藥共搗為粗末,置保暖瓶中,沖入適量沸水,蓋悶15分鐘。不拘次數,頻頻代茶飲服。每日1劑。
【宜忌】野菊花、山豆根均味苦較甚,易傷胃氣而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者忌用。
按語
痄腮是由於外感風熱邪毒,壅阻於少陽經脈而致。因肝膽相表里,肝經繞陰器,故較大兒童可並發睪丸腫痛。若熱毒較甚,內竄心肝,又可引起高熱、昏迷、痙厥,即並發腦膜炎之變證。本病應及時治療,治癒後,一般可獲終身免疫。本方中野菊花苦、辛、寒,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作用,是治療癰腫療毒之良藥,內服外敷均可。山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能清熱解毒、泄肺利咽,是治療熱毒上攻所致咽喉腫痛之要藥。《本草求真》稱其為“解咽喉腫痛第一要藥”。蒲公英苦、甘、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清利濕熱,為治療癰疽、疔毒、黃疸諸證的常用之品。故三味合用,解毒清火、消腫止痛之功甚強。但本方用量過大,特別山豆根。山豆根一般多用廣豆根,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主產於廣東、廣西、江西、貴州等省,我國南方多用之,味極苦,有小毒。《浙江中醫》(3,118,1982)曾報導一例因牙痛配服山豆根60克而中毒死亡者。一般服30克就會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醫等中毒症狀,故用量6~10克較為安全。我國北方所用的多為防已科蝙蝠葛的根莖,故稱山豆根,性味苦寒,亦有小毒,除治咽喉腫痛外,還能降血壓、抗腫瘤,但用量常規為3~10克。